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俊與中科大的“情緣”

導讀:3月27日,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發布通知,正式啟動2020年度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提名工作。“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以中國智能科學研究的開拓者和領軍人、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吳文俊命名,是我國智能科學技術領域最高獎。吳文俊院士於2017年5月7日仙逝,在此分享2017年應《安徽日報》之邀撰寫的一篇介紹吳文俊院士與科大情緣的文章。


5月7日,著名數學家、中科院院士、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首屆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獲得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創校元老吳文俊因病去世,享年98歲。作為中科大創校元老,吳文俊院士與中科大淵源極深,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為科大的建設發展貢獻了巨大的力量,深受師生敬仰和崇敬,在科大歷史上留下了一段段佳話。


吳文俊與中科大的“情緣”

(吳文俊院士肖像,來源:互聯網)


吳文俊院士是我國最具國際影響的數學家之一,他對數學的主要領域拓撲學作出了重大貢獻。他引進的示性類和示嵌類被稱為“吳示性類”和“吳示嵌類”,他導出的示性類之間的關係式被稱為“吳公式”。他的工作是1950年代前後拓撲學的重大突破之一,成為影響深遠的經典性成果。1970年代後期,他開創了嶄新的數學機械化領域,提出了用計算機證明幾何定理的“吳方法”,被認為是自動推理領域的先驅性工作。他的工作對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研究影響深遠。


吳文俊與中科大的“情緣”

(青年數學家吳文俊在授課,來源:互聯網)


1958年,吳文俊協助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先生創辦中科大應用數學和計算技術系(1964年改名為數學系),並登臺講學。該系早期教學採用“一條龍”教學法,即每一級學生的基礎課、專業課教學由一個教師團隊從頭到尾負責到底,華羅庚負責1958年入學的第一屆學生,關肇直負責1959年入學的第二屆學生,吳文俊負責1960年入學的第三屆學生,留下了“華龍”“關龍”“吳龍”聯袂登臺教學的佳話。


吳文俊與中科大的“情緣”

(風華正茂的吳文俊院士,來源:互聯網)


1960年,吳文俊41歲,風華正茂,是當時最年輕的學部委員(院士),但已經和華羅庚、錢學森等科學大家比肩,榮獲了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學術成就蜚聲海內外。當年秋天,吳文俊走上中科大應用數學與計算技術系1960級的講臺,一件合體的藍色風衣襯托出他的儒雅風範,傾倒了教室裡的小夥伴。“微積分是初等數學與高等數學的分水嶺。”吳文俊開宗明義,以極其概括的課首語開始了他每週6學時、連續3個學期的《微積分》課程。隨後,他又講授了一個學期的《微分幾何》。3年後,吳文俊還指導了幾何拓撲專門化的學生。他家住北京中關村,與中科大玉泉路校區相距甚遠,坐公共汽車需要一個多小時,但他從不缺課,也極少請人代課,風雨無阻,數年如一日。這足見吳文俊對於培養科學技術人才的重視,表現出一個前輩學者的責任與擔當。


吳文俊與中科大的“情緣”

(吳文俊榮獲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來源:互聯網)


吳文俊在中科大的授課一直持續到1965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高校教學科研工作全面中斷,吳文俊與中科大暫時分手。1978年4月,中科大系科調整,吳文俊出任數學系副主任,作為華羅庚先生的副手再次擔負起數學系建設的重任。“中國是古代的數學大國,近幾百年來卻成為數學小國,我們要努力恢復中國數學大國的地位”,吳文俊在教師大會上大聲疾呼:“數學應該儘快以現代化的武器裝備起來,走上現代化道路。”1983年,吳文俊再次回到中科大,主持首批博士畢業答辯。參加答辯的7位博士是由我國自行培養的第一批博士,也是全國第一批18位博士中的7位。


吳文俊與中科大的“情緣”

(2019年吳文俊人工智能傑出貢獻獎,來源:互聯網)


2007年6月,吳文俊應邀出席中科大50週年校慶第二次新聞發佈會,他飽含深情地回憶了自己在中科大工作的經歷,併為此感到高興和自豪,希望中科大發展成為培養中國和世界科技精英的搖籃。“我與科大有著不解之緣”,是吳文俊對自己在中科大工作經歷的總結,也充溢著這位科學大家對中科大的濃情厚誼和深深眷念。


吳文俊與中科大的“情緣”

(吳文俊院士及其夫人陳丕和,來源:互聯網)


如今,吳文俊院士已駕鶴西去,但先生的為人治學風範長存,影響和激勵著後輩晚生奮勇向前,勇攀高峰。

原創 吳茂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