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太尉隱居地,康熙、乾隆九次賞梅處,這有千頃梅海、萬樹花開

前言

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這是南朝宋詩人陸凱,寫給好友范曄的詩句。詩人折梅寄友的風雅言行,表達了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在詩中,陸凱用"一枝春"指代梅花,開了將梅花作為春之信使的吟詠先河。《贈范曄》一詩,成為中國最早的詠梅詩篇而流傳千古。

陸凱折梅遙贈之地在江南,江南的梅花,也因了這首詩,而天下聞名。蘇州香雪海、杭州超山、南京梅花山及無錫梅園等全國四大賞梅勝地,全部位於江南。

其中又以鄧尉山香雪海為最盛,箇中緣由,且聽我一一說來。

東漢太尉隱居地,康熙、乾隆九次賞梅處,這有千頃梅海、萬樹花開

鄧尉山香雪海景區大門

東漢太尉隱居地,康熙、乾隆九次賞梅處,這有千頃梅海、萬樹花開

鄧尉山香雪海梅園

鄧尉山:以武將命名,因文人聞名

清初詩人田雯,在其《泊舟吳門寄汪苕文》一詩中寫道:"渺渺太湖水,遙遙光福山。梅花一萬樹,窈窕非人間。"鄧尉山有奇松、古廟、隱士、高僧,其中尤以梅花名動天下。

事實上,鄧尉山確是為紀念武將而命名,又因為文人的遊覽和歌詠而聞名的。

1、鄧禹劍氣入花心

鄧禹,十三歲就能文善武,後隨劉秀起兵,二十四歲官至大司徒,屢建奇功,位居光武中興"雲臺二十八將"之首,光武帝對他十分敬重。

鄧禹年輕時,以家國天下為己任,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國家開太平。那救民於水火的錚錚劍氣,滌盪了整個九州大地。

