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播坤:產業鏈全球化停滯已久,“去中國化”是無稽之談

記者 樊旭

華創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牛播坤日前指出,產業鏈的全球化進程已多年沒有進展,因此新冠肺炎疫情導致所謂“逆全球化”或某些國家宣稱的“去中國化”是無稽之談。

她在週四晚間“首席經濟學家論壇”舉辦的線上講座表示,未來中國產業鏈的趨勢是與東亞市場深入融合,而中國仍將處於中心地位。

海外疫情爆發後,大量物資須從中國採購的現象刺痛了一些國家的神經,有發達國家政客宣稱要企業移出中國,甚至願意為此支付“搬家費”,這引發了國內對於產業流失的擔憂。

對此,牛播坤錶示,事實上,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產業鏈的全球化進程就處於了一種停滯狀態,疫情並不能左右什麼,因疫情而引發的“去中國化”現象也不會產生太多實質性意義。

“根據對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數據庫的測算髮現,20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產業鏈的全球化有一個顯著的下降(藍線),此後基本上恢復到了之前的水平,但它還是沒有回到增長的軌道上來,即使關稅水平(紅線)繼續在下降。”她分析道。

牛播坤:產業鏈全球化停滯已久,“去中國化”是無稽之談

“但如果說疫情導致的‘去中國化’一定會產生什麼作用,那隻能說會加快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鏈部分向東南亞地區轉移。而實際上這個轉移很早就開始了。”牛播坤指出,與全球產業鏈融合的停滯相反,近年來中國產業鏈格局的變化體現在與東亞地區的融合一直在不斷加深。她強調,這是經濟規律所致,疫情只不過可能會加速這個過程。

牛播坤:產業鏈全球化停滯已久,“去中國化”是無稽之談

上圖是2000-2014年中國出口最終品和中間品至東亞和非東亞地區的貿易趨勢。可以看到,出口至非東亞地區的中間品(紅虛線)、至東亞的最終品(黑實線)和至非東亞的最終品(黑虛線)都呈上升態勢,而出口至東亞的中間品(紅實線)出現了持續的下降。這表明越來越多的中間品生產環節轉移到了中國以外的東亞地區。

牛播坤指出,低附加值中間品轉向東亞其他地區是不可避免的,但較高端的生產鏈還依然掌握在中國手中,所以中國仍然會是東亞產業鏈的核心。未來中國大陸參與全球產業鏈的方式,預計將朝著簡單產業鏈和下游低附加值環節轉出、較複雜產業鏈趨向區域化,極複雜產業鏈仍然掌握於己的方向發展。

她表示,一些產業的流出和收縮並不可怕,因為這是產業結構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優化過渡的過程。根據她的研究,這個過程預計將與上世紀九十年代至今日本產業結構優化的脈絡相似。

牛播坤:產業鏈全球化停滯已久,“去中國化”是無稽之談

對比上面兩張圖可以發現,2017年中國與1995年日本的比較優勢產業佈局基本是一致的,即都在箱包鞋靴和手工藝品等勞動密集型最終產品上相對集中。

牛播坤:產業鏈全球化停滯已久,“去中國化”是無稽之談

而從1995年到2017年,日本的比較優勢產業發生了結構性變化——機械及運輸設備、基本工業材料和化工產品的優勢增強,而最終消費品行業中大量附加值較低的行業逐漸被轉出。

牛播坤錶示,就像日本發生的變化一樣,我們已經可以預見到中國未來中長期的新舊動能轉換,這確實會導致中國產業鏈的重構和參與國際化方式的轉變,但顯然與疫情無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