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書第93本:《明朝那些事兒》

因為天真的理想主義者縱使執著、縱使頑強,卻依然是軟弱的。他們並不明白,在這世上,很多事情你可以不理解,卻必須接受。

只有真正瞭解這個世界的醜陋與汙濁,被現實打擊,被痛苦折磨,遍體鱗傷、無所遁形,卻從未放棄對光明的追尋,依然微笑著,堅定前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不經歷黑暗的人,是無法懂得光明的。揹負著黑暗活下去吧,徐階,堅持下去,你會找到光明的。

每日一書第93本:《明朝那些事兒》

書名:明朝那些事兒

作者:當年明月

涵蓋時間:從1344年到1644年


01 作者簡介

當年明月,青年曆史學者,暢銷書作家。

專業職稱為副研究員,明史學會會員。是心靈歷史的開創者,擔任國內多家電視臺文史類節目主講人。

所著作品《明朝那些事兒》銷量過五百萬冊,為三十年來最暢銷之史學讀本。


02 核心內容

《明朝那些事兒》:這篇文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並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

這部書與一般的歷史書不同,重點刻畫了歷史人物的心理描寫,令人看後回味無窮。該書涉及人物眾多,線索繁雜,沒有一箇中心人物可以貫穿起來,加上明朝是一個十分強盛的朝代,期間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名人,除了皇帝、大臣外,還有王守仁、唐伯虎等各界的名人。


03 原文摘錄

唐時的黃巢在考試落榜後,站在長安城門前,惆悵之餘,豪氣叢生,作詩一首,大大的有名——《詠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數年後,他帶領著十餘萬大軍,打進長安。此時的朱元璋,站在濠州的城門前,看著自己身後的二十四個人,他知道,邁出這一步,他就將孤軍奮戰,或者兵敗身死,或者開創霸業。他仰望天空,還是那樣陰暗,這個時候作出這個選擇,似乎並不吉利,他又想起了那次無奈的占卜。父母去世的時候,在廟裡幹苦力的時候,夜裡望天痛哭的時候,也是這樣的天空。什麼都沒有變,變的只是我而已。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都嚇殺。要與西風戰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什麼都不能阻擋我,就從這裡開始吧!出發!


顧不了那麼多了!死守在這裡也是凶多吉少,反正已經豁出去了,就賭一把吧!朱棣把防守北平的任務交給了自己的長子朱高熾,並鄭重地告訴他:“我把城池交給你,你一定要守住,待我大軍歸來之日即是全勝之時!” 身有殘疾的朱高熾還是第一次看到父親用如此嚴肅的語氣和自己說話,他隱約的感到,一場嚴峻的考驗即將到來。朱高熾的感覺沒有錯,這一戰不但將決定朱棣的命運,也將影響他自己未來的人生。朱高熾是一個身有殘疾的人,根據史料分析,他可能在小的時候得過小兒麻痺症之類的病,行動不方便,出入都要人攙扶。在很多人眼裡,他只是一個廢人。但朱棣卻十分了解這個外柔內剛的兒子。他相信這個瘸子的內心遠比其外表堅強得多,而他這次將防守北平的任務交給朱高熾,也正說明了對這個兒子的信任。但信任是一回事,守不守得住又是一回事。事實證明,五十萬人攻城絕不是開玩笑的,南軍使用大量火炮配合攻城,幾十萬人像螞蟻一樣往城牆上爬,城內守軍雖然有思想準備,但還是被如此大的陣勢嚇壞了,正是這一愣神的功夫,戰局出現了變化。順城門的守軍由於準備不足,大部潰散,南軍找準機會,猛攻此門,眼看就要攻破,大將梁明趕到,整頓了部隊加入防守,而更讓人稱奇的是,城內的一群婦女也發揮不愛紅妝愛武裝的精神,使用特殊武器——板磚和瓦片攻擊攻城部隊,這樣看來,板磚拍人之說也算曆史悠久,古已有之。當然這種攻擊行為有多大作用倒很難說,但是起碼它鼓舞了守城士兵的士氣,幫助他們抵擋住了這次進攻,經過激戰,圍攻順城門的部隊被擊退,北平暫時保住了。朱高熾的思維遠比他的行為要迅速的多,他明白這樣下去,北平遲早是不保的,要想守到父親回來,必須想別的方法,於是他制定了一個大膽的計劃。就在李景隆準備齊集兵力再次進攻時,老天爺出來說話了。此時正值十一月,氣溫極低。雖然歷時數百年,此地從北平到北京,名字變了多次,但除了沙塵暴日益頻繁外,天氣是沒怎麼變的。


