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角度分析,為何董卓不能得天下

無論是讀過羅貫中的演義小說又或者讀過正史的人,對其中的董卓一定印象深刻,作為頭三回便出場的人物,可以說董卓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有關於董卓的經歷書中已經做了詳細介紹,出生西涼的董卓驍勇善戰,為漢朝平定西涼邊患立下赫赫戰功,正是這樣董卓開始掌握兵權,浴血奮戰之下,董卓手中擁有一支驍勇善戰的軍隊西涼軍,而正是依靠這支軍隊的力量才讓他霍亂京師,演義小說中董卓的出場在平定十常侍動亂之後,當時太后的哥哥何進被誅殺,而董卓趁此時機進京勤王,挾天子令諸侯,開始董卓之亂,可是為什麼手握重兵的董卓卻沒得天下呢?許多人已經從不同的角度為我們分析原因,但是這些角度一半是從董卓自身出發,又或者從經濟視角或者政治視角出發,但是今天我們將從文化角度切入,為大家說明一下為何董卓不能得天下,當然這種情況不僅僅適用於董卓,也同樣適用於後期的曹操。

從文化角度分析,為何董卓不能得天下

從文化角度切入董卓為何不能得天下,首先我們知道文化能夠控制人的思想,而文化上的控制又不同於規則秩序,規則秩序上的管束只是被動的,可文化上的控制確實主動順從,而且能夠長久的,任何人都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而這些想法則來源於每個人小時候所受的文化教育,文化教育影響著人的想法,而想法則控制著人的行為,那在三國時代的文化教育是什麼?名正言順,從字面理解名正言順就是做任何事要有依據,沒有依據的事情不會得到人們的支持,當然這只是從表層理解,那麼更深一層的名正言順是什麼?儒家的荀子已經為我們解釋的很清楚了。

從文化角度分析,為何董卓不能得天下

提到荀子這個人就不得不提他的學生,他的學生一個是韓非法家的扛鼎人,一個是李斯輔佐嬴政開創大業的丞相,從教授的徒弟中,我們可以看出荀子作為老師的功力,那麼身為儒家代表人物的荀子對於名正言順又是如何理解的?讀過歷史的人一定知道,荀子作為先秦儒家的代表,而荀子主張教化天下,這個教化很有意思,他與教育不同,教育單指對個人和組織的影響,可教化卻影響的是整個國家,荀子的教化天下主張名與實,什麼是名?名是形式,也代表一種名稱,如官職的名稱就是名,實就是具體的內容,人們若想自己做的事有依舊就必須按照名去做,例如你是大臣,那麼你的名就是臣子,而你的實就是忠於國家和皇帝,通俗的來說你的名決定了地位和你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從文化角度分析,為何董卓不能得天下

任何人都要遵守名,不能僭越,如果僭越,你能遭到眾人的群起攻之,一個臣子怎麼能做皇帝才能做的事?可以說名已經確定了每個人的地位和權力,正是這種思想不斷傳播,植根在每個人的心中,他成為管束人的重要準則,在天下百姓的腦海中已經形成這樣一種觀念,名是註定的,自己是百姓,這一生註定就是要被統治的,這就是文化的力量他能對眾人產生巨大的管束力量,讓人們自覺的跟隨文化去做,這種名正言順的思想在眾人腦海中紮根,也就能解釋為什麼董卓不能得天下。

從文化角度分析,為何董卓不能得天下

董卓的名是一個臣子,名決定了他的地位和權力,在所有人心中董卓所能做就是對皇帝忠誠,作為臣子對於皇帝忠誠這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可是董卓卻想打破這種局面,進京之後的董卓挾持皇帝號令天下,這種權力和地位應該是皇帝才能行使的,很明顯董卓僭越了名,他把自己放在和皇帝同等的位置上,這怎麼不會引起眾人的反感,這也是曹操被稱為亂臣賊子的原因曹操和董卓都一樣僭越了皇帝權力,從而得不到眾人支持,眾人之中以讀書人最為重要,一個國家要治理始終都要依靠讀書人,這些讀書人像是龐大機器上的螺釘每一顆都有其作用,而這些讀書人也是受文化影響最深的人,他們對於名的理解早已經植根在信仰之中,讓他們對董卓這樣的亂臣賊子稱臣是萬萬做不到的

從文化角度分析,為何董卓不能得天下

從這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為什麼劉備能成大事,雖然劉備沒有顯赫的背景和資源,但是劉備擁有名,他的稱帝名正言順,他是皇室宗親,血脈是劉氏子孫,他稱帝只會讓人們感覺到名正言順,而也正是劉氏子孫的這種身份為他獲得許多讀書人的支持,其中諸葛亮和徐庶就是代表,所以雖然說董卓掌握著當時最強悍的軍隊力量,可他依舊當不了皇帝,在眾人的心中他永遠是犯上作亂的亂臣賊子,對於這樣的人,雖然人們攝於他的威勢,不敢嘴上亂說,但內心也一定不會服從他的統治,不得民心又哪裡來的得天下?

從文化角度分析,為何董卓不能得天下

沒有民心民意的支持,任憑董卓手中再掌握重兵也得不到天下,權力最本質的含義在於御下,可是連下都不順從你,又哪裡來的權力?說了這麼多,只想告訴大家,不要小瞧文化的力量,這種力量絲毫不比軍事和經濟差,有時候決定勝負的可能就是文化,因為他影響著一個人的行為,控制著民心,這也是董卓不能得天下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