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趴睡”的悲劇:睡眠安全無小事,不能盲信更不要盲從

這幾天在網上看到一個真實發生的事情。

事件還原:


一個媽媽通過網絡宣傳加入了某個睡眠引導付費群,讓三個月大的嬰兒分房睡,媽媽在外面看監控,目的就是要訓練寶寶的獨立入睡能力。


群中一位知名微博網紅小主推出了“趴睡”理論,說寶寶在幾個月的時候,會有一個“翻身倒退期”,這階段寶寶晚上睡覺會不停的翻身,直到寶寶學會趴睡了,就會結束這個翻身倒退期,寶寶就會睡的安安穩穩,他們還仿起了小遊戲的模式,起名曰:解鎖趴睡。


孩子趴睡被壓住了口鼻,一直在大哭,可是孩子的媽媽看到監控並沒有進到屋子裡幫孩子翻個身,卻在群裡問群友寶寶哭是否有事,當群友回答“不是大哭就沒事”時,孩子媽竟然放心任由孩子趴睡哭叫,直到兩個小時後寶媽給寶寶餵奶,發現寶寶已經被悶死了。


“解鎖趴睡”的悲劇:睡眠安全無小事,不能盲信更不要盲從

趴著睡覺是寶寶的一種睡姿,但是不同時期、不同情況的寶寶並不是都合適的。不滿六個月或者不會翻身(剛學會翻身)的寶寶趴睡非常容易發生猝死,即使是熟練翻身的寶寶趴睡也要注意他們的口鼻是否被異物(枕頭、衣服、棉被、玩具等)擋住。


“解鎖趴睡”的悲劇:睡眠安全無小事,不能盲信更不要盲從

寶寶的睡眠狀態的發展是帶有一定的規律性的,雖然每個寶寶個性不同、氣質類型會有區別,但是大致都是遵循一定的發展軌跡。作為一個新手媽媽,不應該隨意聽從別人的建議,而忽略學習瞭解嬰兒生長髮展的科學規律。


在發生了這樣讓人惋惜的事件之後,

芝麻醬所能做的就是告訴更多的爸爸媽媽,

寶寶睡眠一定要注意的那些事兒


寶寶睡眠型態的轉變


不滿6周的寶寶:睡眠型態尚不穩定


不滿6周的寶寶還處於新生兒階段,睡眠型態主要受媽媽孕期的生活作息影響,大多呈現睡眠總時數較長、時睡時醒

的狀態,睡眠型態尚不穩定。


6周以上的寶寶:睡眠型態越來越固定


寶寶出生後6周左右,便會初步區分日與夜,睡眠時間逐漸過渡到以晚間為主,白天睡眠時數縮短,睡眠型態越來越固定。


“解鎖趴睡”的悲劇:睡眠安全無小事,不能盲信更不要盲從

寶寶的兩大睡眠問題

有調查研究發現,入睡困難與夜間驚醒是亞太地區嬰幼兒睡眠的2大問題。


☂ 入睡困難

一般來說,如果嬰幼兒在應該睡覺的時間,躺在床上超過30分鐘仍無法入眠,就可以歸為“入睡困難”。


嬰幼兒之所以入睡困難,很多時候是因為外在環境刺激過多,特別是睡前非靜態遊戲,會導致嬰幼兒生理已疲憊、但心理仍亢奮的不協調狀態,進而造成難以入眠。爸媽可以試著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解決孩子的入睡難問題:


