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年的鐵血大漢塑造了漢末三國人物怎樣的精神面貌和國家觀念?

三國,這段成為了中國人最耳熟能詳,津津樂道的一段歷史,為何具有長久的魅力讓上至八十歲的老人,下至八歲小孩,隨便就一個人物也能爭論許久,它的魅力究竟何在?我想可能還是因為這些性格鮮明的歷史人物吧。

三國人物更容易被老百姓接受

如果把春秋戰國這樣一個亂世與漢末一比,我們就會發現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人物,更加平民化,個性化,即使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大概讀懂這樣一個人物。

四百年的鐵血大漢塑造了漢末三國人物怎樣的精神面貌和國家觀念?


相比之下先秦時代像齊桓公晉文公這樣的君主,專諸聶政這樣的刺客,以及成天探討人類社會國家制度的諸子百家,他們實在是太過高大上,他們的事蹟和思想已經掩蓋了他們的個人形象。而這些並不是老百姓都能搞懂的,像三國那些既是英雄豪傑,又和普通人一樣有著鮮明的個性,則更容易被老百姓所接受。

我們所熟知的如曹操、劉備、周瑜、袁紹、孔融他們實際上都是漢末的人物,在亂世當中龍爭虎鬥,造成了今天我們所熟悉的一段極其精彩的歷史,而塑造了這些英雄人物的,正是四百年的大漢帝國。

尚武精神

漢末三國時代的人物,首先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具有尚武的精神,這正是漢朝幾百年的尚武傳統與開疆拓土所塑造出來的。

漢高祖劉邦以平民出身,三年滅秦,五年滅楚,建立了漢朝,中國的政治正式從貴族政治轉向了平民政治。漢朝繼承了秦的制度,在沿襲了中央官僚制度、軍功爵制、郡縣制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個更加包容的王朝,這種包容的態度進一步凝聚了當時的中國人,促進了統一。

四百年的鐵血大漢塑造了漢末三國人物怎樣的精神面貌和國家觀念?


漢武帝時期,漢朝在四面八方擴張,這一時期的漢朝人崇尚武力與開拓的精神,他們中有鑿空西域的張騫,北海牧羊十九年的蘇武,“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霍去病等等。這四百年的鐵血大漢塑造了尚武堅韌的漢朝人,同時這種精神也影響了東漢末年這些英雄人物。


在三國時代的龍爭虎鬥當中,強者如林,但並不意味著弱小者就一定會投降或屈服。年輕的周瑜就敢率三萬人主動迎戰平定北方的強敵曹操;劉備起兵三十年,打過無數敗仗,卻從不氣餒;曹操的兒子曹彰也曾說過要學衛青霍去病立功大漠的豪言壯語,這種精神正是強漢的遺風。


四百年的鐵血大漢塑造了漢末三國人物怎樣的精神面貌和國家觀念?


三國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終結。在三國之後的西晉,是門閥士族的天下,士大夫崇尚清談玄學,漸漸失去了這種尚武風氣,最後產生了“五胡亂華”的局面,給國家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這應當是我們今天仍然應該注意的。

天下一統的觀念

在漢初的時候,統一國家的觀念還不是那麼強烈,除了中央政府管轄的,在諸侯國內,人們效忠於本國諸侯王是天經地義的,漢景帝時推行“削藩令”引發了七國之亂,平定之後,山東諸侯國被大幅度削弱,漢武帝時期開始實施“推恩令”之後,中央進一步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到了漢末,一個國家,一個天下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

在三國時代,沒有人認為天下會永久地分裂,終究還是會統一的,這幾乎是當時人們的共識,不過在這之前,誰都想來一統天下,但人們一般認為那個最強大遲早會統一天下,即使在蜀國與吳國內部,不少人也是這種看法。在中國歷史上,因為這種獨特的一統觀念,中國總是能在分裂後迎來統一,而這種觀念起於秦始皇統一六國,形成發展於漢朝這幾百年,併成為中國人根深蒂固的統一觀念。

四百年的鐵血大漢塑造了漢末三國人物怎樣的精神面貌和國家觀念?


正統之爭

在這種統一觀念形成,併成為人們的共識之後,魏蜀吳三國爭奪天下,產生了一種正統之爭,即誰才是漢朝的繼承者,也就是天下的統治者。因為劉備以漢室後裔自居,他建立的國家自然也以大漢繼承者自居,但他是自己稱帝的,於理則不合。曹丕雖然逼迫漢獻帝退位,卻使用了一整套正當的規格禮儀,漢朝最後一任皇帝漢獻帝親自把玉璽交給曹丕,表示禪讓,這樣一來,就產生了魏蜀之間的這種正統之爭。


四百年的鐵血大漢塑造了漢末三國人物怎樣的精神面貌和國家觀念?


不過,三國時代爭的並不厲害,一直到宋朝才把這個問題上升到了一個天下統治權的高度,因為宋朝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大一統國家,北方燕雲地區先後被遼、金、蒙古人所佔領,像遼金的漢化程度很高,甚至有的外族把他們當作傳統漢族政權,這種情況下宋朝自然要強調正統不能光從領土上看,而要從文化繼承的角度去決定。

一般來說,那些所謂爭正統的,很看重這個的,恰恰是實力比較弱,地盤比較小的政權,希望以此在心理上能壓倒對手,而強大的一方,似乎並不太在乎這個,畢竟能動手何必與你廢話呢。

漢朝的影響

漢朝作為中國繼秦朝之後第一個持續時間最長的大一統王朝,對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國號成為了我們民族的名字,我們在對於三國人物津津樂道的同時,不要忘記了正是他們身後的那個王朝,塑造了三國人物,而三國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中國大眾的精神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