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棉花”令棉農頭疼,瞭解原因抓住重點,做好預防不犯愁

種過棉花的人,會發現一個現象,種植的棉花田裡,會出現一些只長枝葉,而不結棉鈴的棉株。也就是說,處於某些原因,造成棉花植株只營養生長,而沒有有效的生殖生長。

這種棉株由於不產棉花,被人們戲稱“公棉花”。通常情況,正常種植管理,這種“公棉花”在棉田裡並不多見,偶爾在田間地頭有幾株也算正常。但是,如果種植戶在種植和管理上疏忽大意,就會造成棉田裡大面積出現“公棉花”,造成嚴重的種植“災難”——減產、絕收。那麼,究其原因,都有哪些主要因素,造成這種種植“事故”的發生呢?按照我們當地種植棉花的情況來看,一般情況下,如果棉田裡出現連片棉株成“公棉花”,通常是有三方面因素造成的問題。總結下來主要有:播種或移栽過晚、生物調節劑使用不當、病蟲害防控不力造成的問題。

“公棉花”令棉農頭疼,瞭解原因抓住重點,做好預防不犯愁

◆播種或移栽過晚的因素:

我們知道棉花是喜溫作物,播種過早,溫度低,出苗時間長,幼苗生長活力弱,抗逆性就比較差,容易造成棉田“早而不全”或者“早而不發”的問題發生;如果播種或者移栽過晚,不能充分利用有效生長季節,常造成棉株貪青,棉鈴生育期不夠而晚熟,棉花質量差不說。延期播種,如果遇到雨水豐沛的年份,造成夏季“肥水碰頭”,土壤肥力旺盛,水分又充足,就會造成棉花植株徒長,生育失調,棉花的蕾鈴根本坐不住。就容易引起棉田大面積植株徒長,不好防控,出現“公棉花”棉農就損失大了。

因此,適期播種或者移栽棉花非常重要。我們這邊中熟或者中早熟品種棉花,通常在4月20號左右播種,如果是早熟品種,一般在5月15號左右播種。各地棉花播期,應以當地氣溫穩定達到16℃以上時,就可以適期大田播種了。如果育苗栽培,計劃好大致的移栽時間,可以採用地膜覆蓋保溫技術,提前用良種育苗。

由於區域氣候不同和棉種不盡相同,使得各地棉花播種期要因地制宜,靈活掌控,不能一概而論。

“公棉花”令棉農頭疼,瞭解原因抓住重點,做好預防不犯愁

在適期的範圍內,儘量縮短播種期,爭取把棉花播種在最佳適宜期內。這樣的情況下,前期棉花植株營養生長,能夠平穩正常的進行,植株茁壯。進入高溫夏季,即便雨水豐沛,此時的土壤速效氮肥,肥力被棉株吸收利用一部分,地力沒有那麼旺盛,棉株不易徒長,更容易結蕾留鈴,避免棉株出現“公棉花”的現象。

這裡需要種植戶另外注意的是:播種的棉花品種要適合當地的季節性氣候。比如某些棉花品種,耐高溫能力比較差,如果在溫寒帶地區種植問題不大,如果在高溫氣候下種植,持續高溫會影響到棉株的生殖生長,造成有蕾無桃的情況出現。

“公棉花”令棉農頭疼,瞭解原因抓住重點,做好預防不犯愁

◆生長調節劑使用不當

這種問題通常在防治棉株旺長,防控過程中,用藥濃度過大,或者用藥時間不對等原因造成的藥害問題。使得棉株枝葉叢生,贅芽爆長,廕庇嚴重,形不成蕾鈴,成為“公棉花”。這個問題看似不大,一旦發生,損失非常嚴重。好比去年我們村,有人陰差陽錯的把小麥田的滅草劑,當成棉田控旺藥劑使用了,結果造成幾畝棉花,一夜之間葉片全部枯萎,棉株直接成“光桿”了,棉農是欲哭無淚。

這裡要強調,一定要在正規農資站購買農用藥劑,使用時一定確定是什麼藥劑,要按照說明給棉花進行噴施。在防控棉花植株徒長的時候,不要太過著急私下提高藥劑濃度,更不能在隨便混配別的農藥藥劑一起噴灑。比如:

