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在我的電影國度裡,我是肆意的、唯一的王


姜文:在我的電影國度裡,我是肆意的、唯一的王

姜文電影作品

/ 如驊電影館

姜文,中國內地乃至整個華語影壇最優秀的演員和導演之一,兼著名編劇和剪輯。

作為演員,姜文先後與“二謝(謝晉、謝飛)”合作,出演了經典影片《芙蓉鎮》和《本命年》;與張藝謀合作,塑造了《紅高粱》中的餘佔鰲,《有話好好說》中的趙小帥等經典影視形象;與周曉文合作,在《秦頌》一片裡展現了一個“霸氣外露”的秦始皇;其早年主演的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更是萬人空巷。自1985年出演溥儀至今,可以說姜文作為一個演員是極其出色的,其精湛的演技和超強的可塑性一直為人稱道。

而作為導演,姜文在華語影壇的影響力似乎更勝一籌。從1993年執導《陽光燦爛的日子》開始,迄今為止將近30年的時間,也不過6部長片,然而每一部作品上映以後都在國內外影壇引發了巨大的討論,並且頻頻在各大國際電影節上斬獲頗豐。

姜文的每一部電影都是獨一無二的,包括題材、劇情、臺詞和風格等等。有時候你也許會覺得某一段情節和畫面或許似曾相識,但是在姜文的編導下,往往別趣橫生——而且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式的趣味,帶給每個人的感受不盡相同。

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影評人或者電影發燒友痴迷姜文作品的原因所在,儘管姜文的外貌粗獷硬朗、“霸氣外露”,但他的電影不僅“個性鮮明、獨樹一幟”,更是表達細膩、天馬行空,將浪漫主義拍到了極致。

有的像一首長詩,有的像一篇散文,或充滿野性,或講述迷惘,時而叫人欣喜,時而叫人彷徨。看他的電影,如同新近結識的戀人之間的一場浪漫的約會,內心充滿了期待,過程中不斷的有驚喜,尾聲處又叫人回味無窮。


姜文:在我的電影國度裡,我是肆意的、唯一的王

導演、演員姜文

根據姜文的電影其實你很難將他劃分到某一個具體的陣營裡,比如說以陳凱歌、張藝謀、馮小剛等為代表的第五代導演,又或是以賈樟柯、婁燁、管虎、甯浩等為代表的第六代導演。究其原因,姜文在華語影壇是一個“另類”,另類到甚至不能為其某一部作品打上一個世俗的標籤。

舉個簡單的例子,根據一段提示或者一個題材寫一篇命題作文,比如說走在馬路上看到了一位正在哭泣的孩子,原來他與父母走散了,需要你的幫助。

假如是張藝謀來拍,很可能會按照《活著》或者是《秋菊打官司》一般的寫實風格創作一篇中規中矩的滿分作文;

假如是陳凱歌來拍,有可能會寫的更加詩意和感性,創作一篇不注重故事本身,而重點關注人物內心的高分作文;

假如是馮小剛來拍呢,這位講故事的高手也許會將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寫個通透,情節上時不時還帶一點風趣和幽默,可讀性和趣味性上更加分;

最後一旦換成了姜文來拍,這故事發展就不好說了。也許他會將故事的焦點放在走失的孩子身上,繼而寫到他的父母,從夫妻二人的感情又聯想到這個時代。不同的閱卷老師肯定會有不同的感受,也許會判一個滿分,也許就是個零蛋。

這就是姜文,一個不會一本正經地講故事,卻又可以把故事講出新意的導演。

姜文:在我的電影國度裡,我是肆意的、唯一的王

姜文作品《一步之遙》

印象很深刻的就是馮小剛關於姜文的評價,大意是其最大的“毛病”就是不懂得如何剋制與收斂,總想在一部電影裡,處處彰顯出自身無與倫比、溢出銀幕的才華。

這句話既是褒獎又是良言,事實上這也是姜文可能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一個問題。我們不去單純地評價對與錯,只是透過姜文的電影看到了一個熱衷於表達並“極度自我”的導演而已。

