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單騎”雪中送炭 平度大貨車司機2個月往返湖北8次運送愛心物資

萬里“單騎”雪中送炭 平度大貨車司機2個月往返湖北8次運送愛心物資

代松濤和家人。

文/圖 半島記者 徐傑

今年47歲的代松濤是平度古峴鎮前朱毛村一位普通的大貨車司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他成了遠近聞名的抗疫英雄。從正月初六至今,他一個人、一輛車行程2萬多公里,先後8次遠赴湖北等地,將200多噸愛心物資運送到防疫一線。在左鄰右舍看來,代松濤雖然平凡,卻用心展現了山東愛心“搬運工”的擔當和付出。

兩個月往返湖北8次

3月31日,是平度市古峴鎮前朱毛村逢集的日子,去湖北黃岡運送愛心物資剛剛返回老家的代松濤難得有時間跟家人一起去採購生活物品。儘管戴著口罩快走快行,代松濤還是被不少鄉鄰認了出來。“趕趟大集碰到好多熟人,聊起來去湖北送物資,都用‘英雄’形容我,讓我很不好意思,菜都沒買齊就趕緊回家了。”代松濤笑著說,“我就是一個普通大貨車司機,哪裡算是‘英雄’。”嘴上這麼謙虛地說著,但在代松濤心裡,他對這兩個月來一趟趟往返湖北運送愛心物資的舉動,還是感到很充實、很難忘,是“值得一輩子都自豪的事”。

記者瞭解到,自今年1月30日晚第一次往湖北武漢運送33噸新鮮胡蘿蔔開始,兩個月時間以來,代松濤已往返湖北武漢、黃岡、十堰等多地8次,車載記錄行程超過2萬公里,運送的愛心物資超過了200噸,運送的物資包括胡蘿蔔、奶粉、蘋果、酵母粉等。“在疫情剛發生的時候,我在去武漢的路上看到空曠的道路和街頭,內心五味雜陳,當時對自己做了個承諾:在疫情結束之前,我和我的大貨車就是湖北專線。”代松濤說,這兩個月來,他駕車前進的每一公里里程,都是在履行當時自己的承諾。

大部分時間都在路上

對於代松濤而言,這段“英雄”之路,也不是2萬公里、200多噸這些數字就能簡單概括的。他的故事要回溯到春節後的正月初六。

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發生,為了支援武漢抗疫前線,代松濤毅然接受了武漢運送愛心物資的重任。1月30日晚上7點,他載著33噸新鮮的胡蘿蔔,也載著平度人民的祝福連夜啟程,孤身馳援武漢。完成這次運送愛心胡蘿蔔的任務後,代松濤返青後自發在外面進行了自我隔離,一直吃住在大貨車裡,直到2月17日結束自我隔離。隨後,代松濤向當地政府部門進行了彙報,完成人車消毒、查體測溫等工作後才回到了家。

當大家都以為代松濤可以安心在家歇歇的時候,代松濤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再次馳援湖北!2月18日一大早,代松濤接到了一個愛心求助電話,請他前往膠州幫忙運送十幾噸的愛心奶粉到湖北黃岡、孝感,支援當地的疫情防控。代松濤二話沒說,馬不停蹄開車趕往膠州,當天傍晚完成裝貨後立即又踏上了赴湖北的愛心運輸之路。2月23日,代松濤從湖北返回平度後,儘管卸貨地離家只有不到4公里,他並沒有直接回家,而是轉道去了煙臺棲霞,之後將24噸煙臺蘋果送到湖北黃岡。

兩個多月以來,代松濤輾轉青島、煙臺、威海等地,源源不斷將一批批愛心物資運送到湖北。除了接貨、卸貨、自我隔離等時間,他幾乎沒有時間跟家人團聚,絕大部分時間都在路上。

在湖北攢下“大餐”之約

從青島到湖北,單程的路途至少需要18個小時,因為只有一個人駕駛,他需要每隔4個小時就停車休息一次,一趟單程往往需要超過24個小時。長時間獨自駕車,對47歲的代松濤來說,體力、精力都是不小的考驗。好在有著20多年大貨車駕齡的他,對往返湖北的路線十分熟悉,再加上新買的大貨車車況較好,代松濤一路上沒有太多安全顧慮。

代松濤告訴記者,馬不停蹄接連馳援湖北雖然辛苦,但他也收穫了諸多感動。“在湖北各個地方,貨主們對我們這些支援湖北的大貨車司機都很尊敬,卸完貨交接的時候,有些貨主特意去買來礦泉水和桶裝方便麵等吃的讓我帶著,還叮囑路上注意安全。”代松濤說,這種讓他感動的瞬間比比皆是。老家平度的一位企業老闆在威海乳山經營一家酵母廠,得知代松濤一直馳援湖北後,這位退伍軍人出身的企業老闆十分敬佩代松濤的果敢和擔當,便專門託人聯繫到代松濤,請他幫忙前往湖北運送愛心物資,並答應今後儘可能照顧代松濤的運輸生意。“再過幾天,我還要幫這位老闆往湖北荊州再運送一批物資。”代松濤說,像這樣最初因同心支援湖北而認識的貨主,有不少已經逐漸成為了他運輸生意的長期合作伙伴。

“在湖北也攢下了一些‘大餐’,一些貨主跟我約好,等疫情結束我再去湖北送貨,請我吃大餐,感謝我對湖北抗疫的付出和支援。”代松濤笑著說。

鏈接

“即墨大叔”張承旭:援建雷神山是我人生中最大的驕傲

半島記者 李曉哲

“回想起奮戰在武漢的六天六夜,活了大半輩子,能在這麼關鍵的時刻為抗擊疫情貢獻力量,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驕傲!”曾馳援武漢雷神山醫院建設的“即墨大叔”張承旭家住青島市即墨區藍村鎮,當他正式解除為期14天的醫學隔離觀察回到家時,父老鄉親都以他為傲。回想起在武漢爭分奪秒的六天六夜,他的內心始終無法平靜。

50歲的張承旭年輕時曾是一名門窗安裝工,沒想到時隔20年,他又重新拾起了這門手藝,用在了雷神山的建築工地上。現在經營個體生意的張承旭,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本來“宅”在家裡沒出過門。2月初,張承旭偶然在微信朋友圈裡看到中建三局下屬單位發出“集結令”,組織志願者前往武漢支援“雷神山”建設。看到這一消息後,他隨即萌生了要去武漢支援建設的念頭。

由於中建三局下屬單位在棗莊滕州,在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後,2月7日上午,張承旭同報名的其他3人在青銀高速城陽北收費站集合包車去滕州,當日全部援建人員從四面八方聚齊,第二天早上8時左右乘兩輛大巴車,踏上了前往武漢的“逆行路”。

2月9日早晨到達武漢雷神山醫院施工現場,張承旭等人顧不上舟車勞頓,便投入到緊張的建設當中。“當時,很多人奮戰了數個通宵,醫院建設已經初具雛形。在不影響醫院投入使用的情況下,我們負責後續的水電和門窗安裝工作。”張承旭說,為了趕工期,第一天一接手工作,就直接幹到第二天上午8時,平均每天只睡4個小時,連續工作6天,期間,幾乎和家人通話的時間都沒有。“沒有喝過一口熱水,每一頓飯5分鐘就吃完。”為了更快地做完工作,張承旭從各個生活環節裡“擠”時間。經過近一週的不懈奮戰,2月14日凌晨收工後,張承旭帶著些許不捨踏上返回滕州的大巴車,在滕州賓館進行了14天的醫學隔離後,於2月29日解除隔離乘動車返回青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