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性格有多面性,他性格真的奸詐嗎?可以舉例說明嗎?

大帥說歷史


我們認識曹操,大多從《三國演義》,少部分從《三國志》,更多的人是才影視小說中認識。

先說一下小說中的曹操,曹操是人們所熟知的三國時代最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以"興義兵、誅暴亂"為旗幟 ,達到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然後用武力征服了一個又一個強敵,推行一系列有效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措施,統一了北方,為推動歷史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但他在統一北方的過程中過激的一些做法也使他背上了的惡名,《三國演義》對曹操這兩個方面都作了真實的再現,一方面,曹操機智勇敢、豁達樂觀、愛惜人才、獎懲分明、體恤百姓、不憚風險。在《三國演義》中表現得非常突出和深刻。這是符合歷史真實的。

另一方面,《三國演義》作者又以著力鞭撻了曹操的奸詐狡猾、殘忍狠毒、疑心重重、虛仁假意,這些基本上是根據史料的,也符合歷史的真實。使的後人給予他譭譽參半的不同評價。“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臣”可看作他極為複雜的雙重性格之寫照。

《三國演義》作者繼承了蜀漢以來“擁劉反曹”的思想,並做為封建正統觀念的表現。書中曹、劉對比的描寫,給我們印象最深刻的主要是劉備以寬仁待民,曹操以殘暴害民;劉備待士以誠心和義氣,曹操則全用權術和機詐。

和劉備的仁慈相對立,將曹操刻畫為一代奸雄,其殘酷、欺詐的性格和劉備也正是鮮明的對照。他殺呂伯奢全家時說的“寧教我負天下,休教天下人負我”是他一生行動的哲學。

他為報父仇,進攻徐州,“所到之處,殺戮人民,發掘墳墓”。

對待部下的奸詐、殘酷更是無所不至。他軍中缺糧,先命令糧官王垕用小斛發軍糧,然後又借王的“頭”來平息眾怒。

他為了追查在許都縱火的耿紀的餘黨,竟用訛詐手段把站在紅旗下面的三百多人全部斬殺。

從這些對比描寫中,可以看出《演義》中“擁劉反曹”的觀念,也是表現封建時代人民擁護“明君”,憎惡“暴君”的願望。

事實上,曹操可以稱為一代梟雄,《三國志》刻畫了曹操的多面性。

這裡就舉例回答他的奸詐一面。

1、夢中殺人

曹操生性多疑,總是擔心還有人在他睡著之後刺殺他,於是他相出了一個夢中殺人的招數,專門將一個侍衛殺死,從此人們都格外相信他夢中殺人的事情,在他睡覺睡著了之後都沒有人敢靠近他,可見曹操的陰險狡詐。

2、行刺張讓

曹操曾私入中常侍張讓的府邸試圖行刺,張讓發覺,派人追捕,曹操揮舞著手戟,從庭堂一路打將出來,張讓的衛士無法接近他,曹操且戰且退,退到垣牆邊時,縱身一跳,逾牆而出。

3、望梅止渴

有次曹操帶兵出征,途中找不到有水的地方,士兵們都很口渴。於是曹操叫手下傳話給士兵們說:“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結了許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們聽後,嘴裡都流口水。他們憑藉著這個,得以到達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4、忌殺楊修

曹操生性多疑這一性格特徵,在忌殺楊修這一事件上表現得淋漓盡致。曹操重視有才華的人,但是忌才。楊修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後來楊修輔助曹植對抗曹丕,令曹操心生猜忌。曹操信奉的是“寧使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人生準則,所以楊修不得不死。

5、誤殺呂伯奢

當時曹操被董卓追殺,他逃到呂伯奢家中,但呂伯奢不在,由於曹操懷疑呂伯奢的兒子等人要殺他,於是先下手為強,殺了呂伯奢一家,後來發現是誤殺。於是離開,在路上遇到呂伯奢,可能怕呂伯奢洩露自己的行蹤,也一起殺了。做事很果斷。