年老的鄧禹功成身退,來到光福隱居。他在這片洞天福地遊走,閒看太湖水一碧萬頃,或風雨晦暝。

據說正是他在光福,開啟了大規模種植梅花的歷史。那漫山遍野的灼灼花心,氤氳了整個太湖之濱。

東漢太尉隱居地,康熙、乾隆九次賞梅處,這有千頃梅海、萬樹花開

東漢太尉隱居地,康熙、乾隆九次賞梅處,這有千頃梅海、萬樹花開

香雪海盛開的梅花

鄧禹以高官顯爵,卻"深執忠孝"的君子氣節,為光福人民所敬仰。鄧禹去世後,因為他曾任太尉之職,光福人民為了紀念他,將光福山命名為鄧尉山。

鄧禹不居功自傲、不以名利為念、不與百官爭寵的君子人格,像極了梅花凌霜傲雪、不與百花爭豔的高潔品性,深受世人的稱頌。

鄧尉山的梅花,也正因了鄧禹君子人格的加持,而在後世文人士子心中享有崇高的地位,被譽為"花中君子"。

東漢太尉隱居地,康熙、乾隆九次賞梅處,這有千頃梅海、萬樹花開

東漢太尉隱居地,康熙、乾隆九次賞梅處,這有千頃梅海、萬樹花開

香雪海盛開的梅花

2、唐寅畫梅贈老農

據傳,當時唐伯虎正在畫一幅《煙雨春色圖》,為尋找素材,來到鄧尉山,遇見了一位種梅的老農。老農得知是唐伯虎後,熱情款待他,並帶他上山看梅花,講種梅的甘苦。

唐伯虎很感激老農,臨別時,特地畫梅相贈。老農見畫上的梅枝疏密有致,就依畫對梅樹進行了修剪。當年冬春之際,梅花開得比往年都要好。

附近有個財主,得知老農藏有唐伯虎的畫,想要霸佔。行騙未果後,便派家丁去搶,結果卻被老農的鄰居們打退。老農擔心財主賊心不死,於是乾脆帶上畫,遠走他鄉謀生去了。

臨行前,他將自己修剪梅花的心得和技術,告訴了鄉親們。後來,山上山下的梅樹越種越好,梅花越來越好看。唐伯虎的"無心插柳",倒是給鄧尉山的梅花做了貢獻。

東漢太尉隱居地,康熙、乾隆九次賞梅處,這有千頃梅海、萬樹花開

東漢太尉隱居地,康熙、乾隆九次賞梅處,這有千頃梅海、萬樹花開

香雪海盛開的梅花

後來,唐伯虎的好友文徵明,在自己的《玄墓山探梅倡和詩序》中,描繪了鄧尉探梅的盛景:

玉梅萬枝,與松竹雜植。冬春之交,花香樹色,蔚然秀茂,而斷崖殘雪,上下輝映,波光渺彌,一目萬頃,洞庭諸山,宛在几席,真人間絕境也。

梅花以山水而增色,山水因梅花而生輝。文徵明此言一出,真可謂道盡了鄧尉山的梅花之美。

東漢太尉隱居地,康熙、乾隆九次賞梅處,這有千頃梅海、萬樹花開

東漢太尉隱居地,康熙、乾隆九次賞梅處,這有千頃梅海、萬樹花開

香雪海盛開的梅花

3、錢謙益訪梅鄧尉

明清時期,鄧尉山賞梅,已成為文人騷客的雅游盛事,錢謙益就曾好幾次訪梅鄧尉。鄧尉山深處的西磧山,種有綠萼梅。

范成大在《梅譜》中說道:"凡梅花,跗蒂皆絳紫色,惟此純綠。枝梗亦青,特為清高,好事者比之九嶷仙人萼綠華。"可見綠萼梅被看作是梅中仙品。

錢謙益將河東君比作萼綠華,是盛讚柳如是的才貌雙絕。他與河東君"訂春遊之約",想到鄧尉山時,竟說道:"西磧藍輿南浦棹,春來只為兩人忙。"

他走進鄧尉山,攜著嬌妻柳如是,在梅樹旁吟出"屐齒衝將新雨去,杖頭攜得老梅還"的浪漫詩句,留下了比翼雙飛的身影!

東漢太尉隱居地,康熙、乾隆九次賞梅處,這有千頃梅海、萬樹花開

東漢太尉隱居地,康熙、乾隆九次賞梅處,這有千頃梅海、萬樹花開

香雪海盛開的梅花

錢謙益對於鄧尉山梅花的喜愛之情溢於言表,因此他才雨中訪梅、晴日探梅。

他的《十六日冒雨遊玄墓》詩中說:"沾溼聞雨香,登頓入花霧。初疑雨妒花,轉為花惜雨。梅亦愛清妍,裛雨如含露。"十分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雨中賞梅的別樣樂趣。

在另一首《十七日早晴過熨斗炳,登茶山,歷西磧,抵銅坑,還憩眾香庵》詩中,錢謙益則描寫了一天早上自己在鄧尉山探梅時,恍如身處夢境的美妙感覺。其詩云:

我來早春時,發興蠟雙屐。探奇忘睛雨,尋花越阡陌。茫茫梅花海,上有花霧積。不知何處香,但見四山白……

東漢太尉隱居地,康熙、乾隆九次賞梅處,這有千頃梅海、萬樹花開

東漢太尉隱居地,康熙、乾隆九次賞梅處,這有千頃梅海、萬樹花開

香雪海盛開的梅花

香雪海:萬樹梅花發,奇秀甲天下

明末文人姚希孟曾在《梅花答雜詠》中說:"梅花之盛不得不推吳中,而必以光福諸山為最。"每年冬末春初,鄧尉山的梅花凌寒開放,瀰漫三十餘里,蔚為壯觀。

在康熙、乾隆兩位皇帝的遊覽吟詠之下,又經過曹雪芹《紅樓夢》小說的推動,"鄧尉探梅香雪海" 盛名遠播,成為全國賞梅聖地。

1、宋犖題名香雪海

康熙35年(1696年),江蘇巡撫宋犖,冒雨持杖來到鄧尉山賞梅。他領略了"遙看一片白,雪海波千頃"的唯美意境後,於崖壁上題書了"香雪海"三個大字。

寫下"香雪海"的題名後,宋犖隨即又口占一首七律《雨中元墓探梅》,其詩云:

