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抓產業發展 助推脫貧攻堅

近年來,臺前縣結合縣情實際,理出了“全黨抓扶貧,重點抓產業,關鍵抓精準,核心抓就業,脫貧奔小康”的思路,把發展農業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主攻方向,探索出了一條符合臺前實際的農業產業扶貧發展新路子,全縣371個村實現了產業全覆蓋、集體經濟全覆蓋、貧困戶受益全覆蓋。

一、做好產業項目發展規劃,合理佈局產業扶貧項目。

在產業扶貧項目佈局上,制定完善了《臺前縣2019~2020年農業產業發展規劃》,構建了“三線連四區”(“三線”即S101、灘區大道設施農業種植帶,臨黃堤背生態畜禽養殖帶;“四區”即侯廟鎮-後方鄉農光互補產業示範區、清水河鄉-馬樓鎮灘區高效農業示範區、打漁陳鎮-夾河鄉-吳壩鎮循環農業示範片區、城關鎮-孫口鎮農業產業服務示範區)的產業格局,以種養產業建設為核心,超前思維,放眼長遠,全力做好整個農業產業規劃工作。培育臺前縣“標誌型”農業種養產業,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管理水平,完善上下游產業鏈體系,使種植養殖業形成生態循環式發展態勢,打造現代農業示範縣。

在產業扶貧項目謀劃上,一是堅持突出重點原則,聚焦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需求,聚焦“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標準,既不降低也不調高,優先解決制約貧困戶脫貧的突出問題,把產業扶貧作為重點,主要發展以政府主導的養鴨、養驢、養雞等項目,根據脫貧攻堅需要發展現代農業;二是堅持資產物化原則,要求以集團投資和集體經濟形式實施的項目產權要明晰,能形成固定資產的要物化資產。扶貧資金投入形成的可物化的資產、資源和權益,均納入扶貧資產。到戶的項目形成的資產歸貧困戶所有,由村集體實施的非到戶的項目形成的資產,原則上歸村集體所有;三是堅持有效銜接原則,堅持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處理好短線底線脫貧和長期穩定致富的關係,探索走出一條大小產業相連、長短產業結合、多種產業疊加、鄉鎮基本平衡的產業扶貧路子。(豫扶貧辦〔2018〕156號)文件規定“圍繞培育和壯大當地特色優勢產業,重點選擇特色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和服務業等與貧困人口脫貧增收相關的扶貧產業,支持行政村發展村集體經濟,建立資產收益扶貧長效機制等項目。”今年圍繞我縣持續穩定脫貧、防返貧的工作要求,一是發展縣級層面投入較大的農業產業扶貧項目,如新希望六合肉鴨養殖項目、惠民養驢項目等;二是統籌兼顧,長短結合,發展鄉鎮自主產業扶貧項目,選擇經過篩選論證,有資金、技術、人才支撐,群眾發展願望強烈,有社會資本注入,帶貧能力強,發展前景好的農業產業扶貧項目,如馬樓鎮李胡黃河農業種植項目、吳壩鎮雞樅菌種植項目、後方鄉薺菜加工項目等。堅持鄉鎮統籌,一級謀劃,梯次推進。

二、培育特色農業產業,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臺前縣抓住脫貧攻堅政策優勢,在篩選帶貧企業時,向投資少、週期短、見效快、效益高的農業項目傾斜,著力打造具有規模的特色農業項目。目前我縣共有設施農業大棚828座、食用菌大棚625座、大蒜種植面積1萬畝、養牛場150個、養驢場7個、養羊場(戶)205戶、養豬場(戶)605戶、家禽養殖場244戶300座畜禽舍、屠宰場3家、農業加工企業87家,910戶貧困戶自營種養產業,年戶均收入不低於5萬元。2015~2019年,我縣60家種養企業使用扶貧資金5.78億元發展農業產業項目,其中6097戶貧困戶使用到戶增收資金4878.86萬元入股農業產業項目,年總受益460.5302萬元;各行政村村集體注資資金5.2921億元發展農業產業項目,年集體收益3704.47萬元。通過農業產業項目的發展,全縣371個行政村實現村集體經濟全覆蓋,126個貧困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870萬元,村均14.84萬元;農業產業項目可提供就業崗位7000餘個,年人均收入2.5萬元左右;直接受益貧困戶戶數14518戶。

