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投資,需要像控制疫情一樣控制虧損嗎?

A股的投資方式是不拘一格的;那麼如何面對虧損?

每個人操作風格不一樣,風險控制的機制也不一樣,我個人的經驗和習慣是,大筆個股投資的浮虧預警線是3%,止損線是<5%,這越來越成為我根深蒂固的某種操作原則。

疫情控制事實上也具有某種預警線。從流行病學的防疫目標看,一切防疫隔離措施的終極目標,是讓單個病毒的平均傳染人數<1;一旦單個病毒的平均傳染人數>2,就必然會出現全球性大爆發;而當平均傳染人數>1.5的時候,防疫隔離已經沒有社會學意義,可以視作防疫失敗。

A股的投資也一樣,當單次投資的虧損控制在3%以內,一般來說不會造成重大損失;而且3%附近範圍內的止損邏輯較為清晰;而一旦虧損超過5%,那一般可以視作重大操作事故,風險控制機制癱瘓;接下來無論是進一步割肉,還是持股等待反彈,都會出現抉擇困難。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由於3%的風控機制沒有啟動,導致後續虧損的持續放大,最終變成套牢盤。

那麼3%預警線設置的合理性和積極意義是什麼呢?這背後具有非常深刻的數學和哲學邏輯。

首先,虧損3%以上,意味著建倉邏輯的判斷錯誤,一切之前看多的理由都需要被推翻或嚴重質疑;在此基礎上,持股待漲的邏輯已經不存在了,必須離場觀望,重新判斷或尋找新機會。

其次,虧損3%進行止損,是進行下一次操作的前提。任何投資或博弈,判斷錯誤都是兵家常事,在損失不大的時候,保全實力謀取下一次翻盤機會,才是勝率最高的選擇。

這裡需要提出一個哲學性的數學問題:在投資博弈中,決定勝負的最終機制是什麼?

也許有人會說是概率,或者勝率,或者正確率,或者本金規模;但事實上,最終決定勝負,是博弈者能承受失敗的最大次數。

這也是投資風險控制的基本原理,一切風控的目的,就是稀釋風險,增加對判斷錯誤的承受力。

承受失敗的能力,反過來說就是參與下一次獲利的能力;投資盈利最終是由獲利次數決定的,而獲利次數是由承受虧損次數的能力決定的。

舉個創業者的例子:對於一個創業者來說,如果他把所有資源用於一次創業,那他承受失敗的能力為零,那麼他大概率會因為創業風險而難以翻身。但如果一個創業者,他每次創業投入的資源只有十分之一,那他可以創業十次,創業成功的概率也就翻了十倍,他大概率會創業成功。

這拿到A股投資,幾乎是一模一樣的,一個投資者如果可以進行多次投資,那隨著經驗的增長,他判斷正確成功獲利的能力也是穩步增長的;這個時候,他只要把判斷錯誤的損失降到最小,同時進一步增加獲利次數,那麼總體來說,他會賺多虧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