探梅冒雨興還生,石逕鏗然杖有聲。雲影花光乍吞吐,松濤巖溜互喧爭。

韻宜禪榻閒中領,幽愛園扉破處行。望去茫茫香雪海,吾家山畔好題名。

自此,蘇州探梅必到光福,光福探梅必到香雪海。香雪海也因了宋犖的題名和詩作,而名揚海內。

東漢太尉隱居地,康熙、乾隆九次賞梅處,這有千頃梅海、萬樹花開

香雪海景區大門旁的題字,按照宋犖原字書法雕刻

如今,香雪海景區大門處三塊方形字碑,就是依照當年宋犖的書法刻上去的。

此外,梅園中還有一方景觀置石,正面刻有"香雪海"三個大字,背面刻有宋犖《雨中元墓探梅》詩的最後兩句:望去茫茫香雪海,吾家山畔好題名。

這兩處靜默的題名和詩句,提醒你所在之地,又似乎在向你講述著,那一段詩意浪漫的風流韻事。

東漢太尉隱居地,康熙、乾隆九次賞梅處,這有千頃梅海、萬樹花開

香雪海景觀石正面,刻有宋犖所題“香雪海”三字

東漢太尉隱居地,康熙、乾隆九次賞梅處,這有千頃梅海、萬樹花開

香雪海景觀石背面,刻有宋犖所題詩句

2、康乾探梅香雪海

如果說,僅僅靠一些文人、官員的遊覽歌詠,還不足以讓"香雪海觀梅",成為全民盛事的話。

那麼,康熙、乾隆兩位皇帝,前後多達九次,從北京千里迢迢,前往香雪海賞梅的舉動,則足以讓上至達官貴人、下至黎民百姓趨之若鶩了。

據史料記載,康熙曾三次到訪香雪海賞梅,可見他對此地的鐘愛。康熙28年(1689年)春,他第二次南巡,到達蘇州香雪海觀梅,並賦詩曰:"鄧尉知名久,看梅及早春,繽紛開萬樹,相對愜佳辰。"

東漢太尉隱居地,康熙、乾隆九次賞梅處,這有千頃梅海、萬樹花開

香雪海盛開的梅花

對於香雪海的鐘愛,乾隆比起自己的祖父康熙,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據《光福志》記載,乾隆皇帝分別於1751年、1757年、1762年、1765年、1780年、1784年先後六次遊覽香雪海,寫下十多首詠梅的詩篇,並刻立過五塊御製詩碑。

如今,在香雪海半山腰,僅存一塊乾隆1762年所書的《再疊鄧尉香雪海歌舊韻》御碑。

正是因為康熙、乾隆這對祖孫皇帝的大力推崇,最終使得"香雪海"在江南梅苑中獨領風騷,位列中國四大賞梅勝地之首,繁盛至今300餘年。

東漢太尉隱居地,康熙、乾隆九次賞梅處,這有千頃梅海、萬樹花開

乾隆皇帝御製詩碑

3、妙玉茶憶香雪海

香雪海梅花的聲名遠播,曹雪芹的《紅樓夢》也助力不少。第四十一回《櫳翠庵茶品梅花雪》中,妙玉請黛玉、寶釵喝體己茶(即私房茶)。

黛玉因問:"這也是舊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這麼個人,竟是大俗人,連水也嘗不出來。

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著,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臉青的花甕一甕,總捨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開了。

我只吃過一回,這是第二回了。你怎麼嘗不出來?隔年蠲的雨水那有這樣輕浮,如何吃得。"

