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也常被孩子搞崩潰,也許該看看這本對戰手冊

如果你也常被孩子搞崩潰,也許該看看這本對戰手冊

有了孩子之後,每個當爸媽的多少都會被自家的孩子逼瘋的時候,我每天都是睡覺之前被我兒子逼瘋。明明喝完奶了,也陪他玩兒了很久,還出去散步了,換好睡衣,擦好乳液,喝完水,燈關了,兒歌也唱了,但他還是想玩兒,剛放到床上又下來,哄也好,大聲訓也好,他就是想下來玩兒,我平復完情緒老公崩潰,老公平復完情緒我崩潰,就這樣斷斷續續折騰近一個小時後兒子終於睡了,我和老公也累得不想動彈,最後想到自己還沒洗漱只好強迫自己起來。

孩子不願意吃飯、不願意換衣服、不願意好好坐著、外出時亂跑、不願意去醫院、不願意洗澡……等等,小孩不願意配合,讓大人崩潰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

所以呢,最近選書的時候選了一本特別應景的書,叫《如何哄孩子》,書的第一頁第一句特別好笑,說“這是一本你家小鬼不希望你看到的書。”書裡面的內容就跟書名錶達的一樣,針對小孩兒不願意的配合的各種場景下的各種不同的狀況如何“對付”的方法。

如果你也常被孩子搞崩潰,也許該看看這本對戰手冊

本書介紹了一系列平等而尊重的交流方式,對孩子不打不罵也不溺愛驕縱。書中涉及31個育兒主題,數百條實踐指導,涵蓋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既提供常規的做法,也教會家長通過唱唱跳跳和做遊戲的方式與孩子“鬥智鬥勇”。無論孩子通情達理還是愛玩愛鬧,都能從書中找到合適的方法,並培養他們的想象力、責任感、分享意識和好習慣。

《如何哄孩子》是作家戴維·博根尼奇和詹姆斯·格雷斯,是紐約時報暢銷叢書《生存手冊:關鍵時刻能救命》的作者之一。他們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從自己身邊的很多家長身上獲取了真實案例,並進行了一定的“試驗”。

書中針對不同的情況從不同的角度給了不同的方法,有準備工作,基本方法,直接、簡短地“哄”,家長遊戲和如果孩子們對著幹怎麼做等等。我看完之後覺得思路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給孩子時間去接受我們的要求

如果我們自己突然被通知做某件事或去某個地方,心裡也會有些不舒服,除非目的地是我們期待的地方。所以一些孩子比較排斥做的事情或去的地方,我們應該提前告訴孩子,而且早早地給孩子講沒有他想的那麼可怕。

比如要去剪頭髮,孩子可能不喜歡,我們可以早早地跟孩子說也許剪髮之後他會更帥,說他的頭髮太長擋住眼睛或頭髮太多頭容易熱,還可以給孩子看計劃剪的髮型,讓他提前試著接受。

如果孩子不願意關電視,就定一首歌的時間或你把飯端出來的時間或者具體到多少分鐘之後把電視關掉,不要要求馬上關掉。我們自己都很難做到馬上關電視或關手機,更何況孩子,各退一步吧。

如果你也常被孩子搞崩潰,也許該看看這本對戰手冊

2、讓孩子有做決定的機會

誰都喜歡有決定權,而且孩子總是喜歡裝作大人,裝作自己長大了,其中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喜歡自己選擇,既然這樣,何不去用這個點去解決一些麻煩呢。

如果孩子不願意吸收,讓孩子自己挑選他的香皂或專用毛巾來接受洗手。如果孩子不願意穿衣服,不願意出門,就讓孩子自己選擇想穿的衣服,並用“想先穿上衣還是先穿褲子?”等問題一步步引導。帶孩子一起去買學生用品,讓他參與到準備去學校的前期工作中,變得慢慢能接受去學校。不愛吃飯的孩子讓他自己選自己喜歡的餐具。總有一個能讓孩子接受的選擇,我們就試著去找到它。

3、自己給孩子做榜樣

我們這些當家長的不難發現比起我們讓他們做的,他們更容易學會我們示範給他們,或我們在做的事情。所以如果希望孩子做到哪些事,我們自己也要做到才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當孩子大聲說話的時候,不要大聲訓斥孩子,要小聲跟他說話,讓他順著你的聲音降低音量。當孩子不願意吃菜,我們也要反省我們平時吃菜多不多,我們有沒有表現出挑食的毛病。

4、降低對孩子的要求

有時候孩子讓我們崩潰不是因為孩子真的做了忍無可忍的事情,只是他沒做到我們的期待而已,其實有些期待稍微降低下要求也行得通。

如果孩子不願意戴帽子,那就讓他試試戴耳套,只要是達到基本的保暖要求就可以了。希望孩子參與到做家務中時,不要要求孩子做得特別好,只要他參與進來,只要完成一項,也要進行誇獎。還有就是我們的要求要具體一些,比如:不要說整理玩具,要說哪些玩具要放到哪裡,這樣孩子更容易明白並做到。