就像我開篇說的,在姜文的電影國度裡,他就是肆意的、唯一的王。

  • 所以他才能拍出勾起一代人回憶,影響兩代人青春的《陽光燦爛的日子》;
  • 所以他才能拍出引發巨大輿論的《鬼子來了》,以一個大膽而獨特的視角來講述那段歷史和那些人;
  • 所以他才能接受來自於上帝的禮物,拍出了那部觀眾“倍加困惑”,卻自我滿意的《太陽照常升起》;
  • 所以他才能拍出一部“賭氣式”的商業鉅作《讓子彈飛》,站著還把錢掙了;
  • 所以他才能再一次放飛自我,拍出了一部“眼花繚亂、五彩斑斕”的《一步之遙》;
  • 所以他才能拍出一部好看的《邪不壓正》,書寫了一段別樣的民國傳奇。

當然了作為姜文的一名忠實擁躉,如驊也不是喜歡姜文的所有電影,更不敢說看懂了每一部電影,因為姜文的電影裡摻雜了太多自我的東西——看法、審美和一點點的“惡趣味”。

接下來小編將結合姜文的作品,從創作理念、影片立意與觀眾反應等三個方面淺析一下這位先鋒導演姜文與他的電影。

姜文:在我的電影國度裡,我是肆意的、唯一的王

《邪不壓正》經典臺詞

創作理念:一點有意思的靈感引發的創作衝動

電影《邪不壓正》裡有一句不怎麼起眼的臺詞,但是用來形容姜文關於電影的創作大概是很合適的。

“這麼說吧,就是為了這點兒醋,我才包的這頓餃子。”

換句話說,也許就是有了那麼一個有意思的靈感和念頭,我才拍了這部電影。

看過姜文的諸多采訪,你會發現這是一個活的明白、想的透徹但是卻不容易被看懂的人。他所說的話字裡行間似乎都透著真理和智慧,可是你細品,卻又感覺什麼都沒得到。

所以對於姜文這樣一個充滿著表達慾望和思想極度活躍的電影人來講,一旦碰到了一個有意思的點,就像是點燃了導火索,他會徹底釋放自己的創作慾望,並且遵循自己的完美主義,來拍一部叫自己滿意的電影出來。

姜文的電影幾乎都是由小說改編而來,但是成片內容卻又和小說原著相差甚遠,這是因為姜文需要的只是小說中的某段情節,或者是某一種符號。他往往會將拿到手的小說改的“面目全非”,繼而“強迫”編劇團隊反覆修改,直到自己滿意為止,就像劇本前後折騰七稿的《太陽照常升起》,與原著《天鵝絨》幾乎沒什麼關係了。

再舉一個很多人都比較熟悉的例子,《陽光燦爛的日子》改編自王朔的小說《動物兇猛》,儘管其中的人名和框架還在,但是經由姜文的“潤色與加工”幾乎成了姜文的自傳式作品。

姜小軍變成了馬小軍,馬猴還是馬猴,愛折騰、愛逞強,內心又那麼敏感的大院兒子弟,那一段特殊的歲月和青春如同像是一股夏天的熱浪向我們湧動過來,熟悉又陌生,叫我們懷戀又迷惘。

姜文:在我的電影國度裡,我是肆意的、唯一的王

電影《太陽照常升起》

影片立意:你可以說沒看懂,但是不能說看不見

姜文不只一次地說過《太陽照常升起》是他最滿意的一部作品,甚至提起來的時候表情頗為自得。

比較遺憾的是,自詡為一名業餘影評人的如驊,對於這部電影恰恰看的不太懂,有那麼一點雲裡霧裡的困惑。可是觀看的過程並不覺得枯燥,反而是津津有味,我只是簡單的帶入自己的理解,欣賞著那些臺詞和表演,迷戀著那些充滿想象力和肆意奔放的鏡頭語言,這對於我來說已經足夠了。

其實如驊本人一向不怎麼熱衷於對於某一部所謂的神作做過分的解讀,那感覺就像是回到了高中時代,去硬著頭皮解一道閱讀理解題。最後得出的答案還未必是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所在。

