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水平與博士數量不成正比,中國的博士即將面臨青黃不接的窘境

自1983年教育部在人民大會堂為新中國自主培養的首批博士舉行隆重的學位授予大會,共有 18 名博士在本次大會中拿到了學位證書。據說,首批博士學位授予大會後,時任復旦大學校長的蘇步青說了一句讓人意想不到的話:“這麼多博士怎麼辦?”。一年培養出的博士僅 18 名,怎麼就說多了呢?

看一組數據就知道了,從1982年,全國招收博士生的人數302人,到2017年,已經達到83878人。下圖是截取2001~2009年的博士生數據,短短十年翻了五倍之多!中國每年招募和培訓博士的數量,也已經是排在世界第一。

科研水平與博士數量不成正比,中國的博士即將面臨青黃不接的窘境


為什麼,博士數量上去了,科研水平不見成正比的提高呢?

一、大學生擴招常年的增加,學生的修養、素質、基礎知識不能同以前相比

正如丘成桐大師認為的——中國現在的本科制度,不足以教育出高等人才,特別是近年來學生的素質跟校園風氣均在下降,而外國哈佛、麻省等知名大學的畢業大學生則不同,他們的論文水準甚至要比中國某些院shi的文章還要好。另外本科畢業學生劇增導致博士生招生數量也增加,初期的本科教育不紮實,形成後面的一連串的功虧一簣。最終的結果是教學質量的下降,還存在一定的泡沫研究生培訓,甚至很多的學風不嚴謹,學術造假現象屢見不鮮。

科研水平與博士數量不成正比,中國的博士即將面臨青黃不接的窘境

丘成桐大師

總有些人認為中國的基層教育差不過美國,但通過大多數媒體報道可以看到中國大學的基礎教育並沒有我們認為那樣高,而相比人家美國的教育水平則比中國高多了,以外國研究跟中國研究生比較,結果你會發現外國研究生會更好一點。一個大學本科畢業生竟然不知道一米的距離在現實生活中有多長,千分尺的熟練程度還不如初中畢業生......

科研水平與博士數量不成正比,中國的博士即將面臨青黃不接的窘境

二、匆促的博士課程設計,導致學歷與職稱掛鉤

在中國只要3年就能拿到博士學位,反觀國外一般要5到7年,博士課程的報名人數自1982年開始的年增長率大概是23.4%,但是具有足夠資格可以指導博士生的教授人數卻沒有等速成長,造成許多尚未合格的教授擔任博士指導教授,早年導師在培養博士生的時候,基本是 '' 一對一教學 '' 的,甚至是 '' 多對一 '' 的情況,導師可以有更多時間教育學生,也能採取個性化指導。更令人擔心的是沒有一個質量控制系統,也沒有一個清楚的機制來淘汰不稱職的學生。更進一步動搖這個體系的是學術貪腐的事件層出不窮,像是官員或商人肆無忌憚的使用其金錢、權力或影響力來得到博士學位。

科研水平與博士數量不成正比,中國的博士即將面臨青黃不接的窘境

好在目前中國計劃招募更多海歸的學者來指導既有的項目案,希望通過這個方式解決素質問題,至於質量控管部分,大學與研究單位已開始著手成立論文委員會和輪流制度,確保體制內沒有階級存在,不會因為個人或群體影響力而改變決策,希望高投入的素質教育能有更多的高素質人才產出,將理論與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為中國科研事業添磚加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