6、曹操割發代首

曹操發兵宛城時規定:“大小將校,凡過麥田,但有踐踏者,並皆斬首。”於是騎馬的士卒都下馬,仔細地扶麥而過。可是,曹操的馬卻因受驚而踐踏了麥田。他很嚴肅地讓執法的官員為自己定罪。執法官對照《春秋》上的道理,認為不能處罰擔任尊貴職務的人。曹操認為:自己制定法令,自己卻違反,怎麼取信於軍?即使我是全軍統帥,也應受到一定處罰。他拿起劍割發,傳示三軍:“丞相踏麥,本當斬首號令,今割發以代。

7、宴長江賦詩誤殺劉馥。

第四十八回,宴長江曹操賦詩 這首詩很有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然後劉馥說此詩中的烏鴉繞樹,乃不詳之語,就被曹操一怒之下給殺了,後來醒酒了,難免惋惜一陣。反映了曹操的反覆無常。

以上是曹操的奸詐,下面是曹操的大度容人,唯才是舉。

1、曹操用人唯才是舉、知人善任。

以關羽為例,曹操對關羽算是照顧有加,他知道關羽走了之後勢必成為心腹大患,所以對關羽十分禮讓。這也體現了曹操用才得雄才大略。

2、不計前嫌,重用張繡

曹操的長子曹昂、愛將典韋,都是死在張繡、賈詡之手,連曹操也差點難逃一劫。可是當張繡賈詡向曹操投降的時候,曹操一樣重用他們。可見,曹操愛才,多麼急切。

3、曹操還重用張遼、張合等人,由此看來,曹操的人才任用很冷靜、客觀,他唯才是舉、任人唯賢,打破了世俗門第的觀念。他的這一性格特徵為他撐起了魏國的大半片江山。

4、大度容人

曹操大獲全勝後,將所得金寶緞匹賞賜給軍士。在圖書中檢查出一捆書信,都是許昌及軍中諸將和袁紹私通之信。身邊左右軍士說:“可以逐一核對姓名,全部抓來殺掉。”曹操說:“哪能這樣!當時袁紹實力強大,連我都不能自保,何況其他人啊!”命人把書信一把火全部焚燒,從此不再追問。

5、不殺禰衡

禰衡年少就已經出名,孔融這些人非常欣賞他的才華,可禰衡異常高傲,不把別人放在眼裡,即便是和他關係非常好的楊修、孔融這些人,在他嘴裡也常常被貶得一無是處。孔融將他舉薦給曹操,沒想到禰衡連續兩次當眾羞辱曹操,曹操最初是真的想要用他,可禰衡先是稱病讓他非常沒有面子,隨後又多次當眾辱罵他,曹操最後不得不把他到劉表那裡。

6、不殺陳琳,重用之。

陳琳是三國時期非常有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官渡之戰前,陳琳為袁紹寫了一篇戰鬥檄文《為袁紹檄豫州文》。當時曹操正苦於偏頭痛,侍衛們把陳琳的檄文拿來給他看,曹操驚出一身冷汗。

官渡之戰後,袁紹大敗,陳琳無處可逃,被曹操活捉。曹操大罵陳琳道,你寫檄文,罵我也就罷了,為何要罵我的祖父和父親?陳琳說,我是沒有辦法啊,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最終,曹操愛惜陳琳的才華。饒了陳琳,還封他為司空軍師祭酒。後來,又提拔他為丞相門下督。

7、活捉趙雲

趙雲長坂坡七進七出,單騎救主殺出重圍,當時的曹操手握重兵,卻眼睜睜的看著趙雲離開。因為曹操愛趙雲之才,想要活捉趙雲 最終讓趙雲救出阿斗。


江南品古


可說曹操是真正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治世之能臣。他寧負天下人,不能天下人負我之詞,肯定不真。


