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水平与博士数量不成正比,中国的博士即将面临青黄不接的窘境

自1983年教育部在人民大会堂为新中国自主培养的首批博士举行隆重的学位授予大会,共有 18 名博士在本次大会中拿到了学位证书。据说,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大会后,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的苏步青说了一句让人意想不到的话:“这么多博士怎么办?”。一年培养出的博士仅 18 名,怎么就说多了呢?

看一组数据就知道了,从1982年,全国招收博士生的人数302人,到2017年,已经达到83878人。下图是截取2001~2009年的博士生数据,短短十年翻了五倍之多!中国每年招募和培训博士的数量,也已经是排在世界第一。

科研水平与博士数量不成正比,中国的博士即将面临青黄不接的窘境


为什么,博士数量上去了,科研水平不见成正比的提高呢?

一、大学生扩招常年的增加,学生的修养、素质、基础知识不能同以前相比

正如丘成桐大师认为的——中国现在的本科制度,不足以教育出高等人才,特别是近年来学生的素质跟校园风气均在下降,而外国哈佛、麻省等知名大学的毕业大学生则不同,他们的论文水准甚至要比中国某些院shi的文章还要好。另外本科毕业学生剧增导致博士生招生数量也增加,初期的本科教育不扎实,形成后面的一连串的功亏一篑。最终的结果是教学质量的下降,还存在一定的泡沫研究生培训,甚至很多的学风不严谨,学术造假现象屡见不鲜。

科研水平与博士数量不成正比,中国的博士即将面临青黄不接的窘境

丘成桐大师

总有些人认为中国的基层教育差不过美国,但通过大多数媒体报道可以看到中国大学的基础教育并没有我们认为那样高,而相比人家美国的教育水平则比中国高多了,以外国研究跟中国研究生比较,结果你会发现外国研究生会更好一点。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竟然不知道一米的距离在现实生活中有多长,千分尺的熟练程度还不如初中毕业生......

科研水平与博士数量不成正比,中国的博士即将面临青黄不接的窘境

二、匆促的博士课程设计,导致学历与职称挂钩

在中国只要3年就能拿到博士学位,反观国外一般要5到7年,博士课程的报名人数自1982年开始的年增长率大概是23.4%,但是具有足够资格可以指导博士生的教授人数却没有等速成长,造成许多尚未合格的教授担任博士指导教授,早年导师在培养博士生的时候,基本是 '' 一对一教学 '' 的,甚至是 '' 多对一 '' 的情况,导师可以有更多时间教育学生,也能采取个性化指导。更令人担心的是没有一个质量控制系统,也没有一个清楚的机制来淘汰不称职的学生。更进一步动摇这个体系的是学术贪腐的事件层出不穷,像是官员或商人肆无忌惮的使用其金钱、权力或影响力来得到博士学位。

科研水平与博士数量不成正比,中国的博士即将面临青黄不接的窘境

好在目前中国计划招募更多海归的学者来指导既有的项目案,希望通过这个方式解决素质问题,至于质量控管部分,大学与研究单位已开始着手成立论文委员会和轮流制度,确保体制内没有阶级存在,不会因为个人或群体影响力而改变决策,希望高投入的素质教育能有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产出,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为中国科研事业添砖加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