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點規矩律己,留點餘地待人

多點規矩律己,留點餘地待人

給別人留點空間,也是給自己留有餘地。別人有路可走,你才不會陷入絕境。


俗話說,“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說的就是對自己要嚴格要求,多點規矩;對別人應該多加包容,留點餘地。


時刻要求自我,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報人以微笑;時刻反省自我,提醒自我,尊重別人。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必須要學會去理解、去寬容。


寬以待人不是對別人犯下的錯誤不理會,而是面對挑釁時能夠堅持自己的底線,還能夠對別人的錯誤包容忍讓。


戰國時期,趙國的政治家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有功而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


藺相如得知後,儘量迴避、容讓,不與廉頗發生衝突。藺相如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我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後面啊!”


廉頗靜下心來想了想,覺得自己為了爭一口氣,就不顧國家的利益,真不應該。於是,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府門上請罪。


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從此以後,兩人不計前嫌,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孟子云:“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一個有道德的人,在同別人的相處中,由於他能夠很好的關心別人,尊敬別人,所以,他也能夠得到別人的關心和尊重。


對待自己的態度剛好相反,嚴於律己不只是人前的端正恭謹,更是私下相處時的謹慎自守。


東漢時期,有個清官叫楊震。他在荊州做官的時候發現了才華橫溢的王密,就推舉他做了昌邑縣令,當揚震東萊出任太守途經昌邑時,王密為答謝楊震以前對自己的舉薦之恩,趁夜深人靜懷揣十錠黃金到驛館拜見楊震。


楊震對王密此舉很是生氣,毅然拒絕。王密四下瞅了瞅說:“夜黑人靜,是不會有人知道的。”


楊震義正辭嚴地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麼說沒有人知呢?”說完他生氣地將黃金擲於地上。


寬以待人,嚴於律己,是要求我們以發展的眼光看人看事,讓我們和別人都有認識錯誤改正錯誤的機會,有一個發展自我完善自我的過程。


日常生活中,我們與人打交道,時時都會出現如何要求別人,如何對待自我的問題。


待人與律己的態度,能夠充分反映一個人的修養,也是決定他能否與人很好地相處的重要因素。


人非聖賢,每個人都會犯錯,而面對錯誤,我們當然不能無底線地原諒,但我們可以在理解的基礎上用客觀的態度評價別人。


俗話說,不能把弓拉的太滿,拉的太滿容易把弓弦拉斷。


寬以待人,做事給自己和別人都留了面子,日後相見才不會尷尬。


寬以待人,可以讓我們從別人身上看到自我所沒有的優秀之處,又能使人們對人的缺點錯誤抱一種善意的態度給予以充分的諒解。


不要盯住別人的問題不放,如果一個人自身毫無缺點的話,就不會以如此大的興趣去注意別人的缺點。這是一個人有修養的表現。


而嚴於律己是對自己的自我提升,並不是以完人的標準要求自己,而是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讓自己變成更好更優秀的人。


曾國藩告誡子孫說:“慎獨則心安。”


慎獨是修身律己的理想境界,自我完善的必修課,也是“入德之方”。


嚴以律己和寬以待人,既是一種待人接物的態度,也是一種高尚的道德品質,能夠化解人與人之間的許多矛盾,增強人與人之間的友好情感。


多點規矩律己,就會少一點怨恨;留點餘地待人,才能多一分退路。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文字圖片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刪除處理,我們只做分享之用,不用於商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