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葉嘉瑩讀唐詩:杜甫用28個字為李白畫了一幅人生小像

杜甫的一生中給李白寫過10幾首詩,其中最短的一首《贈李白》是杜甫七言絕句中十分成功的名篇。它以簡短的28個字生動描繪出了李白天才一面的恣縱,生活的多彩;用寥寥幾筆,勾勒出了一幅李白一生的速寫小像。

杜甫在詩中,淋漓盡致地寫出了李白的不羈,以及屬於天才詩人所有的一種寂寥落寞的沉痛哀傷,更濃烈地寫出了自己對李白滿心傾倒的賞愛與深相惋惜的知己情意。

《贈李白》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一、這首小詩籠罩了李白的一生。

744年的秋天,李白43歲,杜甫32歲,正是李白從翰林院放歸之時,杜甫因為科舉失敗而東遊。兩個同樣失意的天才在陳留相識了,但這時杜甫對李白還有初相識的客套與距離感。

這首小詩,寫於745年的秋天,兩人第二次相聚於石門,他們一起吟詩作樂,歡歌痛飲。經過一年的相知,杜甫對李白已經不再陌生客氣,而是深知惋惜。

跟葉嘉瑩讀唐詩:杜甫用28個字為李白畫了一幅人生小像

第一句:秋來相顧尚飄蓬。

秋來,提筆兩字就寫出一種蕭索寂寥之感。宋玉有“悲哉,秋之為氣”,杜甫從中受到情緒的感染寫過“搖落深知宋玉悲”。搖落,不僅是秋天木葉變黃遭風吹而落,也是生命的飄飄下墜之感。

相顧,是表達知己共鳴,同病相憐的情意。兩個人都是天才詩人,雖然風格不同,但境遇卻相似。我們在千古之後再來讀它,其間瀰漫的深情讓人感動又哀傷。

飄蓬,與李白相處之後,杜甫發現他當初認為的“李侯金閨彥”,原來在心靈和生活還有截然不同的另一面。雖然李白也輝煌過,但如今仍是漂泊於秋寒之中,搖落無依的蓬草。字又將這種飄零之感更推進一層。

第二句:未就丹砂愧葛洪

這一句很容易被泛泛一讀而過,它看起來很普通,但卻是杜甫表達沉哀深痛之處。它是上一句相承而下的。

葛洪,是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他在煉丹方面頗有成就,曾受封為關內侯,後隱居羅浮山煉丹。他是許多像李白杜甫這樣,入世不順想要出世之人所追捧的偶像。

這一句主要是寫李白在宮中得不到重用,他積極入世的志向追求和人生的理想幻滅之後,開始追求出世的精神世界:修道煉丹成仙。然而這一個追求依然幻滅了,它讓人更加失望了。杜甫替李白說出了心中的難過與悲哀:無法做一個有作為的人,也無法安心修道,愧對葛洪你這個老師了。

跟葉嘉瑩讀唐詩:杜甫用28個字為李白畫了一幅人生小像

第三句:狂歌痛飲空度日

李白追求的是功成身退的境界。雖然他有一顆為世所用的心,但卻不屑於受功名利祿的羈絆,也不喜歡受到虛偽和鄙俗的玷汙。他真正向往的退卻秦軍而後長揖辭決封賞的魯連,是幫劉盈保住太子之位而拂衣歸隱的商山四皓。

但此時,他進不能成事,退不能煉丹而成;既失望於世,又不能棄之而去;既不能棄,又懷有神仙的嚮往,既懷有神仙嚮往,又清晰知道不可信不可為。

在如此曲折的糾結與羈絆中,李白越是用力掙扎,越是不可擺脫。

人間天上,都沒有李白可以寄託依附之所,他只能用酒來麻醉內心的痛苦,用痛飲和狂歌來緩解這種悲苦。

第四句:飛揚跋扈為誰雄。

在前三句所寫理想幻滅的悲憤與痛苦後,在落拓之後的放浪生活後,杜甫寫出了李白作為絕世天才的無限寂寞。

飛揚,是鵬鳥的高飛。是“扶搖而上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的飛翔,它不是一般“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的那種小鳥所能知道的氣勢。

所以鯤鵬這樣的大鳥,生來就註定了曲高和寡,寂寞孤獨的命運。

杜甫用飛揚的鯤鵬來形容李白,是對李白極大的賞識。

跋扈,是大魚的跳躍時,跋動它的尾巴。

跟葉嘉瑩讀唐詩:杜甫用28個字為李白畫了一幅人生小像

李白一直把自己比作鯤鵬,他在《上李邕》詩中就以“大鵬一日同風起”來自比,又在《大鵬賦》中,對鵬鳥的振翼高飛懷有極為天真浪漫的幻想。雖然“怒無所得,雄無所爭”充滿寂寞的感慨,但卻不失怒與雄的豪情和勇氣。