5、給孩子不太喜歡的人或物品取他感興趣的名字

這個是我看完這本書最喜歡的方法之一,有時候確實需要把孩子當成一個成年人溝通,但更多時候要融入到他的精神世界,按他能接受的方式來溝通。

孩子不願意梳頭髮,就和孩子一起假裝在尋找一個壞脾氣的、住在寶寶頭髮裡的“打結”巫婆。這樣梳頭髮的過程就變得有趣了。如果孩子不願意去醫院,不要稱呼醫生為“醫生”,給他取一些孩子喜歡的動畫片裡的人物的名字,把醫生可愛化,再給去看醫生的理由加一些有趣的理由。比如讓醫生給我們找出我們身體裡的小壞蛋,給我們魔法藥,讓我們把小壞蛋趕走。

如果你也常被孩子搞崩潰,也許該看看這本對戰手冊

6、要熟悉孩子喜歡的玩具和人物,孩子感到不安或不開心時可以拿來哄,也可以帶去孩子排斥的地方,讓他隨時會讓他心安的物品。

這個在跟孩子溝通和給孩子安全感方面很重要,知道他最近看的卡通人物,才能跟他聊他喜歡的東西。這樣孩子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拿這些他的最愛來哄他,在他不安的時候讓這些他熟悉的小夥伴陪著,消除他的不安。

7、跟孩子玩兒一些角色扮演

我覺得這在孩子培養交際和社會關係上面很有幫助,讓他通過有趣的方式瞭解原來去超市拿的東西都需要付錢,醫生是給我們治病的,餐廳可以吃到好吃的,理髮店可以給我們剪頭髮。把這些不同行業,不同的社會關係通過角色扮演來玩兒,讓孩子瞭解其中的操作流程,真的碰到的時候會更容易接受。

如果孩子不願意理頭髮,就在家搭起一個“理髮店”,讓孩子進來預約,並且讓孩子用代幣或自己的零用錢支付理髮費用,播放他們喜歡的歌曲,允許孩子自己用噴霧弄溼頭髮,讓孩子覺得我們在玩兒,讓他慢慢接受理發。

8、讓要求多一些比賽或遊戲的色彩

這應該是孩子最喜歡,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之一吧,就像我們小時候不願意吃飯的時候,家長一說“誰第一個吃完就有獎勵”,馬上就開始吃飯。

如果孩子不願意刷牙,那就讓這個變成遊戲,讓孩子給他最喜歡的玩具師示範怎麼樣刷牙,或說你要找到“牙齒老鼠”或是動物園裡跑出來的動物、走丟的公主、害羞的龍,或是其他可以引起孩子遐想的東西。

如果孩子不願意走路,那就把路上某個樓,某個商店為小目標,引導孩子說誰先走到哪兒誰有什麼獎勵或誰更厲害,把路程分成好幾段,給不同的激勵內容。

“木頭人”遊戲可以解決好多問題。亂動、大聲喧譁都可以用這一招。

如果你也常被孩子搞崩潰,也許該看看這本對戰手冊

9、把自己的要求變成更易接受的有趣的歌曲

書中每個主題都有一個相應的歌曲,提供現成的歌詞,並標可以放進那個歌曲的旋律,這樣家長就很容易知道這首歌怎麼唱。有些道理與其說起來,可能唱出來更容易被孩子接受,不妨試試。

10、不管大事還是小事,只要孩子做到一點,就要表揚孩子

不管大人孩子還是小孩,都希望得到鼓勵,我們都在學習,在成長,在進步,所以不要因為孩子沒那麼容易達到我們的要求而焦慮,只要進步一點點,就應該進行表揚和獎勵,讓孩子更有自信和動力去做。

11、如果孩子實在不配合,就要考慮清楚是孩子“皮”的關係,還是有別的需要重視的原因。如:害怕、焦慮……

比如孩子面對一些很少見到的親朋好友,可能不願意打招呼或說話,如果怎麼勸說都不聽,不要直接判斷是孩子沒禮貌,想想是不是孩子面對陌生人害怕,是不是孩子對錶達有一些問題,找到根本原因。

看完後有沒有覺得自己也希望這樣被對待?這樣就對了,畢竟我們也是從小屁孩過來的,每個人都希望別人懂自己,按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對待自己。所以我們面對孩子的時候也可以想象如果我們是他們,當下的情況家長怎麼做我們最開心,最容易接受?當然,純屬胡鬧除外。

這本《如何哄孩子》剛好就想到了那些小孩子可能會喜歡,可能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有些我們可能知道該這麼去做,但很少把它當回事兒,覺得當下哄好了就行了,不想費那麼多功夫,那麼多心思。也許可以按上面的方法試一下,如果孩子養成了這種溝通方式,我們每次解決問題不是更簡單了嗎?與其每次搞得聲嘶力竭,不如一次次努力的改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