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探索萬物之道(上)

論中—探索萬物之道(上)

庚子年至,有一讀書人從他的一個朋友處得一上聯:“屋上倉中能搞定”,並向他求下聯和橫批。他一看,這“屋上”是庚子;“倉中”是戍子,都是老鼠,這“中”不好對,又不能改,幾天折騰,寫了十幾句下聯,他自己都不滿意。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中國河南的老鄉最愛說的一個漢字就是“中”,每當要表達高興、點贊、同意、感謝等意思時,河南人都會說:“中!中!”,既簡單又易懂。

都說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又大道至簡,外國人都感到中文很難學。河南地處中原,而中原文化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文化的基脈之一,聖人老子就誕生在河南.就在人們不斷探索宇宙和世間的真相和真理遇到困惑時,只要你願意並潛心研究,都能在中國文化中找到答案並有所收穫。按照這個思路,上面說的對聯的下聯和橫批也就油然而生。下聯“古往今來會當家”。橫批是:“見誰都怕”或“誰見都怕”任選一,作業也完成了。

一、中理念無時不在

現代科學研究認為,至今138億年前,宇宙發生了大爆炸從無中生出了物質同時也產生了時間。時間到底是什麼?看不見摸不著,解釋五花八門又晦澀難懂,能把人繞暈。其實,應用“中”就可以通俗地解釋時間,這裡的“中”,就是現在或當下,時間是過去的年月日子。年月日不難理解,“子”就是時辰,古人燃香記時,一時辰相當於二小時。現代的科技已成功造出了三千萬年才產生一秒誤差的超精密原子鐘,可以滿足對時間精確的要求。另外一點就是“中”是動態的,它一直向未來的方向運行而不會停下來,並且一去永不復返,這就是時間無時不在。至於說到時間頻率會因速度和空間維度而改變是可能的,那是神級高維度文明才能解釋的。“古人未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從地球誕生到人類進人原始文明至今,我們認識了時間的偉大和寶貴。


論中—探索萬物之道(上)

二、中理念無處不在

現在或當下是中;天地人,人是中;世間萬物是中;太陽是太陽系的中,九大行星圍繞著它運轉;地球也是中,月球作為一顆顯得有些過大的衛星也在繞著地球運轉並時刻保護著它免受不速天體的碰撞。人們驚歎!真是完美之極,是什麼力量做到的並且亙古不變!在微觀世界,中也無處不在,細胞核、電子、中子……所有的物質存在都離不開“中”。這就是自然,只有自然才能解釋自然。面對自然的無盡、無量、無所不能,還有太多的不可知和不可說以及說不盡的自然奧秘和自然真相,作為人類的我們,已經窮盡了我們的智慧和語音,唯有敬畏和讚美以及感恩自然,並且是真心和有實際行動的。


論中—探索萬物之道(上)

三、中理念是事物對立的粘合及包容,最後達到統一,核心是“和”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又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裡的“三”和“衝”都可以理解為“中”。事物都存在兩面性,像矛盾、善惡、美醜、強弱等等,而天地、陰陽是世間萬物中最大和最廣的。這些對立其實是極端的表述,現實中我們看到最多的是“中間部分”。像貧富,真正的世界級、國家級的富豪和貧困人口都是少數,而90%的人都是處在“不太富”和至少能生存的狀態中,並且由於各國政府和有善舉富豪們的資助,因天災人禍、環境惡劣、文化落後等因素導致的地區和人口貧困,已向致富方向轉化而脫離了生存危機。像我國實施的扶貧致富計劃。

陰陽在一年的表現為冬和夏,冬至和夏至是陰和陽的極致,而秋和春起到了陰陽的緩衝和過渡。陰在一天中的開始為中午11時,陽在一天中的開始為晚上11時。陰陽週而復始的和諧運行,為萬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可能。“和”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像和為貴、和平、順和、共和、和氣生財等。


論中—探索萬物之道(上)

四、中理念是萬物生存和繁衍的平衡要素,核心是“度”

我們知道,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是水(PH值在7左右);空氣(主要是比例適當的氧氣和二氧化碳);適宜的溫度(60度至零下60度)。當然,少數生命能突破這三個條件的極限而存活。地球經過數十億年的演化,完美地滿足了世間生命生存和繁衍的需求,萬物之靈的人類,生存的環境更是得天獨厚。以水為例,水由液態變成氣態又回到陸地變成淡水以滿足陸地生物的需求,還有就是把水以固態保存在地球氣溫零度以下的地方,像地球南北極的冰山和高寒地帶的冰雪。這樣既保持了海水鹽鹼度和海平面的平衡又為陸地生物和人類提供了豐富的淡水。一切都顯得那樣和諧和“剛好”,而這“剛好”就體現了“度”。生活中也有太多的例子,美食家們認為廚師最高的技藝是“放鹽”和“放鹼及調料”,既能保持和增加肉菜的鮮美又能吃不出鹽的味道,這就要求“剛好”。人們都推崇善良,但過度的善良會導致災難性後果,有些滅絕的動物就是因為過度善良。大熊貓和考拉等可愛善良的動物,要不是人們的刻意保護,可能早已面臨滅頂之災了,所以,凡事都要講究一個“度”。有時“過之”比“不及”更可怕。(未完見下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