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經常出現的一個形象,象徵著吉祥瑞氣,有“龍騰祥瑞”之說。中華兒女除了被稱作是“華夏子孫”、“炎黃子孫”外,也被叫做是“龍的傳人”、“龍的子孫”,那歷史上真的有龍嗎?可以說,龍是中國文化最古老的謎,本文將從龍的來源、龍的發展階段以及龍的考古發掘這三個方面做詳細敘述。
一、關於龍的起源的兩種說法
經過許多專家和學者多年的研究和考證,得到了一個較為一致的結論:龍起源於原始氏族社會,是古老的炎黃子孫的“圖騰”。原始社會時期,人生的生產力水平很低,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對自然的認知十分有限,嚴酷的自然環境讓他們充滿了好奇、崇敬甚至畏懼,在這種基礎下便產生了圖騰跟鬼神之說。
黃帝說
剛開始時,各個氏族部落的圖騰並不相同,比如黃帝的部落是以“熊”為圖騰,有的部落以“蛇”為圖騰,還有的部落以“牛”為圖騰等等。黃帝通過戰爭統一中原後,為了穩定人心,安撫新歸順的部落,製作了一個新的圖騰,將“熊”圖騰的頭部跟“蛇”圖騰的身子結合起來,這便是龍圖騰的形成,也是龍的起源。至此,中原大地上各部族有了新的共同的圖騰,中華文明開始統一的歷史進程,中華兒女也有了新的稱號“龍的傳人”、“龍的子孫”。
伏羲說
根據史書資料的記載,伏羲曾在黃河一帶遇到一隻龍首馬身的異獸,這隻異獸給了他靈感,發明了八卦,於是伏羲便將龍作為部落的標記,號稱龍師。
後來伏羲部落中的官員,也全部都以龍命名,有大庭居龍氏、昊英潛龍氏、陰康土龍氏、慄陸水龍氏、渾沌降龍氏等等,整個伏羲部落成為了一個龍氏的國度。
這便是龍的起源,從圖騰而來,是古人的內心思想跟精神的一種外在表現。
二、龍的發展階段
歷史的齒輪滾滾向前,關於龍的文化月在向前發展,一共經歷了四個比較大的階段:圖騰崇拜階段、神靈崇拜階段、龍神崇拜與帝王崇拜相結合的階段以及佛教龍王崇拜與中國龍崇拜相結合的階段。
圖騰崇拜階段,即中國的某些遠古部落將龍視為圖騰,看作是部落的標誌跟祖先。除了伏羲部落外,太昊部落也是龍圖騰崇拜最為重要的起源地之一。
神靈崇拜階段,生產力漸漸發展,農牧業逐漸形成的同時,宗教信仰也得到了發展,這個時候,人們從單一的圖騰崇拜過渡到了多神崇拜,龍圖騰崇拜轉而發展為龍神崇拜,人們把龍稱之為水神、虹神,將龍神化成了一個具有法力的神。
龍神崇拜與帝王崇拜相結合,商周時期,龍紋成為天子紋章,是權力的象徵。秦漢時期,中國大一統,龍崇拜與帝王崇拜進一步結合在一起,此後的帝王把自己說成是龍神的化身或者龍神之子,用來獲得廣大百姓的支持,龍的地位也更加顯赫,對中國龍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佛教龍王崇拜與中國龍崇拜相結合,原本,中國只有龍神崇拜,但隋唐時期,佛教在中國迅速傳播,而佛教中有龍王崇拜,兩者結合融匯,使龍王、龍宮、龍女等得到迅速流傳,給龍文化再添新內容。
三、龍的考古發掘
一直以來,作為中華民族祖先的龍,被古生物學者認為是非自然界原始存在的,但是考古工作學家從史前文化遺址中發現的龍形象,讓學者對龍的存在又有了新的看法。
1971 年,在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了一件“C”形青玉龍,經確認是距今約 7000 多年的紅山文化遺物。玉龍由墨綠色的岫巖玉雕琢而成,頭部長吻修目,鬣鬃飛揚,雕琢精美,造型生動,被稱作是“中華第一龍”。
1987年,考古學家在河南省濮陽縣城西水坡仰韶文化址清理出一條蚌殼擺塑龍,距今約6600多年。
1995 年,考古學家在遼寧的阜新興隆窪文化查海遺址發現了一條長 19.7 米的紅石堆塑龍。這條龍有頭、尾和四肢,已經比較完整。查海遺址是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證明中國龍文化至少已經有了 8000 年的歷史。
1996 年,考古學家在貴州省安順市關嶺縣新鋪鄉出土了一塊“新中國龍”化石,總長七點六米,龍首上有十分明顯的對稱的一對“龍角”,龍角從頭部的最寬處左右兩邊長出,雙角對稱,長約二十七釐米,略顯弧形,這對“龍角”在龍頭上翹出,與神話中的龍非常相似,引起了古生物學家的極大關注。
貴州關嶺新鋪的“新中國龍”化石的“龍角”,為考古工作中首次發現,為古代傳說中長角的神龍提供了實物佐證,有著重大的科學和歷史價值。
由此,古生物學者一改從前的觀點,認為或許“龍”在形體上有真實或大體真實的上古原型,只是功能被世人神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