妙玉提到的玄墓蟠香寺,正在香雪海附近,那片梅花林至今還在。每年初春時節,梅花如煙綻放,蘇州人把賞梅當做是過節一樣的盛會,傾城出遊。

妙玉出身蘇州書香門第,因犯事隨師父北上京城,猶不忘攜帶梅花雪水,也算是對故鄉風土的一種紀念。

《紅樓夢》中關於妙玉的這段文字,讓我們不僅看到了蘇州人取梅花雪水烹茶的風雅習俗,更看到了背井離鄉之人,濃得化不開的故鄉情結。

東漢太尉隱居地,康熙、乾隆九次賞梅處,這有千頃梅海、萬樹花開

妙玉

梅花開:歲歲花如海,年年探梅來

十二年前,從《紅樓夢》中得知"香雪海",便覺名稱雅緻、香氣逼人,心裡邊想著一定要去遊覽一番。十二年後,我終於如願以償地來到了香雪海,內心滿懷欣喜。

於是,隨口吟出如下詩句:十二年前初聞名,櫳翠庵裡四絕塵,今春探梅香雪海,疑是前世此中人。算是為自己初次探梅香雪海,留下難掩興奮的紀念吧。

1、雪徑尋梅入香國

從景區大門進來,滿園茂密的梅林,滿樹盛開的梅花,舒展著冷豔的姿色,傾吐著清雅的馨香,真叫人滿心歡喜。

每年冬末春初,香雪海的白梅、紅梅、綠梅、紫梅、墨梅、美人梅等20餘種梅花,競相綻放,形成一片璀璨花海。

乾隆時期的《吳縣誌》記載:"梅花以驚蟄為候,……而鄧尉山前,坐而玩之,日暖風來,梅花萬樹,真香國也。"

就像此刻,我踏徑尋梅,環顧四周,都是不同的梅樹、各色的梅花。微風拂過梅林,梅枝搖曳,花光乍影,暗香撲鼻,恍如身入香國,方知《吳縣誌》所言不虛。

東漢太尉隱居地,康熙、乾隆九次賞梅處,這有千頃梅海、萬樹花開

東漢太尉隱居地,康熙、乾隆九次賞梅處,這有千頃梅海、萬樹花開

香雪海白梅

香雪海的梅花,以千葉重瓣的白梅為眾。你看那白梅枝頭,花色如雪晶瑩,花蕊柔嫩婆娑。近觀如天空飄下的交疊的雪花,潔白瑩潤;遠看則如雪海盪漾,若雲霧湧波。

白梅或可稱為雪梅,只是誠如宋代詩人盧梅坡所言: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東漢太尉隱居地,康熙、乾隆九次賞梅處,這有千頃梅海、萬樹花開

東漢太尉隱居地,康熙、乾隆九次賞梅處,這有千頃梅海、萬樹花開

香雪海紅梅

紅梅枝頭則花開似火,即便顏色稍微鮮豔些,因為紅梅花形優美,且有著獨特的清香,瓊枝疏影間,猶可見其幽姿俊妍,所以整體的韻致還是雅的。

東漢太尉隱居地,康熙、乾隆九次賞梅處,這有千頃梅海、萬樹花開

香雪海粉梅

粉梅的花瓣白皙之中,略帶如經絡般的條狀輕紅,嬌柔素潔,散發出淡雅馨香。就連蜜蜂都被吸引,一頭扎進花蕊中,盡情地採蜜呢!春的腳步,就在這一刻,被我捕捉!