於澤洋8


曹操稱王來看曹操的性格虛偽奸詐


先回答問題,曹操的性格有多面性,他性格真的奸詐嗎?可以舉例說明嗎?我的回答是曹操真的很奸詐,可以舉一個他稱王的例子來說明。

建安十五年,曹操發佈《述志令》,建安十八年,曹操終於如願以償地等來了漢獻帝封他為魏王的詔書。

早已視“魏王”為囊中之物的曹操,這時卻開始扭捏起來。曹操說:受九錫,廣開土宇,這是古代的周公才應該享受的待遇。漢朝的異性八王,那都是當漢高祖劉邦還是一個平民百姓時,就開始一同打天下的,他們的功勞都非常大,我怎麼能和他們相比?這個“魏王”,我不夠格呀!前後三讓。

以荀攸為首的大臣上表勸進說:曹公你的功勞太大了,自從天下大亂,群兇並起,曹公你誅二袁,滅黃巾,風霜雨露二十多年。過去周公受的是已成之業,姜子牙利用的是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勢,你的功勞比他們那是大的多了。

漢朝興起的時候,張耳、吳芮他們,功勞都非常小,也連城開地,南面稱孤,也都封王了。比一比辛苦程度,則周公、姜子牙他們顯然要安逸的多。計算功勞,則張耳、吳芮他們顯然功勞要小。論地位,則齊、魯的地位重,論地盤,則長沙王的地盤多。再看看魏國之封,要的不過是九錫的榮耀,地盤都是過去賞的。

這就好比穿著破舊的衣服,懷裡揣著美玉,你的品德太高尚了。你再看看我們這些列侯、諸將,僥倖攀龍附鳳,靠著一點微勞,封侯的封侯,拜將的拜將。我們也想把爵位傳給後代,而明公你這樣推來推去的不要王位,叫我們這些做下屬的怎麼辦?

如果曹操不幹倒影響大家的利益了。曹操只好說那行,我接受,不過,我要那麼多的土地幹什麼?只要一個魏郡就行了。

大臣們又趕緊上表說,這怎麼行呢?朝廷封你做魏公,你推辭不肯做,現在好不容易聽從詔命,順了大家的意思當了魏公,又推多讓少。

魏國十郡,你讓九受一,這明明是不給我們大家面子嗎?況且,現在的魏國雖有十郡之名,那連過去一個魯國也趕不上。查一查戶口,達不到過去魯國的一半,靠這麼少的人來籓衛王室,這怎麼能行呢?聖上看到秦朝的滅亡,都是因為沒有輔佐惹的禍,又考慮到過去的艱難歲月,希望你幫他一把的。希望明公你明白這個意思,接受皇帝的命令,不要再推辭了。

曹操這才“勉強”接受了。

曹操上書謝恩說:臣蒙先帝厚恩,把我放在高位,我已經非常滿足了,我不敢希望得到更高的位置。陛下加恩,給我封官加爵,我生平之願,實在是連想都不敢想。我嘴上說的,心裡想的,就是想把列侯的爵位傳給子孫。我沒有想到陛下大發聖恩,讓我開國備錫,地比齊、魯,禮同籓王。我真的沒有這意思,無奈皇上不許,用嚴厲的詔書硬讓我當這個魏公。皇命難違,我也是沒有辦法。

當魏公明明是曹操自己的意思,當詔書下來時,他又推辭。

真的挺佩服曹操君臣的,能把假戲真演,而且演的這麼逼真,實在是難為他們了。曹操在演戲,明明說的是假話,而大臣照樣知道怎樣配合。

這也是曹操的過人之處在於,他明知道大臣們知道他說假話,還能面不改色心安理得的繼續說下去。他的虛偽和厚顏無恥,真的不是一般功夫。

所以說,聽曹操說話和看曹操辦事,感覺就不是一個人一樣,曹操的虛偽和姦詐可見一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