眼見機會成熟,朱棣於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式下令:遷都!原先的京師改名為南京,北京作為明帝國新的都城被確定下來,從此北京這個城市正式成為了明朝首都,並一直延續了二百餘年,但它的歷史卻並未隨著明朝的滅亡而結束,相反,它一直富有生氣的存在和發展著,並最終成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城市之一。當今天的我們徜徉在北京這個現代化都市,看著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繁華景象時,不應該忘記,正是五百多年前的一個叫朱棣的人奠定了這一切的基礎。要說明的是,朱棣在建設北京時,是有著相當的現代意識的,他十分注意城市的整體規劃,分別修建了數條主線和支線,把北京市區規劃成形狀整齊的方塊,並制定了嚴厲的規定,禁止亂搭亂蓋,還鋪設了完整的下水道系統。而現在我們看到的故宮和天壇等北京著名建築,都是朱棣時代打下的基礎(此後清朝曾經整修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故宮,它佔地十七萬平方米,徵用無數勞力,用了二十年完成,它原先只是供皇帝居住的地方,老百姓絕對與之無緣,也沒有買票參觀這一說,但這並不能影響它在歷史上的地位。現在故宮已作為中華民族的歷史瑰寶成為我們每個中國人的驕傲。無可否認,這正是朱棣的功績,不能也無法抹煞。


在國家出現危難之時,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為國效力,這樣的人,我們稱為英雄。在每個人的心底,都有著當英雄的渴望,就連王振也不例外,他出徵也是希望得到這個稱號。但英雄不是人人都能當的,如果那麼容易,豈不人人都是英雄?

一般看來,英雄是這樣的幾種人: 所謂英雄者,敢為人之所不敢為,敢當人之所不敢當。所謂英雄者,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所謂英雄者,堅強剛毅,屢敗屢戰。 如此之人,方可稱為英雄!但是在我看來,真正的英雄絕不限於此。所謂英雄,其實是一群心懷畏懼的人。要成為英雄,必須先學會畏懼。何解?待我解來: 我們都曾經歷天真無邪的童年,躊躇滿志的少年,也時常夢想著將來一展抱負,開創事業,天下之大,任我往來!但當你真正融入這個世界,就會發現,這並不是你自己一個人的世界,你會遇到很多的不如意,很多的挫折,事情從來不會如同你所想的那樣去進行。於是人們開始退縮,開始畏懼。他們開始意識到,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去不是那麼容易的。於是有人沉淪,有人消極。 然而英雄就是在此時出現的。這個世界上本來就不存在著天生的英雄,沒有誰一生下來就會剛毅果斷,堅強勇敢,在母親懷中的時候,我們都是同樣的人。如果你的人生就此一帆風順,那當然值得祝賀。但可惜的是,這是不可能的。在你的成長曆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而這些挫折會帶給你許多並不快樂的體驗,躊躇、痛苦、絕望,紛至沓來,讓你不得安寧。被人打才會知痛!被人罵才會知辱!當你遭受這些痛和辱的時候,你才會明白,要實現你的目標是多麼的不容易,你會開始畏懼,畏懼所有阻擋在你眼前的障礙。如果你遇到這些困難,感到畏懼和痛苦,支撐不下去的時候,你應該同時意識到,決定你命運的時候到了。因為畏懼並不是消極的,事實上,它是一個人真正強大的開始,也是成為英雄的起點。不懂得畏懼的人不知道什麼是困難,也無法戰勝困難。


于謙不是天生的英雄。至少在正統十四年八月十八日的那個早晨之前,他還不能算是個真正的英雄。雖然他為官清廉,雖然他官居三品,手握大權,但這些都不足證明他是一個英雄。他還需要去顯示他的畏懼和戰勝畏懼的力量。于謙是一個很強勢的人,從他怒斥朱高煦到不買王振的帳,他一直都很強硬,似乎天下沒有他怕的東西。但這次不同,作為代理兵部事務的侍郎,他要面對的是瓦剌的大軍和城內低迷的士氣。自己生死可以置之度外,但如今國家的重擔已經壓在了自己的身上,必須謹慎處理,一旦出現失誤,後果不堪設想。于謙十分清楚,逃就會丟掉半壁江山,所以不能逃。那麼戰呢,說說豪言壯語自然容易,但瓦剌攻來的時候,用語言是不可能退敵的。萬一要是指揮失誤,大明王朝有可能毀於一旦。是戰是逃,這是個問題。面對如此重擔,如此巨責,誰能不猶豫萬分,誰能不心生畏懼!于謙也是人,也會畏懼,但他之所以能夠名留青史,永垂不朽,就因為他能戰勝畏懼。從幼年的志向到青年的科舉,再經過十餘年的外放生涯,直到被召回京城,擔任兵部侍郎,他並非一帆風順,他曾平步青雲,也曾被人排擠,身陷牢獄,幾乎性命不保。但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這一切都一直在磨練著他。也正是在這一天天地磨練中,他逐漸變得堅毅,逐漸變得強大。強大到足以戰勝畏懼。鄺埜臨走時期冀的目光還在他的眼前,到了這個時候,他應該站出來挽救危局。可是身陷敵營成為人質的皇帝,也先精銳的士兵,城中驚慌失措的百姓,不堪一擊士氣低落的明軍,還有類似徐珵這樣只顧著自己的逃跑派煽風點火,一切的一切都在提醒他:這是一團亂麻,一盤死棋。殉國忘身,捨生取義。寧正而斃,不苟而全!于謙最終還是邁出了這一步。國家興亡,我來擔當!于謙是兵部尚書,也是會議召集人,在這個會議上雖然誰都可以說話,但只有他說了才算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