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位安漢公,加九錫,稱假皇帝-新帝王莽(二)


晉位安漢公,加九錫,稱假皇帝-新帝王莽(二)

越裳國進獻白雉,使者圖

第一部曲,晉位安漢公,宰衡,加九錫: 公元一年,王莽示意益州塞外的夷族,自稱越裳氏,重譯到漢廷獻白雉。那麼,為什麼要搞這種名堂呢?原來《尚書大傳》裡講,交趾的南面有一個越裳國(越南),當週公攝政六年,制禮作樂,天下太平之後,他們騎著大象。帶著幾重的翻譯,到中國來獻白雉,以歌頌中國出了聖人。這就是所謂的周成白瑞。而今,祥瑞重新現世,那王莽就是活脫脫的周公了。周公託號於“周”,王莽託號於“漢”,於是擁王莽的群臣強烈要求太后給定國安邦的大功臣王莽賜號“安漢公”。王莽便堂而皇之地戴上了安漢公的桂冠。

公元四年,太保王舜等向太后奏言,稱讚王莽是至德大賢之人,應該像殷的伊尹稱阿衡,周的周公稱太宰那樣,應該有更高的尊號才對。民眾中附和者8000多人,也紛紛上書請求。太后迫於壓力,只好從“阿衡”“太宰”中各取一字,賜以“宰衡”稱號,同時又增了他在新野的封地。

晉位安漢公,加九錫,稱假皇帝-新帝王莽(二)

九錫冠

王莽接受了宰衡的稱號,卻推辭了增加的封地。王莽不受新野田地之事先後給朝廷上書訴不平的“吏民”的多達幾十萬人,諸侯,王公,列侯,宗室見者也都叩頭進言,紛紛請求加大安漢公賞賜的力度,而王莽卻一個勁的苦苦推辭謝恩。太后一看這架勢,只好讓群臣議“九錫”的典禮,以便在適當的時侯把這種相傳的古代最高賞賜授於他。很快,以張純為首的902位大臣便根據《周官》《禮記》的有關記載議定“九錫”之禮,王莽接受了這項恩寵。

第二部曲,居攝,稱假皇帝:公元5年,漢平帝已經14歲,隨著平帝年齡的增加,王莽心裡越來越不好受。儘管一年多前,他不惜以犧牲自己親兒子王宇為代價。剷除了平帝生母衛姬的家族勢力,阻止了朝中一些大臣策劃歸政衛氏的企圖,可是平帝一天天長大,在他心中產生了一種無可名狀的恐懼。於是決定加快代漢的步伐。這年冬天,平帝生病了,王莽認為除去平帝的機會到了。一面他故作姿態,以周公為榜樣,聲言願代平帝而死,並將策文藏於前殿,有意命大臣們不得向平帝說;另一方面竟利用臘月“上椒酒”祝壽的機會,毒害平帝。事後,又大賣關子,宣天下大赦,命令凡600石以上官吏要服喪三年。

當時元帝並無子嗣,而封王者有5人,列侯者有48人之多。王莽見他們均已成人,難以駕馭,於是打出“兄弟不得相為後”的旗號,從玄孫輩中挑選了年僅2歲的廣戚侯子嬰為平帝的繼承者,藉口說此子“卜相最吉”。

晉位安漢公,加九錫,稱假皇帝-新帝王莽(二)

王莽與心腹王舜

就在這時,在京師轄地郡守謝囂上書中,說武功(陝西)處挖浚水井時,挖出一塊上圓下方的白石,上面有一行丹書,文曰“告安漢公王莽為皇帝”王莽讓大臣將此事上報給太后。不料太后聽罷,並不表態。太保王舜勸諫道:“事已如此,無可奈何,王莽也不敢有他心,但欲稱攝以重其權,填服天下耳”。太后一聽這話,也意識到自己的侄兒已羽翼豐滿,想阻止他是不可能了。只好允許。

太后為了自圓其說,把在武功發現的“白石”上的“皇帝”解釋為“攝行皇帝之事”。這樣,王莽名正言順代表漢天子臨朝聽政,做了“假(代理)皇帝”,而把子嬰立為皇太子,號曰孺子。

晉位安漢公,加九錫,稱假皇帝-新帝王莽(二)

王莽攝皇帝之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