然而,這世上沒有大鵬所期待的大海大風,也沒有可以相伴同飛的希有之鳥。這世間所有的,只是無知竊笑的斥鷃,爭名奪利的腐鼠。於是李白的一生都活在寂寞的掙扎裡,他寂寞地騰躍,寂寞地掙扎,寂寞地悲傷,最終寂寞地隕落。

晏殊有詞:“若有知音見採,不辭偏唱春陽。”但李白的飛揚跋扈,卻要為誰雄呢?

葉嘉瑩先生說:讀到杜甫寫的這句“飛揚跋扈為誰雄”真使人為李白這一天才的落寞失意而感傷不已。

二、葉嘉瑩認為這首小詩之所以成功,原因有兩點。

葉先生認為:千古以來,必當推杜甫為李白的唯一知己。

李白的詩真正的妙處所在,其實並不容易被人所知。那些不喜歡李白的人,會把他的恣縱不羈看成浮誇率性,喜歡李白的人,喜歡他的飄逸,卻不能賞識他的沉鬱。而杜甫,卻能對兩面的李白都相知相愛,實為知己才能達到的情感。

跟葉嘉瑩讀唐詩:杜甫用28個字為李白畫了一幅人生小像

這首《贈李白》之所以寫得如此成功。主要原因有二。

1、寫作時間的恰到好處。

跟任何人寫作是一樣的,作者對於要寫的主題,會有一個抓取獲得的時間。當這個意念轉化為語言進行表達時,中間有經過一段醞釀的過程。這個醞釀的時間需要起到好處:

①太短,則對於要寫的主題,沒有完整深刻的認識,寫作的情緒,未能達到成熟的境地。這樣的作品,會有膚淺生涉之病。

②太久,則對於要寫的主題,已經失去了新鮮刺激,作者自己都感受不到激動與鼓舞,自然傳遞出來的文字也沒有吸引力。情緒醞釀過久,會過於成熟,陷入衰老僵化的階段。這樣的作品會失去應有的生命力。

所以這個時間,不是杜甫寫這首詩用了多久,也不是他寫在什麼季節,而是杜甫與李白交往的感情發展到達的一個階段。

為什麼這個階段很重要呢?

與人交往,如結果實,都有成熟飽和的階段。時間短,則相知尚淺,彼此不免生疏客氣。時間太長,雖然有“落日故人情”的溫暖,但絕不能與由“新相知”而推進的“樂莫樂兮”的互相沖擊震撼狂熱的激情相提並論。

杜甫寫這首詩,就是恰逢兩個人相互震撼與吸引的階段。他們於744年秋天相識,745年秋天分別之後,一生再未相見。

分別之前杜甫寫給李白的詩,是客氣的生疏的,分別之後的詩,是餘情未了,空有回憶。

這首《贈李白》剛好寫於相識之後,別離之前,正當你儂我儂,感情最強烈之時。

所以說是時間上恰到好處。

2、素材抓取的精準。

跟葉嘉瑩讀唐詩:杜甫用28個字為李白畫了一幅人生小像

寫這首詩,杜甫沒有從瑣碎的生活來敘述,而是從心靈和感情來著筆,完全做到了遺貌取神的效果。

杜甫與李白相處的兩個秋天,他也寫過另外兩首給李白的詩。

其中744年寫的“李侯金閨彥,脫身事幽討。”還帶著生疏客氣,745年的“餘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因為從事蹟的角度出發,雖然有親密的情意,但震撼心靈的力量卻遠不及這首絕句。

在745年分別之後,杜甫再也沒有見過李白。那之後的10多年,雖然杜甫也間斷寫了10多首給李白,但那些詩始終都停留在回憶和思念之上,屬於這些濃情的餘波而已。

而這首小詩,卻並沒有受到時間的限制,它成功地把李白一生的不羈形象都收定在了短短的28個字裡。

它之所以如此成功,正如葉先生說的:由心靈與感情著筆,為後世留下了李白生動的相貌神情。

跟葉嘉瑩讀唐詩:杜甫用28個字為李白畫了一幅人生小像

成都杜甫草堂內:李白與杜甫蠟像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李白此生漂泊無依的歲月裡,時不時收到杜甫的詩,也算是有點安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