① 去除外在刺激:睡前30~60分鐘,避免激烈的遊戲,讓寶寶處於安穩的狀態,爸媽可以給孩子講故事或輕柔按摩,營造舒適的睡眠氛圍。


② 定時定點:爸媽要積極幫寶寶養成定時入睡的習慣,最好有固定的睡眠地點,不要頻換更換。


“解鎖趴睡”的悲劇:睡眠安全無小事,不能盲信更不要盲從


☂ 夜間驚醒

在持續睡眠的狀態下,只要寶寶自行中斷睡眠,無論醒來後是否有意識,都屬於夜間驚醒的一種。


夜間驚醒的原因可分為生理與心理2大類,心理因素多為白天過度刺激所致;生理因素常見的則有腸絞痛、腸胃炎、支氣管炎與異位性皮膚炎等,媽媽們要特別留意。


寶寶驚醒時,媽媽應先判斷當時的安全性(如:因咳嗽而驚醒的寶寶,要留意他的喉嚨中是否有痰液尚未咳出),再決定是否抱起照顧。原則上,若沒有立即的危險性,要儘量避免將寶寶抱離原先的床褥,讓他繼續躺回自己的位置,安撫他再次入眠。


“解鎖趴睡”的悲劇:睡眠安全無小事,不能盲信更不要盲從

睡眠環境4要素


◆ 燈光


理想的睡眠環境應該是全黑且沒有任何光線的狀態。光線會影響人體褪黑激素與生長激素的分泌。因此,“黑白分明”的作息對於寶寶的生長髮育有一定的助益。


為了方便夜間照顧寶寶,第一時間看到寶寶的睡眠情況,很多媽媽睡覺時都會開一盞夜燈,這也是可以的,但夜燈最好不要太亮,且高度要低於床鋪。


◆ 溫度


建議將

臥室溫度控制在攝氏21度左右,這樣寶寶睡得比較舒服。


◆ 溼度


寶寶睡覺時,儘量將室內溼度控制在50%左右。太過潮溼或乾燥都會影響寶寶睡覺。


◆ 床褥


無論是冬天使用的厚重棉被,還是夏天的輕薄涼被,都應該維持2~3周清潔一次的頻率,避免因床褥的灰塵髒汙,影響到寶寶的睡眠品質。


“解鎖趴睡”的悲劇:睡眠安全無小事,不能盲信更不要盲從

睡眠安全最重要


➡ 不管是寶寶獨自睡,還是跟爸媽同睡大床,床上的東西一定要少之又少。


➡ 儘量讓寶寶臉朝上平躺著睡覺,絕對不能用任何東西擋住寶寶的臉。


➡ 檢查床的床頭和床尾有沒有縫隙或者鏤空的地方,以防寶寶掉下去或卡在裡面。


➡ 床上不要堆積多餘的枕頭、被子、安撫玩具、毛絨玩具,以免引起寶寶窒息。


➡ 爸媽絕對不能飲酒或服藥後和孩子同睡一張大床上,因為酒後或服藥後迷迷糊糊的翻身,有可能壓住寶寶,引發危險。


➡ 檢查床周圍的環境,最好不要靠近窗簾或百葉窗,以免寶寶被繩子纏住,引起窒息。


➡ 為了既能隨時照顧寶寶,又能擁有相對獨立的睡眠空間,在寶寶小月齡時候,大床拼小床是許多媽媽的選擇。要注意大小床之間不可留有間隙,當孩子會翻身後,最好能睡獨立小床或將圍欄拉起,防止孩子翻滾墜床。


“解鎖趴睡”的悲劇:睡眠安全無小事,不能盲信更不要盲從

無論合睡或獨睡,安全是第一


有人認為獨睡意味著獨立,有人覺得合睡意味著更多安全感。


其實,孩子的安全感或獨立性,會受到養育環節中方方面面影響,以睡眠方式來單一判斷這兩者的建立,並不具有說服力。合睡或獨睡,取決於自己權衡利弊和母嬰習慣下的選擇,並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保證安全前提下,寶寶睡得好,家長不困擾,那就是最適合你和孩子的。不過,孩子在 3 歲左右時候,可能會主動表達獨睡意願,這個時期,孩子也會逐漸認識到自己的性別身份。這時候還在同床睡的家庭,可以考慮正式分床。俗話說不怕一萬隻怕萬一,睡眠環境方面多注意,確保安全前提下,家長和寶寶才能更好地擁有安心睡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