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那片茶園和那些茶農

最美人間四月天,在“九·一六”茶場裡的十六級階梯梯田上,一隴隴春茶翠綠欲滴,與萬餘棵盛開的映山紅交相輝映,如詩如畫,美不勝收。

“已經有四、五年了,每年春天我們都到這裡來買茶,順便欣賞一下春天的美景。”家住合肥的黃女士是一名教師,趁著週末時間,和老公帶著兒子來到“九·一六”茶場,臨走時帶走了幾斤春茶。

位於舒城縣舒茶鎮的“九·一六”茶場是舒茶人民在一代偉人毛澤東視察舒茶十週年之際,為響應其“以後山坡上要多多開闢茶園”的偉大號召而開闢的。

從1968年到現在,50多年來,舒茶鎮茶產業在“九·一六”茶場的輻射帶動下,已發展名優茶基地1萬畝,茶葉加工企業25家,茶農4800戶,年產幹茶250噸,戶均茶葉年收入3200元,茶葉綜合年產值1.5億元,成為江北茶區首屈一指的茶葉內銷外售主產區。

這一切,都與一個人密不可分,他就是現任“九·一六”茶場場長的吳福廣。從20歲進入茶場工作至今,在茶葉領域,風雨半世紀,吳福廣用堅韌和執著,闖出了一條獨特的茶葉發展之路。他的心裡始終“裝”著茶葉,更“裝”著茶農,立志要用一片葉子托起群眾致富希望。

1951年出生的吳福廣是土生土長的舒茶人,1971年,年僅20歲的他進入“九·一六”茶場工作。雖然是場裡的會計,但他卻忙裡偷閒,學習了種茶、製茶、茶園管理等各項業務技術,短短几年便成了場裡的技術骨幹。

1984年,吳福廣接過老場長的“衣缽”。在他的帶領下,舒茶鎮以“九·一六”茶場為龍頭的茶產業取得了空前發展。然而,上個世紀末,隨著產業結構調整,茶葉在農業中地位發生動搖,隨之而來的是茶園大面積荒廢,大量茶葉初制廠倒閉,低檔炒青綠茶外銷受阻,茶場處境艱難。關鍵時刻,他決定走精品路線,靠生產名優茶尋找出路。

要生產名優茶,必須依靠優良茶樹品種來支撐。吳福廣根據江北茶區氣候特點,運用單株分離、系統選育法,培育出茶樹良種6個,其中,“舒茶早”、“山坡綠”通過全國茶樹良種鑑定。隨後,他建立了以“舒茶早”為主的茶樹良種繁育基地,年出圃良種茶苗5000萬株左右,成為皖西最大的茶樹良種繁育基地。目前“舒茶早”茶樹良種已在安徽、河南、浙江、江蘇、山東等茶區推廣近百萬畝。

在吳福廣的帶領下,“九·一六”茶場建立了手工製作車間,培育手工製茶技術,傳承傳統制作工藝。同時,引進了一條清潔化茶葉加工生產線,實現年生產名優茶10噸。通過傳統制作工藝與清潔化加工生產線相結合,茶葉加工質量和效益得到大幅提高。

有了茶樹良種和加工技術的強力支撐,製作名優茶水到渠成。1997年,在吳福廣主持下,茶場研製出舒茶早芽、山坡蘭香等系列名優茶。當年5月,在中國(北京)國際茶博會上,舒茶早芽首次參評並獲金獎;同年6月,山坡蘭香在全國第二屆中茶杯茶葉評比大賽中榮獲一等獎……受到了全國著名評茶專家和業內人士高度肯定。

2010年,吳福廣又根據市場需求,依託技術和資源優勢,研製開發了“紅茶、瓜片茶、茶花茶、絞股藍”等系列新品,與“舒茶早芽”系列名優茶一起,構建了茶場四季有茶事、長年產新茶的產業新格局,形成了茶場系列名優茶的“五朵金花”。

“茶葉暢銷只是第一步,如何讓茶農通過茶葉脫貧致富才是關鍵。”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吳福廣把帶領茶農共同致富當成他的最終目標。

2017年,茶場組建舒城縣九·一六茶葉專業合作社扶貧驛站,吳福廣承諾:自當年開始,連續4年實施“兩免”、“三保”、“一分紅”產業扶貧舉措。據不完全統計,茶場每年收購舒茶鎮及周邊鄉鎮茶農的鮮葉原料20多萬斤,經過深加工、靚包裝,既提升了茶葉品質和檔次,又增加了茶農收入,充分提振了廣大茶農的致富信心。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嘔心瀝血近50年來,吳福廣把發展茶產業當作一生的事業,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和高度讚譽。

即將步入古稀之年的吳福廣,每天仍然在茶場裡樂此不疲地忙碌著,他希望帶著大家通過茶葉,踏上人生更精彩、更輝煌的征程。(周先才 皖西日報融媒體記者 黃雪彥 楊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