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相裁員?華夏保險鼓勵員工自行創業 去年淨利潤下降近8成

近日,華夏保險內部發布一份關於鼓勵管理幹部停薪留職自行創業的通知,稱公司鼓勵B類及以上幹部(尤其是年滿45週歲以上的),經批准可選擇停薪留職自行創業,期限不超過三年。

消息一出後,迅速在業內引發譁然,“變相裁員”的評論也不絕於耳。華夏保險回應媒體稱,符合要求的管理幹部可以自行選擇是否停薪留職,非強制措施。若員工三年內創業失敗,仍可回公司就職。

鼓勵管理幹部停薪留職自行創業

4月20日,華夏保險內部發布通知稱,受疫情影響,2020年公司經營利潤壓力增加,成本管控難度加大,為優化幹部隊伍結構,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公司鼓勵B類及以上幹部,經批准可選擇停薪留職自行創業,期限不超過三年。

變相裁員?華夏保險鼓勵員工自行創業 去年淨利潤下降近8成

據瞭解,員工停薪留職後,根據職務年限,華夏保險將支持三到六個月標準工資,作為自行創業基金和期間生活保障。基礎標準為三個月標準工資,任B類及以上職務每滿兩年增加一個月工資,最多不超過六個月,原則上逐月發放,特殊情況經特批可一次性發放。

在停薪留職期間,相關員工的社保由華夏保險代繳,但不再享受公司其他福利項目。同時,人事關係轉至公司組織人事部,統歸人才儲備管理,日常事務由工會部門安排和服務。停薪留職人員所涉及人力成本由華夏保險人力成本儲備負擔,不額外追加預算。

之所以推動管理幹部停薪留職,華夏保險相關負責人向媒體介紹了以下三大原因:

一是尊重部分同仁自主創業的決定。疫情期間,大家都有很多思考,有人認為當前是最恐慌其實也是最有機會的時刻,提出公司給予停薪留職政策出去創業,經研究,公司給予政策通道,並給予一定經濟支持。

二是直面市場競爭和人才挖角。由於公司這些年經營發展的經驗價值,大量幹部面臨高薪高職挖角,有人“朝秦暮楚”客觀存在,最終損失的還在公司,不如站在員工角度上支持他們成長進步,如果事業不順可以倦鳥歸巢,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

三是支持各單位自主經營、化解壓力、擔升效率。近年來公司施行市場化改革,化小經營單元,成本自擔、自主經營。總部各部門、分公司內部各單位的薪酬總量都是固變分離計算提取。在此形勢下,各單位也希望有適合的政策來疏導部分成本壓力,提質增效,揚棄向前。

消息一出,華夏保險鼓勵管理幹部停薪留職自行創業一事也迅速在業內引發譁然,並一度衝上微博熱搜榜。

變相裁員?華夏保險鼓勵員工自行創業 去年淨利潤下降近8成

有不少網友就上述做法展開討論,質疑“變相裁員”的評論更是不絕於耳。

變相裁員?華夏保險鼓勵員工自行創業 去年淨利潤下降近8成

而在華夏保險內部,早有競爭淘汰的企業文化。2019年1月,為落實競爭淘汰文化,華夏保險內部就曾發文減編減員控制薪酬,執行總公司編制核減21個,撤銷部分公司寬度和深度不足的職能部門和功能處等。

去年淨利潤下降逾75%

今年2月,華夏保險披露2019年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上年度的業績基本浮出水面。黑池財經統計發現,2019年,華夏保險全年實現保險業務收入1827.95億元,同比增長15.49%;累計實現淨利潤7.16億元,同比下降75.13%。

縱觀近年業績情況,2010年至2013年,華夏保險一直處於虧損態勢。2014年,在營收下滑的情況下,華夏保險卻扭虧為盈,當年實現淨利潤8.51億元。此後業績不斷向好,2015年至2018年,華夏保險的保險業務收入已從79.96億元增至1582.75億元,淨利潤也從10.25億元提升至28.8億元。

變相裁員?華夏保險鼓勵員工自行創業 去年淨利潤下降近8成

在業務規模快速擴張情況下,華夏保險綜合能力充足率卻一直在監管“紅線”附近徘徊。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年末,該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125.22%、124.08%、121.64%、133.37%,同期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87.75%、95.9%、98.38%、116.76%。

變相裁員?華夏保險鼓勵員工自行創業 去年淨利潤下降近8成

值得一提的是,現金流承壓也一度受到外界關注。2019年,華夏保險一季度到四季度淨現金流數值依次為-52.2億元、-50.96億元、28.15億元、-26.84億元,即2019年全年淨現金流為-101.85億元。

華夏保險相關負責人曾對媒體解釋稱,“由於2019年資本市場出現階段性機會,華夏人壽適時調整了短期投資策略,在一些關鍵時點增配股票類、債券類資產等,賬戶倉位隨之提升,買入資產規模較多,進而導致投資活動現金流為負。”

或許煩惱還不止於此,華夏保險近4年來欲接盤“金主”一換再換,背後的大股東遲遲未定。回顧來看,2015年9月,華資實業發佈定增預案,募集資金主要用於增資華夏保險,謀求持股華夏保險51%,然而監管遲遲未批覆此事。

兩年之後,2017年11月,華資實業公告,非公開發行股票事項終止。期間,2017年7月,華夏保險又出現了另一家“金主”——中天金融,擬以現金購買華夏保險21%-25%的股權。但中天金融遲遲未等來監管批覆,收購至今仍處於推進狀態。

2019年8月,業內曾傳出華夏保險已與正大集團簽署股權轉讓協議,正大集團將收購其約30%的股份。若收購完成,正大集團將成為華夏人壽的單一最大股東。不過,華夏保險併為正式公佈股東變動相關的消息。

未來誰將成為華夏保險背後的“大金主”,仍需時間給出答案。

本文源自科技金融在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