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身以成仁,以死为弹劾,死劾意义在哪?

导语:

弹劾,作为古代官吏之间交替更迭最常见的手段之一,但是,以死弹劾之人却是寥寥无几,明朝杨继盛,就是其中之一。

杀身以成仁,以死为弹劾,死劾意义在哪?

杨继盛

杨继盛被誉为明朝第一直谏忠臣,他的人生共进行过两次弹劾,一次被贬,一次付出生命。

而最能凸显他壮志情怀,杀身成仁的莫过于他的诗作:曰:"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天王自圣明,制作高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

纵使自己的力量薄弱,也想为国家社稷作出一份微薄之力 ,"留取丹心照汗青",也想为国家政务贡献一份微薄之力,"要留清白在人间"。

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年少磨难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百年史来最为闹腾的帝王,他统治时期,沉迷玩乐,不理朝政,宦官"八虎"当政,为非作歹,朝廷混乱,忠臣殆尽。

杀身以成仁,以死为弹劾,死劾意义在哪?

朱厚照

杨继盛便出生在这样的时代。

正德十一年春夏交际时,一个孩童呱呱坠地,这是一个世代耕读的家庭,在七岁前,这个孩子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好景不长,母亲在他还未懂事,还没有学习时,撒手人寰,留下这个孩童。

父亲在母亲死后便再娶,如同许多故事情节一般,这个继母待他并不好,甚至让他承担家里的放牛活,不让他上私塾学习。

在放牛时,这个孩童路过乡里的私塾,看到跟自己一般大的孩童都坐在里面读圣贤书,朗朗上口,他非常羡慕,在家时请求家人允许他上学。

但是,意料之中,家人并不同意,认为他年纪小,不用读书,他以自己年纪小可以放牛,应该可以读书为由,说服父亲,父亲让他上私塾,但还得放牛。

直到这个孩子十三岁时,父亲才同意让他跟随老师学习,因为是耕读家庭,他的家境贫困,但他不气馁,越发刻苦学习,皇天不负有心人,他在乡试中举,进入国子监学习时遇到了一位人,改变了他的人生,他也以自己的人生改变了这个人。

杀身以成仁,以死为弹劾,死劾意义在哪?

国子监

这个人是时为国子祭酒的徐阶,此时的徐阶还未曾注意到这个不起眼的学生。

学艺刻苦

嘉靖二十六年,已经步入青年的杨继盛终于步入了高一级的科举考试,三十二岁的他在会试中第三十八名,随后的殿试为二甲第十一名,对比起同届科举的几个令当时震耳欲聋的人,比如王世贞,比如张居正,杨继盛显得非常不起眼。

杀身以成仁,以死为弹劾,死劾意义在哪?

张居正

但是正是这个不起眼的人,他不在乎官名利禄,不在乎高官厚禄,而是始终抱着为国报效,为民尽力的心愿,迈着他坚实的步伐进入明朝的政务机构。

他在南京吏部任职时,受到了自己上司的赏识,常常教授他身为官吏如何自保其身的道理和古往今来的典故知识,求知如渴的杨继盛认真记录,虚心学习。

嘉靖二十八年时,到任两年的他又跟随尚书学习乐律,在反复思考中得出十二律,声音令尚书喜悦,更是将毕生所学教授予他。

杨继盛初到任的数年都过着自由自在地生活,他虚心好学,又刻苦自律,深受上司赏识喜爱,他时刻心怀百姓,作出许多贡献,得到百姓热爱。

可是此时的明朝朝廷并不安宁,明世宗朱厚熜的修仙修道,不理朝政,注定导致权利的外放,进而产生奸佞。

弹劾仇鸾

嘉靖二十九年,政绩突出的杨继盛调任京城任职,时为兵部官吏。

此时的朝政由内阁首辅严嵩只手遮天,他联合大将军仇鸾共同陷害前任首辅夏言后,两人矛盾开始激化。

杀身以成仁,以死为弹劾,死劾意义在哪?

严嵩

仇鸾是世袭侯爵,他的先辈为此南征北战,为大明王朝立下汗血功劳,当仇鸾继承后,一切都乱了套,他虽为将相之后却毫无将相之才。

庚戌之变后,这位无德无能的侯爵升任为大将军,深得帝王信任,帝王的宠爱让他冲昏头脑,与严嵩开始对着干,但严嵩并无他法,只能忍耐等待时机。

恰逢蒙古首领多次扰乱边境,仇鸾为息事宁人提出开马市,加深贸易,来平息祸端,马市看似为公平交易,实则是放宽对蒙古部落的贸易,明朝处于吃亏一方,因为实力不足。

杨继盛以自己独特见解发现这一矛盾,便上书反驳这一做法,点明蒙古部落收到这一特权后,将会更加大肆掠夺,不顾及平民百姓,边境将会更加混乱。

然而纵使他的远见如此,帝王将其与大臣商议时,却被主使者仇鸾所驳回,认为杨继盛胡言乱语,没有意识到情况危机,敌寇的强大,请求帝王罢免他的官职。

杀身以成仁,以死为弹劾,死劾意义在哪?

仇鸾

商议的大臣也因此附议,认为此事难以中途停止,帝王犹豫不决时,仇鸾又进密书,杨继盛被捕入狱,后被贬偏远地区。

但是他没有因此丧气,而是继续为朝廷百姓献力,粗茶淡饭,兢兢业业,得到了当地百姓的爱戴,甚至亲切称他为"杨父",他离职时, "送于百里之外者千余人"。

以死弹劾

一切如杨继盛所料,马市的弊端暴露了,帝王开始反思并且重新重用杨继盛,在内阁首辅严嵩的保荐中,杨继盛进入兵部最富有的部门。

严嵩仇视仇鸾,他认为杨继盛弹劾仇鸾的做法是在向他靠拢,所以提拔这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但是他没有料到,杨继盛的弹劾并非拉拢他,他所做一切都是为了黎民百姓。

他怨恨严嵩比仇鸾更甚,认为百姓的苦难,朝政的黑暗,臣子的懦弱,罪魁祸首都是严嵩一人所致,虽朋友多次劝解他,留得青山在。

但是杨继盛义无反顾,只求杀身成仁。

杀身以成仁,以死为弹劾,死劾意义在哪?

杨继盛

嘉靖三十二年,杨继盛上书《请诛贼臣疏》弹劾严嵩,提出前人不敢提及的严嵩十大罪行,帝王看后发怒,但是严嵩以他的权谋截断了帝王的怒火。

杨继盛被捕下狱,并且受廷杖一百,友人们都为他献上药物,他通通拒绝,认为自己是为民除害,为国报效,自己一身正气,丝毫不畏惧。

在多方帮助下,杨继盛勉强在狱中度过他的余生,最值得一提的是他自己刮骨疗伤,皮绽肉裂,丝毫不哭喊,在黑暗的牢狱中燃烧着自己的光芒,甚至杜撰了自己的著作撰成《年谱》。

杨继盛受到百姓爱戴,朋友也众多,严嵩见情况不佳下决心杀死他,嘉靖三十四年时,严嵩党中的赵文华上书诬陷闽浙总督张经的罪论奏疏,严嵩在后加上了杨继盛的名字,帝王并未仔细批阅,潦草处理。

嘉靖三十四年十月,杨继盛被处决,弃尸于市。

总结:

死劾的意义在何处,从杨继盛的经历中我似乎得到一点启发,为了百姓,为了国家,牺牲小我而去成就大家。

前无古人而后无来者的杨继盛,值得永远缅怀。

参考:

百度百科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