綠梅樹頭,整枝梅花映出淡淡的青綠,吐露出春天的勃勃生機。另外還有滿樹粉撲撲的梅花,如同萬千美少女,嬌羞的面龐。

就像此刻,那些在林下花間流連的妙齡女子,時而駐足嗅梅,時而凝視賞梅,更是給這滿園的梅花,增添了些許流動的風景與婉約的柔情。

這一園梅林,品種不同,造型不同,花色不同,馨香不同,但有一樣是相同的,那就是:

它們都是春天的信使,最先為人們帶來春天的氣息!因此,這一樹樹的梅花,不僅是江南的春色,更是人間的春光。

東漢太尉隱居地,康熙、乾隆九次賞梅處,這有千頃梅海、萬樹花開

東漢太尉隱居地,康熙、乾隆九次賞梅處,這有千頃梅海、萬樹花開

香雪海盛開的梅花

2、半山探梅在仙鄉

從梅園經過一條石級臺階坡道,便可到達半山腰的聞梅館。聞梅館前面的觀景平臺,是觀賞整個香雪海梅園精華的最佳位置。

東漢太尉隱居地,康熙、乾隆九次賞梅處,這有千頃梅海、萬樹花開

聞梅館

放眼望去,一株株梅樹上,純白、綠白、墨綠、粉紅、紫紅、墨紅,如此豐富的花色,如此盛大的花海,如此迷人眼,真是醉了人間。

這片千頃梅林,萬樹梅花,帶來太多驚喜,讓我目不暇接。陸游的《梅花絕句》詩中說: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

東漢太尉隱居地,康熙、乾隆九次賞梅處,這有千頃梅海、萬樹花開

東漢太尉隱居地,康熙、乾隆九次賞梅處,這有千頃梅海、萬樹花開

香雪海盛開的梅花

這些詩句不正完美契合了眼前的美景,和我此刻的心境嗎?此情此景,真的和陸放翁神交了!而這,大概就是經典詩文的傳奇魅力,更是第一流文學家的永恆魅力吧!

站在觀景臺上,一幅獨具江南婉約風情的山水畫,展現在我的面前:

你看,最靠近我的是幾株如雪的梅花,往前則是一大片紅白粉色相互交織的花海,再往前是蔥蘢林木掩映下的村居,民居再向前是連綿起伏的群峰,群峰之外是天際。

東漢太尉隱居地,康熙、乾隆九次賞梅處,這有千頃梅海、萬樹花開

東漢太尉隱居地,康熙、乾隆九次賞梅處,這有千頃梅海、萬樹花開

香雪海盛開的梅花

若把視野收近,梅海中隱約可見"香雪海"三字。那一樹樹花開,白如雪、紅如霞、綠如豆青、黃如燦金,真個是梅花的世界,天真爛漫、春韻嫣然。

這方山水田園,一派和諧交融,是天地的傑作,也是人工的巧思。

風過處,梅枝飛舞,梅海揚波,馨香湧動,看著眼前的花花世界,彷彿就像身處仙鄉。真可謂:顧漸塵俗軀,遊此神仙窟!

東漢太尉隱居地,康熙、乾隆九次賞梅處,這有千頃梅海、萬樹花開

東漢太尉隱居地,康熙、乾隆九次賞梅處,這有千頃梅海、萬樹花開

香雪海盛開的梅花

聞梅館往上,則是著名的梅花亭。整座亭造型別致,工藝高超,出自蘇州香山幫名匠之手。梅花亭的設計,化用了北宋隱士林逋"梅妻鶴子"的典故,充滿詩情畫意。

整座亭為五角梅花形,瓦頂、柱欄、花磚地面均為梅花瓣狀,亭頂以銅鶴結頂,象徵梅花亭處在梅花叢中,與周圍景緻,完美交融。

梅花亭旁,存有一座乾隆皇帝御製詩碑,和許多歷代文人的詩文石刻,見證者那些風流的過往雲煙。

東漢太尉隱居地,康熙、乾隆九次賞梅處,這有千頃梅海、萬樹花開

東漢太尉隱居地,康熙、乾隆九次賞梅處,這有千頃梅海、萬樹花開

梅花亭

3、梅亭品梅韻悠長

沿著梅花亭旁的石階拾級而上,穿過一片綠林深處和一段紅梅夾道,就到了山頂的觀梅亭。

此刻坐在亭中,逃離城市的喧囂,遠離世俗的煩擾,將躁動的心交給這片旖旎的自然,交給這徐徐清風與陣陣梅香,頓覺身心兩暢。

其實,明清以來,尤其是康熙、乾隆數次到鄧尉觀梅之後,香雪海探梅極一時之盛,逐漸成為蘇滬一帶的春遊雅俗。《清嘉錄》就記載了當年探梅的盛況:

