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詩路四月天丨新昌:唐詩盛宴入夢來

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詩。作為浙東唐詩之路的精華地,新昌縣正全力打造浙東唐詩之路文化研究新高地和文旅融合樣板地。無論是打造“浙東唐詩名城”5A級景區城,投資60億推進天姥山旅遊區新開發,還是將唐詩路上的文化村、景點等串珠成鏈,新昌一直在追夢……

近日,記者走進新昌,看復工復產下新昌如何打造“唐詩之路”。

“浙東唐詩名城”

呼之欲出

最美詩路四月天丨新昌:唐詩盛宴入夢來

鼓山公園的天姥閣。馬駿 攝

“這裡是投資13.65億元的鼓山公園,現在山頂正在打造唐詩之路博物館,集中展示詩路文化,接下來還會有相關策展。”新昌縣大佛寺文化旅遊區市場科科長單咪作嚮導,帶我們參觀新昌“唐詩之路”上的這個地標式主題公園。

博物館有幾名工人在敲敲打打,緊張趕工期。

“據考證,鼓山為新昌歷史文化名山,是唐代詩人遊歷剡中名山的必經之地,是新昌打造浙東唐詩之路的精華所在,今年1月,新昌被認定為浙江省首批4A級景區城,新昌正以鼓山公園為圓心,全力營建5A級景區城。”在單咪的介紹中,我們眼前出現一派唐代風格仿古建築群,有李白紀念館、唐詩之路博物館、天姥閣。

登上天姥閣眺望,天姥山主峰撥雲尖巍峨聳立,“天姥連天向天橫”的雄渾氣勢震撼人心。俯瞰不遠處的大佛寺景區,總投資約1100萬元的亮化工程剛剛完工,營造出“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唯美意境。單咪告訴我們,大佛寺夜遊還未開放,景區正結合亮化工程提前謀劃夜遊項目。

在新昌入城口,一個全新的旅遊集散中心已經落成,目前正在緊張裝修。這裡將為遊客提供集換乘、休整、集散於一體的一站式旅遊服務。“我們正積極做深文旅融合,紮實推進5A級景區城創建。”新昌縣文化廣電旅遊局局長高雪軍告訴我們,新昌出臺了《關於打造“浙東唐詩之路精華地”的實施意見》,實施規劃、研究、保護、利用、宣傳五大工程,做透“唐詩之路、佛教之旅、茶道之源”三篇文章,以“一年有聲、三年有形、五年有效”的規劃全力打造“浙東唐詩名城”。

串珠成鏈

修復詩路驛道

最美詩路四月天丨新昌:唐詩盛宴入夢來

示意圖 浙報製圖 陳仰東

一路美景一路詩。浩瀚的“唐詩之路”,留下古村落、古驛道等一顆顆散落的璀璨珍珠,如何將這些珍珠串聯起來?

新昌縣啟動開發天姥山旅遊區,包括天姥山景區、沃洲山景區、東岇山景區、三十六渡景區等,預計投資60億元,將打造成浙東唐詩之路的龍頭景區。“近期建設項目30個,投資額28.975億元,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動工,預計未來5年將實現年遊客接待量150萬人次,旅遊收入達7.5億元。”天姥山文化旅遊發展中心負責人盛旭峰告訴我們。

站在新昌縣儒岙鎮橫板橋村太白橋上,我們呼吸著清新空氣,眼見天姥山古驛道穿村而過。村子背靠天姥山麓,面朝天姥寺遺址,沿途有眾多歷史文化遺蹟,被稱為“詩路驛站”。這是天姥山旅遊區打造的一重要古村。

工人們正在修葺鄉村紀念館,橫板橋村黨支部書記王伯強告訴我們,3000多件收藏品馬上將陳列於此。收藏品來自嵊州、新昌、天台等地,將用實物為“唐詩之路”增添一份鄉愁。對接浙江詩路文化帶“詩路遺存挖掘保護工程”,新昌正在保護修復唐詩之路古驛道。目前唐詩之路古驛道修繕及復建一期工程(普濟橋—天姥寺)已基本完工,修復長度約2700米。

圍繞陸上“唐詩之路”和水上“唐詩之路”兩條線路,新昌還正在對詩路新昌段沿線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村落、建築、民居、橋樑等進行重點修繕和保護,謀劃天姥寺、沃洲山禪院等重要節點寺(館)重建,推進儒岙鎮等唐詩風情小鎮和班竹村、橫板橋村等唐詩風情村建設。

“唐詩宴”

為文化“添味”

晚上,我們又品嚐了“天姥唐詩宴”。每道菜都由一句唐詩來命名,我們對此好奇不已。

“這道‘為緣春筍鑽牆破’,是新昌特色的鞭筍蒸鹹肉,味道鮮美。菜名出自唐代女詩人薛濤的《十離詩·竹離亭》。薛濤曾到過剡溪,與新昌有不解之緣……”第一道美食上來,高雪軍吟詩介紹,我們趕緊下筷。

去年,新昌因地制宜,將唐詩文化與新昌特色美食結合,推出“天姥唐詩宴”。廚師團隊結合新昌特色美食研發菜品,文史專家結合菜品取唐詩賦名,讓地道的新昌味既接地氣,又充滿詩意。今年碰上疫情,廚師團隊趁機靜下心來又做了一番提升改進,捧出了不少新菜品,不少酒店、農家樂也研發起了“唐詩宴”。

“天姥連天向天橫”是新昌炒年糕,炒年糕呈條狀,層層疊疊似天姥山;“飛流直下三千尺”是新昌湯榨面……一道道新昌美食上桌,詩意就這般盪漾開。“把唐詩文化和飲食文化結合,取好菜名,講好後面的故事。”高雪軍告訴我們,一道菜就是一首詩,吃的不僅僅是菜,還有唐代詩人在新昌留下的氣韻與絕響。

為了打造好“唐詩宴”品牌,新昌對“天姥連天向天橫”(炒年糕)等十大新昌小吃立項,每年下撥10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扶持品牌建設、人才隊伍培養等。再過兩天,新昌農業農村局新一期的炒年糕技能培訓又要開始了。

除了新昌特色美食,新昌還通過對新昌調腔、新昌磚雕等非遺文化的保護和開發,拾起散落在浙東唐詩之路上的非遺明珠,讓它們重新散發光芒,成為鄉村旅遊和鄉村振興的助推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