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市牵住“牛鼻子”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

 

乌兰察布市牵住“牛鼻子”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

总投资9.93亿元的内蒙古乌兰察布东阳光化成箔有限公司一期前24条生产线已投入生产,解决当地就业250多人。

总投资9.93亿元的内蒙古乌兰察布东阳光化成箔有限公司一期前24条生产线已投入生产,解决当地就业250多人。一期后续和二期生产线全部建成达产达效后,必将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添力加劲。 常晓萍 摄

  总投资近400亿元,乌兰察布600万千瓦风电项目落地四子王旗,风电基地的“风、光、草、牧、农”模式将同步拉动我市工业、农牧业、旅游业融合发展;总投资2.5亿元的大河湾国际滑雪场雪具大厅、综合实践基地开工建设,加快推进了我市大草原生态旅游发展;危房改造和易地搬迁工程任务圆满完成,老百姓实现了安居梦;总投资2.86亿元的七苏木中欧班列枢纽物流基地一期全面完成,七苏木保税物流中心(B型)通过实地验收,对我市扩大对外开放,打造区域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与这一个个壮观场景相呼应的,是一组组经济“飘红”数据。2019年,全市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共计295项,完成投资288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3%。

  旌旗猎猎,战鼓擂响。在乌兰察布5.449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蹄疾步稳。在项目建设战场上,全市上下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始终牵住项目建设“牛鼻子”,紧紧围绕产业转型、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事业发展等,统筹谋划实施重大项目,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重点项目建设高歌猛进,一批批大项目引进,一批批新项目开工,一批批好项目落地,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全新动力。

乌兰察布市牵住“牛鼻子”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

乌兰察布把大数据作为产业发展的新突破,不断做大规模,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段建宁摄

 乌兰察布把大数据作为产业发展的新突破,不断做大规模,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段建宁摄

  高位推动 狠抓项目落实

  “要真正树立起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项目就是稳增长,抓项目就是补短板、促转型,抓项目就是惠民生、保稳定的强烈意识,强化举措、破解难题,迅速掀起抓项目抓投资的热潮。”市委书记杜学军强调。

  全市上下按照市委统一部署,超前谋划、主动作为,抓产业、促项目,进一步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重点培育发展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力,努力摆脱传统路径依赖,闯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去年全市亿元以上重点项目295项,新建项目138项,续建项目157项,其中,列入2019-2021年自治区重大项目滚动计划项目26项,总投资969.31亿元,2019年计划投资133.45亿元。

  为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建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和带动作用,市委、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旗县市区进行实地调研,多次召开项目推进会、现场办公会,定实责任、解决问题、推动项目快开工、快建设,并建立项目清单、问题清单和责任清单,进行跟踪动态管理,制定出台了《乌兰察布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乌兰察布市本级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全面加强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严格政府性投资项目决策和审批,树牢过“紧日子”的思想,把钱花在刀刃上,用到补短板、生态环保、民生项目上。

乌兰察布市牵住“牛鼻子”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

内蒙古佰特冶金建材有限公司岩棉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打包装箱岩棉成品,运往二连、蒙古等地。常晓萍 摄

 内蒙古佰特冶金建材有限公司岩棉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打包装箱岩棉成品,运往二连、蒙古等地。常晓萍 摄

  优化服务 推进项目建设大提速

  项目建设要加快,做好各项保障工作是关键。每一个项目成功落地、投产见效的背后,都凝聚着“贴身式”的优质服务。为提升优质服务水平,紧抓项目建设,我市制定了一系列硬措施,全力以赴“抢”项目、“盯”项目、“备”项目、“推”项目、“比”项目,为项目落地生根打造良好软环境。

  指示灯不停闪烁,一台台服务器正在高速运行,不断存储、读取和传送着海量数据。这是河北博岳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乌兰察布基地的一景,更是我市把大数据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擎,全力建设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基地,加快形成“南贵(州)北乌(兰察布)”格局的重要举措。