"暖風入林,玄墓梅花吐蕊,迤邐至香雪海,紅英綠萼,相間萬重。郡人艤舟虎山橋畔,袱被遨遊,夜以繼日。"

你看,蘇州人是有多愛賞梅啊?竟然達到了夜以繼日的程度,今人大概只能望其項背了!

東漢太尉隱居地,康熙、乾隆九次賞梅處,這有千頃梅海、萬樹花開

東漢太尉隱居地,康熙、乾隆九次賞梅處,這有千頃梅海、萬樹花開

香雪海盛開的梅花

回想剛剛在梅園中,置身於一片梅海中,穿梭於千叢梅香,又到聞梅館高眺萬頃雪海,尋梅、探梅,忽然覺得整個世界,都被梅花裝點,整個身心,都被梅香薰透。

那是一種清雅的冷香,一種怡情之香,一種悅心之香,一種養性之香,它滲入心底,餘韻悠長。

東漢太尉隱居地,康熙、乾隆九次賞梅處,這有千頃梅海、萬樹花開

東漢太尉隱居地,康熙、乾隆九次賞梅處,這有千頃梅海、萬樹花開

香雪海盛開的梅花

此時從觀梅亭放眼望去,一面是如詩如畫、如香國如仙鄉的盛大梅海,叫人沉醉難忘;一面是重嶺疊韻、一碧萬頃的浩渺太湖,令人充滿遐想。

就像這片香雪海的梅花,歲歲如約綻放,年年都有那麼多人遠道而來,只為一睹它獨一無二的風采!

東漢太尉隱居地,康熙、乾隆九次賞梅處,這有千頃梅海、萬樹花開

東漢太尉隱居地,康熙、乾隆九次賞梅處,這有千頃梅海、萬樹花開

香雪海盛開的梅花

結語

從陸凱用"一枝春"指代梅花,到黃庭堅在詞中說"梅破知春近",再到"只把春來報",梅花早已被看作是報春的信使了。因此賞梅就不僅是賞梅了,還是迎春,更是迎接美好希望的到來。

就像我這次探梅香雪海,從山腳到山頂,目之所及,心之所向,步之所往,一路找尋,一路發現,一路欣喜。這是賞梅的步履,何嘗又不是人生的步履呢?

東漢太尉隱居地,康熙、乾隆九次賞梅處,這有千頃梅海、萬樹花開

東漢太尉隱居地,康熙、乾隆九次賞梅處,這有千頃梅海、萬樹花開

香雪海盛開的梅花

一程人生,有千萬種可能。只有勇敢地走出去,一路探索,一路發掘,才可能收穫別樣的驚喜,讓生命更加鮮活、立體、多元!

人生一世,梅開一春,來如風雨,去似微塵。最美的梅花,當生長於錦天繡地中,生長於靈山秀水間,還要有歷史的積澱和文化的涵養,有名士的傾慕與騷客的吟賞,而這些正是香雪海梅花所獨有的風華。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萬紫千紅藏不住,十里梅香雪海中!

#花期已至美好如初##解鎖周邊遊##喚醒好春光#


@風月書旅今日頭條簽約作者,經典書籍與旅行地推薦者!10年詩文創作,8年自由行走,半自由撰稿人,半自由攝影師!讀書萬卷,旅行萬里,@風月書旅等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關注@風月書旅,分享讀書感悟、旅行體驗、影視評點、名人解讀、人文社論及生活隨錄!用文字書寫,啟迪人生智慧;以智慧筆墨,觀照人生旅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