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大米事件再現,為何毒大米屢禁不止?

提要:鎘大米重現,為何“毒大米”不斷出現在市場上?

最近在雲南鎮雄縣的毒大米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一次性查獲從湖南省流入雲南鎮雄的99噸毒大米,並按照規定依法送進了電廠的燃燒爐,進行了銷燬。不過我國可不是第一次出現毒大米鎘汙染事件,單單是湖南省範圍內就會時不時的冒出來毒大米事件,2009年深圳糧食集團從湖南糧食局下屬的中儲糧採購的萬噸大米竟然鎘超標,2013年萬噸湖南毒大米流入廣東,並被南方週報所報道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今年雲南鎮雄毒大米據說來自於湖南益陽。那麼一個很奇怪的問題,這些毒大米明知道危害,為何就是屢禁不止,控制不住呢?

毒大米事件再現,為何毒大米屢禁不止?

事件發生後,也有不少網友指責農民明明種植出來了毒大米,還要銷售往市場,行為實在是太過自私,也有網友認為,相關職責部門沒有做好監測,有所失職。科學興農認為,將責任歸結到農民身上真的是不對的,對於農民來說,他們的本質工作就是種好糧食,至於糧食中的鎘含量是否超標,他們也不清楚,畢竟他們自己也不具備監測鎘含量的能力。農民本分的工作也不過是如何的種植能夠獲得高產,將農田種植好而已。

“湖廣熟,天下足”,湖南目前是我最大的水稻產區,年產量高達2600多萬噸,佔到全國水稻總產的13%,而當下重金屬最為嚴重的區域恰恰是湖南地區,對此真的不是偶然,水稻重金屬汙染嚴重的問題,科學興農認為有兩大因素。

毒大米事件再現,為何毒大米屢禁不止?

水稻本身富集鎘

水稻有秈稻和粳稻之分,在我國的南方區域主要種植的就是秈稻,秈稻的鎘富集能力顯著強於粳稻,而我國的北方大多種植粳稻,這也是我國北方大米不怎麼常曝出鎘汙染的一大原因。有研究對秈稻粳稻雜交品種以及兩者本身研究發現,在秈稻中有鎘轉運蛋白,這可能是水稻鎘富集的重要原因。同時有研究表明水稻根系中的OsHMA和OsNramp5這兩個轉運蛋白分別轉運鋅元素和錳元素,不過鎘同鋅和錳兩者比較類似,因此水稻根系在吸收礦物質元素的時候會將鎘攜帶進入水稻中,並進行了富集。因此基於這些因素,南方水稻富集鎘也就不奇怪了。

對於該問題,育種家也早有認識,這是生產上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從理論而言只需要將水稻中富集轉運鎘的基因剔除,也就是對水稻進行基因編輯也就能夠實現去除鎘的目的,隨著基因編輯技術的興起,在2017年袁隆平院士團隊,也採用了基因工程技術對水稻的鎘轉運基因進行了敲除,這也就是前兩年被大家所熟知的袁隆平團隊的“水稻親本去鎘技術”。當然,目前由於國內轉基因政策還不明朗,這項成功還尚未推向市場。

毒大米事件再現,為何毒大米屢禁不止?

​汙染問題嚴重

南方省份眾多,種植秈稻的區域也很多,然而唯獨湖南方面的鎘汙染問題曝出頻率最高,是偶然嗎?一次可以說是偶然,然而多次出現的話那可就不是偶然了。在2010年南京農業大學資環研究所的潘根興教授曾就湖南土壤問題表態說道,湖南土壤重金屬超標是普遍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對於像旱地種植的玉米、大豆、油菜、小麥等作物,水稻由於常年水浸當中,鎘活性較高,更加容易遭受汙染。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由於環保政策監管不到位,農業反倒成為了工業的替罪羊,當時大量的汙水被排放到河水中,而河水反過來則又被澆灌到了農田,汙水中的重金屬被農作物吸收富集後,反而進入了人類飲食的代謝鏈條中。當然有點諷刺意味的是,曾經農民汙水灌溉農田的時候也沒有過多的抱怨,如今不少汙染型企業的員工反而在聽說湖南方面的汙染後對農民多有指責。

當然了,監管部門也同樣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農民種植產糧汙染怨土地,土地汙染源汙染型企業,汙染企業歸誰監管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