  “当地政府把吃住行全包了,在大数据呼叫服务外包基地和免费公寓间,开通了通勤公交,还在基地楼下引入了十几家食堂和餐馆,配套了娱乐购物等生活设施。”河北博岳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乌兰察布基地负责人说,作为呼叫服务外包行业,员工流动性强是个老问题,但乌兰察布基地老员工比例已达到60%,远超同业水平,“这得益于当地提供的完善人才服务和奖补措施。”

  市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部署,带头包联项目,多次深入企业、项目现场调研办公,解决问题;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企业提供“店小二”式和“保姆”式服务,保障项目建设零障碍、高效率,推动审批“大提速”和项目建设“大提速”。

  去年以来,我市对亿元以上项目都进行清单式管理,坚持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实行“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减少各类证明事项157项,行政审批按时办结率达100%。

  全市抢抓发展机遇,深化创新驱动,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按照统一审批流程、合理划分审批阶段、精简审批环节、规范审批事项、推进形成“多规合一”的“一张蓝图”,明确线上线下“一个窗口”提供综合服务的具体措施和运行规则,制定“一窗受理”工作规程。

乌兰察布市牵住“牛鼻子”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

位于我市兴和县的内蒙古瑞盛新能源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炭素制品及炭素复合材料的研发。该项目建成后新增就业人

位于我市兴和县的内蒙古瑞盛新能源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炭素制品及炭素复合材料的研发。该项目建成后新增就业人员300多人。张晓鹏 摄

  调整结构 助推产业提档升级

  走在内蒙古薯都凯达食品有限公司参观通道里,只见马铃薯经过清洗、切割、筛选……不一会儿,薯条便生产了出来。

  内蒙古薯都凯达食品有限公司是北京凯达恒业农业技术开发公司在我市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和京蒙对口扶贫协作政策影响下,通过招商引资落地我市的马铃薯精深加工生产型经济实体企业。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3亿元,拟建设成国内最大的健康休闲食品产业园区。

  近年来,我市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加快打造大数据产业链,培育大物流产业集群,推动大旅游多元化发展,建设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推动传统产业延伸升级。去年更是成绩斐然:丰镇市瑞志煤化工58万吨电炉尾气制甲醇综合利用项目进展顺利,一期项目投资5.9亿元,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年产18万吨甲醇,目前已完成投资1.5亿元,综合办公楼、食堂、危废库主体结构施工和罐区砼基础施工、回填、静载试验已完成,预计到2020年6月可以实现投产;内蒙古上泰实业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特钢配套生产18万吨不锈钢冷轧卷切钢板和8万吨无缝钢管建设项目运行良好;总投资2.5亿元,化德县坤盛铁合金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硅锰合金建设项目已建成投产;内蒙古阳光新能科技有限公司1GW泰单晶项目落户兴和县,项目建成后可年产高效泰单晶硅片6600万片,年产值约为1.2亿元,实现利税2000余万元,可解决当地160多人就业。

  开采出来的鳞片石墨,经过提纯、粉碎等工序的加工,便成为南孚、华太等知名电池的原材料……这是兴和县“中国石墨应用产业园”十几个产品生产线中的一个常见流程。

  近些年,我市的新材料产业不断转型升级,目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产能达20万吨,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负极材料生产地级市。同时,为改变采矿石、卖矿石的粗放发展方式,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等合作,还在北京成立蒙京石墨新材料研究院,产业链不断完善,产品升级改造加快推进。

  如今,从城区到农村,从工业园区到厂房车间,如火如荼的项目建设场景随处可见,激人奋进、鼓舞人心。每位参与建设者的脸上都洋溢着发展建设的喜悦,每个老百姓的心里都充满着对未来经济发展的无限希望。

  奋斗正当时!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市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掀起新一轮项目建设高潮。

来源:乌兰察布政府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