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书第93本:《明朝那些事儿》

因为天真的理想主义者纵使执着、纵使顽强,却依然是软弱的。他们并不明白,在这世上,很多事情你可以不理解,却必须接受。

只有真正了解这个世界的丑陋与污浊,被现实打击,被痛苦折磨,遍体鳞伤、无所遁形,却从未放弃对光明的追寻,依然微笑着,坚定前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不经历黑暗的人,是无法懂得光明的。背负着黑暗活下去吧,徐阶,坚持下去,你会找到光明的。

每日一书第93本:《明朝那些事儿》

书名:明朝那些事儿

作者:当年明月

涵盖时间:从1344年到1644年


01 作者简介

当年明月,青年历史学者,畅销书作家。

专业职称为副研究员,明史学会会员。是心灵历史的开创者,担任国内多家电视台文史类节目主讲人。

所著作品《明朝那些事儿》销量过五百万册,为三十年来最畅销之史学读本。


02 核心内容

《明朝那些事儿》:这篇文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这部书与一般的历史书不同,重点刻画了历史人物的心理描写,令人看后回味无穷。该书涉及人物众多,线索繁杂,没有一个中心人物可以贯穿起来,加上明朝是一个十分强盛的朝代,期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名人,除了皇帝、大臣外,还有王守仁、唐伯虎等各界的名人。


03 原文摘录

唐时的黄巢在考试落榜后,站在长安城门前,惆怅之余,豪气丛生,作诗一首,大大的有名——《咏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数年后,他带领着十余万大军,打进长安。此时的朱元璋,站在濠州的城门前,看着自己身后的二十四个人,他知道,迈出这一步,他就将孤军奋战,或者兵败身死,或者开创霸业。他仰望天空,还是那样阴暗,这个时候作出这个选择,似乎并不吉利,他又想起了那次无奈的占卜。父母去世的时候,在庙里干苦力的时候,夜里望天痛哭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天空。什么都没有变,变的只是我而已。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什么都不能阻挡我,就从这里开始吧!出发!


顾不了那么多了!死守在这里也是凶多吉少,反正已经豁出去了,就赌一把吧!朱棣把防守北平的任务交给了自己的长子朱高炽,并郑重地告诉他:“我把城池交给你,你一定要守住,待我大军归来之日即是全胜之时!” 身有残疾的朱高炽还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用如此严肃的语气和自己说话,他隐约的感到,一场严峻的考验即将到来。朱高炽的感觉没有错,这一战不但将决定朱棣的命运,也将影响他自己未来的人生。朱高炽是一个身有残疾的人,根据史料分析,他可能在小的时候得过小儿麻痹症之类的病,行动不方便,出入都要人搀扶。在很多人眼里,他只是一个废人。但朱棣却十分了解这个外柔内刚的儿子。他相信这个瘸子的内心远比其外表坚强得多,而他这次将防守北平的任务交给朱高炽,也正说明了对这个儿子的信任。但信任是一回事,守不守得住又是一回事。事实证明,五十万人攻城绝不是开玩笑的,南军使用大量火炮配合攻城,几十万人像蚂蚁一样往城墙上爬,城内守军虽然有思想准备,但还是被如此大的阵势吓坏了,正是这一愣神的功夫,战局出现了变化。顺城门的守军由于准备不足,大部溃散,南军找准机会,猛攻此门,眼看就要攻破,大将梁明赶到,整顿了部队加入防守,而更让人称奇的是,城内的一群妇女也发挥不爱红妆爱武装的精神,使用特殊武器——板砖和瓦片攻击攻城部队,这样看来,板砖拍人之说也算历史悠久,古已有之。当然这种攻击行为有多大作用倒很难说,但是起码它鼓舞了守城士兵的士气,帮助他们抵挡住了这次进攻,经过激战,围攻顺城门的部队被击退,北平暂时保住了。朱高炽的思维远比他的行为要迅速的多,他明白这样下去,北平迟早是不保的,要想守到父亲回来,必须想别的方法,于是他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就在李景隆准备齐集兵力再次进攻时,老天爷出来说话了。此时正值十一月,气温极低。虽然历时数百年,此地从北平到北京,名字变了多次,但除了沙尘暴日益频繁外,天气是没怎么变的。


