葉落歸根,真有那麼多人留戀嗎?

用戶105672167639


落葉歸根,它似乎是許多中國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情結。

“回老家嗎!”總會隱隱自然地萌發、又悄悄埋藏在內心深處,它幾乎就是一種感覺或者是一種莫名的念意。不定何時,瞬間飄然出現,而後縈縈消失。

我理解,這大概就是人類落葉歸根的動因之一吧。但它絕不是留戀,而是一種自然本能地追訴。也就是說,它不是刻意地做作,更不是在體現某種傳統意味的東西。

50歲以後,這種東西時常會從腦海中冒出來,感覺自己像個神經病,抑或又不是,卻不知道為什麼。我是位60後,身居他鄉,離開故鄉近40年了,尚未退休。這是近幾年,我莫名的體會,就像迷信中鬼神作祟一樣,說不清來由,也沒有現實道理可講。

人總是懷故念舊的,每每想起家鄉田野、村落、院貌構造的情景,感覺無比親熱,心潮起伏盪漾,精神愉悅敞亮。就像憧憬某種珍稀的美好,失神於有意無意之間。夜晚的夢境中,也越來越多清晰地看到與兄弟姐妹,包括已故父母團聚的場面,好不熱鬧。

也總會忘記艱苦年代裡,自己在家鄉成長過程中遭遇的所有苦痛與不幸,即便是偶爾想起,那也是一種美美的享受和欣慰,從不覺得有苦有怨。甚至會把自己嚇一跳,我真得很高尚嗎,有如此超然的胸襟和氣量了。其實,再多的不好,都會被自己滿滿的懷鄉情結所淹沒。

也許有人要問,既然這樣,怎麼還有那麼多人,甚至大多數離鄉遊子客居他鄉而不回去呢?人總要面對現實,也許受兒女後代牽絆,也許受客觀條件制約,某些地方,還有拒絕離鄉遊子去世後,回葬家鄉祖墳的俗規。也或許人家根本就不想回到故里,凡事都有相對性,沒有絕對的統一。

總之,我的感受,落葉歸根是出自人的本能。只有隨著老去,才能體會得到。

這似乎像個唯心論者的迷信回答,那就請大家狠狠批判吧!


欲靜心不寧


只是部分人的戀鄉情結。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堅持葉落歸根的。

一般是家鄉有很多難以割捨的東西才會令人有歸鄉的動機。

比如家鄉有祖墳,詞堂,房產,親人的才會專注葉落歸根。

更多的外出謀生者,多是在家鄉難以為計者而出走的。這些人出走並無什麼大的牽掛。他們出走後,多不會選擇葉落歸根的。

除非是在家鄉時過的窮困潦倒,被人看不起。外出後鹹魚翻身的可能會選擇衣錦還鄉。但還鄉後顯擺一番還是要走的,因為這裡幾乎沒有值得細留戀的東西了。

更多的人是出去後,成家了。把立業的地方先是當第二故鄉,過不久愛上了這地方,乾脆把第二去掉,成了故鄉了。

有的人外出謀生,找到了好地方。先是把弟弟妹妹們接出來,接著是父母接出來。在異鄉生活了下來,根本就無葉落歸根的想法。要真想也就是當旅遊去逛下而以。

特別是戶籍制度的改革後,很多人已沒了故鄉的強烈意願,凡是自己的國土,都是自己的家鄉。在那適合,就在那生活。故鄉的概念就會慢慢的淡化。

特別是五十,六十年代從東北,四川,貴州,重慶來雲南工作的很多都留在了雲南,回鄉的極少。不過從廣東,上海來的。退休回老家的倒是很多。

可見人是選擇適合自己的地方生活,只要是過的舒心,不總是想葉落歸根。


乾杯安德烈


“葉落歸根,真有那麼多人留戀嗎”?這個我不知道!

我知道的是新聞,書中所記錄的故事!這些故事,生動地再現了他們“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思鄉之情!這些故事,講述了他們顛沛流離,在異國他鄉的喜怒哀樂!這些故事真實地反映了他們在生命的彌留之際,對國家的眷念,對故鄉的記憶,對漂泊異地的悲涼……

美國的雅馬哈魚,不遠萬里,不畏艱險,冒著生命危險,拼死拼活地游回自己出生的地方!它們沒有人的思想,它們憑藉自己生存的本能,尚且如此!

天上飛的候鳥,北美洲的蝴蝶,據說,它們對故鄉的眷戀,不亞於人類!它們用接力賽的方式,完成魂歸故里的遺志!

地上跑的藏羚羊,據說也是要回到出生地的!他們的信仰也是從哪來,回到哪裡去!

故土難離,人和動物,好像是殊途同歸!才有了人以群居,物以類聚!

再說居住在韓國的“中國人”,他們在韓國繁衍生息了幾代人,每年都要組織一些人回到重慶尋根祭祖!可見,他們出生的“根”,對他們是多麼的重要!

在中國,每年的春節,百萬大軍,浩浩蕩蕩,歷盡艱辛回到故鄉與家人團聚,拜祭祖先,是多麼的壯觀,多麼的可愛,多麼的幸福!

感動中國的新疆少數民族,他們在一家兩代人,僅僅只有三個人的時候,仍然堅持廝守故土!

葉落歸根,應該是人類的歸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