縮節胺不可以和鹼性農藥混合使用,但是可以與有機磷、菊酯類農藥,以及根外追肥混合噴施。混配使用藥劑,一定要看好說明書,按照說明書內容正確使用。再者,比如:使用縮節胺控旺,要在晴天露水下去以後,上午10點棉株開花前用藥,或者下午5點後棉株閉花後用藥,以免影響棉株的開花授粉。要求每株頂端和果枝頂部被噴灑到,以葉片溼潤不滴水為原則。正確有效施用生長調節劑,避免人為因素造成棉株出現藥害。

“公棉花”令棉農頭疼,瞭解原因抓住重點,做好預防不犯愁

縮節胺這類生長調節劑,主要作用是有效的抑制棉株徒長,控制其營養生長,促進生殖生長。在棉株進入花鈴期,是其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矛盾最尖銳的一個時間段。因此,在棉株的這個生育階段,棉農通常會採用生長調節劑,控制棉株的營養生長,促進生殖生長,這是花鈴期棉田管理的主要任務。在此期間化控不當,比如用藥濃度過大,就容易造成“公棉花”出現。

調節棉株生長,使用調節藥劑,化控原則。從進入到花鈴期開始,採用少量多次噴施的原則,切忌不可一次性用藥量過大,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在使用噴藥工具前,一定要清洗乾淨噴霧器,防止有殘留藥劑造成藥劑化學反應,引起作物出現藥害問題。只有正確有效施用生長調節劑,才能避免這方面的因素,減少、甚至杜絕棉田裡出現“公棉花”。

“公棉花”令棉農頭疼,瞭解原因抓住重點,做好預防不犯愁

◆病蟲害防治不力

當棉花田幼蕾剛剛形成,如果遭受到盲蝽蟓、棉鈴蟲等害蟲的危害,棉株會出現枝上不見桃,地上不見蕾的現象。

盲蝽蟓:以成蟲或者若蟲刺吸棉株汁液,造成蕾鈴大量脫落、破頭葉和枝葉叢生。真葉期頂芽被刺傷後,容易出現破頭瘋;幼葉被害就形成破葉瘋;頂心或者旁心受盲蝽蟓的危害,就形成掃帚棉。這種蟲害,對棉田危害嚴重,防控不力時,就非常容易造成“公棉花”的出現。防治最有效時期在盲蝽蟓的若蟲期,在上午9點以前,或者下午5點以後,對受害棉田進行統一藥劑防治,用觸殺和內吸性較強藥劑混用,防治效果最佳。

“公棉花”令棉農頭疼,瞭解原因抓住重點,做好預防不犯愁

棉鈴蟲:這種蟲害,以幼蟲危害棉花嫩尖、花蕾、花鈴和青鈴,經常啃咬斷嫩莖頂端,形成無頭棉株。這種單個蟲害可以危害10多個蕾鈴,如果防治不及時,一棵棉株上分佈三五條棉鈴蟲,可以把棉株上的蕾鈴禍害完。促進“公棉花”的形成,造成嚴重的減產。如果種植的抗蟲棉,對第二代棉鈴蟲控制的比較好,通常不需要進行防治。當百株抗蟲棉上發現有3齡以上幼蟲5頭,就需要進行藥物防治。如果是非抗蟲棉,百株累計發現5~8頭棉鈴蟲幼蟲時,就說明蟲害防治刻不容緩了,要及時去正規農資站,詢購化學藥劑進行有效預防。

還有棉花紅鈴蟲等等蟲害,會危害棉花的蕾、花、鈴和棉籽,引起落花、落蕾、落鈴或者爛桃等問題。這些蟲害間接或者直接助推了“公棉花”的形成,因此,預防棉田出現“公棉花”現象,加強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措施很重要。

“公棉花”令棉農頭疼,瞭解原因抓住重點,做好預防不犯愁

除了以上主要因素,造成棉田出現大面積“公棉花”的現象,種植戶應注意:在種植棉花過程中,要選用結鈴性強、抗病蟲能力佳、豐產優質的品種;因地制宜,改善棉田裡的肥水條件,合理調節肥水供應,協調好棉株的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關係;另外根據棉花品種,進行合理密植,建立起棉株之間合理的群體結構,改善棉田通風透光條件。那麼,在棉花的種植過程中,播種期適宜,科學管理棉田,便能夠有效控制棉田出現“公棉花”的問題,從而提高種植效率,增加種植效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