眼见机会成熟,朱棣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式下令:迁都!原先的京师改名为南京,北京作为明帝国新的都城被确定下来,从此北京这个城市正式成为了明朝首都,并一直延续了二百余年,但它的历史却并未随着明朝的灭亡而结束,相反,它一直富有生气的存在和发展着,并最终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城市之一。当今天的我们徜徉在北京这个现代化都市,看着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时,不应该忘记,正是五百多年前的一个叫朱棣的人奠定了这一切的基础。要说明的是,朱棣在建设北京时,是有着相当的现代意识的,他十分注意城市的整体规划,分别修建了数条主线和支线,把北京市区规划成形状整齐的方块,并制定了严厉的规定,禁止乱搭乱盖,还铺设了完整的下水道系统。而现在我们看到的故宫和天坛等北京著名建筑,都是朱棣时代打下的基础(此后清朝曾经整修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故宫,它占地十七万平方米,征用无数劳力,用了二十年完成,它原先只是供皇帝居住的地方,老百姓绝对与之无缘,也没有买票参观这一说,但这并不能影响它在历史上的地位。现在故宫已作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成为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骄傲。无可否认,这正是朱棣的功绩,不能也无法抹煞。


在国家出现危难之时,总有一些人挺身而出,为国效力,这样的人,我们称为英雄。在每个人的心底,都有着当英雄的渴望,就连王振也不例外,他出征也是希望得到这个称号。但英雄不是人人都能当的,如果那么容易,岂不人人都是英雄?

一般看来,英雄是这样的几种人: 所谓英雄者,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所谓英雄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所谓英雄者,坚强刚毅,屡败屡战。 如此之人,方可称为英雄!但是在我看来,真正的英雄绝不限于此。所谓英雄,其实是一群心怀畏惧的人。要成为英雄,必须先学会畏惧。何解?待我解来: 我们都曾经历天真无邪的童年,踌躇满志的少年,也时常梦想着将来一展抱负,开创事业,天下之大,任我往来!但当你真正融入这个世界,就会发现,这并不是你自己一个人的世界,你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很多的挫折,事情从来不会如同你所想的那样去进行。于是人们开始退缩,开始畏惧。他们开始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不是那么容易的。于是有人沉沦,有人消极。 然而英雄就是在此时出现的。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着天生的英雄,没有谁一生下来就会刚毅果断,坚强勇敢,在母亲怀中的时候,我们都是同样的人。如果你的人生就此一帆风顺,那当然值得祝贺。但可惜的是,这是不可能的。在你的成长历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而这些挫折会带给你许多并不快乐的体验,踌躇、痛苦、绝望,纷至沓来,让你不得安宁。被人打才会知痛!被人骂才会知辱!当你遭受这些痛和辱的时候,你才会明白,要实现你的目标是多么的不容易,你会开始畏惧,畏惧所有阻挡在你眼前的障碍。如果你遇到这些困难,感到畏惧和痛苦,支撑不下去的时候,你应该同时意识到,决定你命运的时候到了。因为畏惧并不是消极的,事实上,它是一个人真正强大的开始,也是成为英雄的起点。不懂得畏惧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困难,也无法战胜困难。


于谦不是天生的英雄。至少在正统十四年八月十八日的那个早晨之前,他还不能算是个真正的英雄。虽然他为官清廉,虽然他官居三品,手握大权,但这些都不足证明他是一个英雄。他还需要去显示他的畏惧和战胜畏惧的力量。于谦是一个很强势的人,从他怒斥朱高煦到不买王振的帐,他一直都很强硬,似乎天下没有他怕的东西。但这次不同,作为代理兵部事务的侍郎,他要面对的是瓦剌的大军和城内低迷的士气。自己生死可以置之度外,但如今国家的重担已经压在了自己的身上,必须谨慎处理,一旦出现失误,后果不堪设想。于谦十分清楚,逃就会丢掉半壁江山,所以不能逃。那么战呢,说说豪言壮语自然容易,但瓦剌攻来的时候,用语言是不可能退敌的。万一要是指挥失误,大明王朝有可能毁于一旦。是战是逃,这是个问题。面对如此重担,如此巨责,谁能不犹豫万分,谁能不心生畏惧!于谦也是人,也会畏惧,但他之所以能够名留青史,永垂不朽,就因为他能战胜畏惧。从幼年的志向到青年的科举,再经过十余年的外放生涯,直到被召回京城,担任兵部侍郎,他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平步青云,也曾被人排挤,身陷牢狱,几乎性命不保。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一切都一直在磨练着他。也正是在这一天天地磨练中,他逐渐变得坚毅,逐渐变得强大。强大到足以战胜畏惧。邝埜临走时期冀的目光还在他的眼前,到了这个时候,他应该站出来挽救危局。可是身陷敌营成为人质的皇帝,也先精锐的士兵,城中惊慌失措的百姓,不堪一击士气低落的明军,还有类似徐珵这样只顾着自己的逃跑派煽风点火,一切的一切都在提醒他:这是一团乱麻,一盘死棋。殉国忘身,舍生取义。宁正而毙,不苟而全!于谦最终还是迈出了这一步。国家兴亡,我来担当!于谦是兵部尚书,也是会议召集人,在这个会议上虽然谁都可以说话,但只有他说了才算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