這一點對於姜文的電影更顯得合適,因為姜文與其他導演不同,即算是他對於某一段歷史或者某一種現象抱有什麼看法,從來不會在電影裡明說,至少是在臺詞裡不會說出來。

縱觀姜文的所有作品,每一部都有一個關鍵詞,你可以看出來,但是未必看的懂。那是因為姜文任性地加入了關於自我的許多想法在裡面,須知看懂一個人本來就是一件理論上才能實現的事,何況我們本來也沒有長久的接觸姜文。

很有意思的一點,眾多訪談節目也好,觀影交流會也會,姜文在面對關於自己的作品某些提問時,往往笑而不答或者轉移話題,幾乎從來沒有正面做出過揭開謎底式的解讀。

也就是說,姜文在某一部作品究竟想要表達什麼或者喻意什麼,從來不會明說。在我看來這也是一種坦誠,有些事兒一旦說破了也就沒什麼意思了。觀眾帶著一點自己的理解去看他的電影,其實本身就挺有意思。

以《鬼子來了》舉例,不給你講什麼高深的理論和概念,就是通過一個獨特的視角來講述戰爭時期的人眾生百態,那電影裡所出現的各個國民群體所表現出來的膽小、愚昧和奴性等等。最直白但也最痛徹。

姜文:在我的電影國度裡,我是肆意的、唯一的王

電影《讓子彈飛》

觀眾反應:我想拍就拍,不想拍就另說

一旦觀眾或者市場將某一部電影打上文藝的標籤,這部電影多半就是叫好不叫座。

往好聽了說這叫“曲高而和寡”,往現實了說就是導演有自己的固執,就可著自己喜歡的風格擰著拍。譬如賈樟柯、王家衛、婁燁等等。

姜文怎麼說呢,這位生在唐山長在北京的中戲演員,其個人豐富的經歷和內心熾烈的想法都註定了其與眾不同。就像他自己所說的,搗鼓出一部充滿戲劇衝突,情節跌宕起伏,中規中矩的商業電影根本不叫事兒,關鍵是這個拍出來沒意思。

《太陽照常升起》是上帝送給他的四十歲的禮物,而一度打破華語電影票房紀錄的《讓子彈飛》則是送給觀眾的禮物。

我們不知道是該感謝姜文還是責備他,但是你得承認,姜文就是有這個底氣和實力,“站著還把錢掙了”!

姜文的創作初衷有考慮觀眾的反應嗎?是否看的懂或者是不是他們最想看的?我想是有的,姜文骨子裡不是一個“頑固不化”的人,相反可能還要比絕大多數人清醒。

這裡面存在一個最基本的邏輯,姜文本著“自私又自我”的原則,拍出一部自以為很滿意的作品,才覺得對得起觀眾,對得起自己的一番折騰。

這麼說吧,電影這一大眾藝術對於姜文來說是極其幸運的,可以在有生之年拍出自己想拍的東西。而對於熱切期待的影迷來說又是矛盾的,你永遠無法預料到他的下一部作品拍什麼怎麼拍,可能是驚喜也可能是唏噓。

姜文:在我的電影國度裡,我是肆意的、唯一的王

電影《太陽照常升起》

文末結語

一篇短短的文章三五千字其實根本說不清楚姜文,哪怕是針對其某一部電影都講不透徹。

作為一名細節上精益求精的導演,姜文常常講的一個詞叫七成,電影拍出了七成,臺詞講到了七成就夠了。這應該算是一種謙虛,也是一種務實的創作態度吧。畢竟哪有什麼十全十美的事情呢,給你再多的時間和精力,一件事兒也做不到完美,“凡事太盡,勢必早盡”。

姜文的電影一方面極富想象力和穿透力,另一方面又因“用力過猛、過度自我”叫人難以看懂,這真是一種很矛盾的所在。但是有一點,姜文電影本身無論你看懂與否,其中的臺詞和鏡頭語言一定很好看,絕對不至於“同流合汙、粗製濫造”,這也是姜文的固執與堅持。

我們喜歡姜文的電影,很大一個原因便是這個點,姜文勾住了觀眾的好奇心,期待著他的下一部作品會給我們帶來哪些不一樣的驚喜。

按照姜文的拍片速度,有生之年其作品最多可能還有三五部,所以還能苛求什麼呢,希望他健康長壽並且晚一點退休吧。


姜文:在我的電影國度裡,我是肆意的、唯一的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