三、探索帶貧模式,強化利益聯結機制。

結合實際,大膽嘗試、探索創新帶貧模式,著重突出貧困群眾的參與度、產業的覆蓋面和帶貧效果的持續性。

在帶貧模式上,大力推廣“黨建+集體經濟+貧困戶”、“企業(合作社)+金融扶貧+貧困戶”、“企業(合作社)+務工就業+貧困戶”、“政府投入+集體經濟+貧困戶”等帶貧模式,引導支持貧困戶通過直接幫扶、合作幫扶、託管幫扶、股份幫扶、社會幫扶、資產收益幫扶、代種代養幫扶等方式融入產業鏈條,參與產業發展,分享產業收益。比如後方鄉武口蛋鴨養殖產業扶貧項目,一是採取“公司+村集體經濟”的帶貧模式。蛋鴨養殖基地年收益資金30萬元,帶動後方鄉武口村、元官集村、張莊村、殷莊村、東張村、西張村6個村村集體經濟,為每村每年增加5萬元的村集體經濟收入,壯大了村集體經濟;二是“公司+基地+貧困戶”模式。貧困戶入園打工掙薪金,吸納貧困戶10人在該基地務工,每人每月穩定收入2400元,土地流轉收租金,租金每畝每年800元。

在具體經營模式和政策支持上,一是自營模式。財政投資完成項目建設後,由村集體自行經營。二是租賃模式。財政直接投資建設園區、廠房、購買設備等,按投資額確定相應村集體100%產權,採取租賃經營的方式,年度租賃收益不低於財政扶貧投資額的8%。三是股份合作模式。鼓勵採取按“固定收益+按股分紅”模式,並由鄉(鎮)政府、村集體、帶貧企業簽訂股權合作協議,年度固定收益不低於財政扶貧投資額的8%。

在收益分配上,實行到村聯戶的收益分配連接機制,通過到村聯戶進行二次分配。對集體經濟薄弱的村、產業扶貧幫扶措施少的村重點傾斜。帶貧企業(合作社)與貧困戶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簽訂原則上不低於5年帶貧協議,確保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激發貧困戶發展生產的內生動力。

在貧困戶參與方式上,一是參與經營。貧困戶可利用小額扶貧貸款、到戶增收項目資金,“零租金”承包大棚或者其他生產資料,發展產業。二是基地務工。在生產過程中,要吸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優先在基地務工,利用就業掙取“薪金”。三是資產收益。按照“政府引導、合作社主體、貧困戶參與”的原則,貧困戶拿土地入股專業合作社,合作社負責產業管理等工作,產業見效後,貧困戶、合作社按一定約定比例分享淨收益。四是反租倒包。帶貧企業或者合作社租賃貧困戶的土地發展產業,產業見效後,貧困戶自主承包負責管護,除向企業或者合作社繳納一定的承包費和技術服務費外,淨收益全部歸貧困戶。

四、培育龍頭企業,打造產業聯盟

制定優惠政策培育一批農業產業龍頭企業,打造畜禽養殖-羽絨加工、肉牛養殖-畜產品加工、特色種植-麵粉及製品加工3個產業聯盟,充分發揮龍頭企業技術和市場優勢,鼓勵企業開展深加工,提高企業帶貧能力,擴大企業帶貧範圍,築牢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產業基礎。積極開展對外開放農業,去年來,共引進7個農業招商項目,協議總投資28.48億元,新希望六和集團、禾豐集團、河南花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國農墾集團等實力企業紛紛入駐臺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