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亨利《擦亮的灯》:从拜金女南希身上分析人重拾自我的3个阶段

《擦亮的灯》一书,虽然不是欧亨利最出名的短篇小说,但肯定是欧亨利最具有现实对照意义的一篇小说。

小说情节很简单,卢和南希是一对好闺蜜,怀着改善生活的梦想一同来到大城市打工。卢在工资较高的洗衣房做工,赚的钱可以用来买许多漂亮衣服,同时她还有一个可靠的男朋友阿丹,生活很是知足常乐。南希则为了能嫁给百万富翁,选择在一家百货店当店员,虽然工资不高,但是能接触到上流社会的有钱公子哥,更有利于实现嫁人梦。

小说的最后是欧亨利式的反转结尾:看似朴实的卢抛弃男友阿丹,坐上富家公子的车走了;一心想嫁有钱人的南希,则拒绝了百万富翁了求婚,选择了阿丹。某天两人在街头偶遇,南希眼里闪烁着幸福的光芒,卢却扶着栏杆失声痛哭。

欧亨利《擦亮的灯》:从拜金女南希身上分析人重拾自我的3个阶段

为何南希最后会选择和之前截然不同的人生路线?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今天,我将借用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镜像阶段”,分析南希是如何从建立自我认同,到打破自我认同,再在最后找到真正的自我的。

01 什么是“镜像阶段”理论?

1.什么是镜像阶段

拉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法国的弗洛伊德”。1949年拉康正式提出“镜像阶段”理论,这确立了拉康在精神分析学界的地位,也奠定了他精神分析学研究的基调和方向。

拉康认为,人类的自我意识产生于镜像阶段,这时人们进入“想象界”。镜像阶段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刚开始的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分不清自己和世界的区别。直到6-18个月时,婴儿认出镜子里的自己的影像,并慢慢对镜子里的自己产生认同,觉得那就是真实的我。这就是镜像阶段的出现。

18个月后,镜像阶段结束,我们进入“象征界”的阶段。象征界”主要是由语言构成的世界,这时儿童开始掌握语言,并将语言作为表达欲望的工具。因此在“象征界”里,人们会获得更真实的一种主体性,对“我”的概念也会更明晰。

欧亨利《擦亮的灯》:从拜金女南希身上分析人重拾自我的3个阶段

2.镜像阶段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想象界里“镜像阶段”的自我,只是身体反射出去的一个影像,是一种虚幻的想象,并不是真正的自我。

而18个月后“象征界”的自我,则会受到外在世界更复杂的影响。因为随着语言的介入,人的自我意识会提升,外界给予的反馈也更加多样,因此人不再沉迷于之前镜中的“理想自我”,而是发展出更加立体、复杂的自我形象。

这两个阶段里,不管是镜像阶段里的”镜子“,还是想象界的”语言所构成的世界“,都象征着所有外在的“他者”,比如父亲,母亲,社会关系,家庭、他人对我的评价、认可等。这种外在“他者”对自我塑造的影响,是贯穿我们一生的,我们一生都在不断重复那个过程。也就是说,根据镜像理论,我们的自我本质上始终是虚幻的,只有通过外在世界以及他人的认同或反馈,我们才能认识自我。

欧亨利《擦亮的灯》:从拜金女南希身上分析人重拾自我的3个阶段

欧亨利《擦亮的灯》里,主人公南希自我身份的形成过程,正好对应了镜像理论里的两个阶段。她从镜像阶段时的”理想自我“,发展到象征界时的打破自我。再最终超越了这两个阶段,破除外在“他者”对她的影响,找到了真实的自我。

02 用镜像阶段分三步解读《擦亮的灯》

1.镜像阶段第一步:建立初步自我认同

一开始南希就说自己要嫁给一个百万富翁,因此,她选择了在薪水不高却能接触到许多有钱公子哥的百货店工作。这时的南希,被刻画成一个爱慕虚荣、深受欲望驱使的角色。

用镜像阶段来理解的话,小说中刚到大城市的南希,就像一位被带到全新世界的婴儿,而城市就像是那面镜子,也就是他者。像镜像阶段里那样,他者从两个方面影响了南希自我意识的建立。

首先,南希在这个城市里看见的自己,就是镜子里那个虚幻的“我”的影像。

南希看见的自己的是漂亮的、高贵的。就像小说在描述南希时说到,

“她穿着短夹克也还是那么得意洋洋,眼神静默却带着轻蔑,那是一种会让男人失去斗志、窘迫羞愧的眼神。”很明显,南希对自己的自我感觉很不错,一心想着要降服某个有钱的男人。

其次,社会大众的心理需求和人们的价值观等,对南希的自我塑造起了作用。南希所处的百货商店,营造出的是特别注重审美品位和物质的环境。而这个环境里,也真的发生了穷女孩飞上枝头变凤凰的故事:

一个卖手套的女孩嫁给了一个以后会成为百万富翁的潜力股。

这些都影响了南希,让她宁可拿着微博的工资,也想要在这里嫁到有钱人。

欧亨利《擦亮的灯》:从拜金女南希身上分析人重拾自我的3个阶段

这是南希经历的镜像阶段的第一步,她先是形成了对自己初步认知的形象,再通过城市这个他者的反馈,内化了自己的形象,建立了自我意识。她和现实之间建立起一种初步关系。

这很像初次来到北上广深奋斗的年轻人。有人选择互联网有人选择财务有人选择工地搬砖,因为在过去几十年的生活里,我们已经通过家庭、学校这些他者的影响,有了对自己的初步认知。接着当我们用这个自我认知去和城市接触,反弹回来,得到一些东西,又进一步深化了对自己的认知,所以有人选择尽情消费犒劳自己有人节衣缩食想多存钱,也有人不断将钱投资自己为了更好的上升。

我们每个人的自我意识,都是在这样不断和他者的反馈中完成的。

2.镜像阶段第二步:自我认同破灭

有了初步自我意识之后,南希继续探索不同的人生。

为了早日嫁个好人家,南希把百货商店当成学校,开始全方位学习那些优雅的小姐太太们的言行举止。大到衣服的款式、前沿的发型,细到一个风情万种的挑眉,拎包的方式。甚至还开始学习装饰品知识、音乐鉴赏等这些高雅文化。功夫不负有心人,接连有两位富家公子向南希示好。但南希发现他们一个态度高傲,另一个则喜欢撒谎,于是统统拒绝了。

这时,她的自我意识开始变化。从一开始的想嫁给有钱人,变成了“必须嫁给一个行得正坐得直的男人”。她的价值观有了更多的动摇和改变,那些原本对钱的要求,反而变成了真诚、尊重、善良这样的品质。

欧亨利《擦亮的灯》:从拜金女南希身上分析人重拾自我的3个阶段

这个时候的南希,进入了拉康所说的“象征界”的状态。也就是,通过与外在世界及他人这些“他者”的深入接触,南希对自我有了更复杂立体的认识,也因此打破了之前的自我认同,这个时候的南希是很矛盾的。她发现一切和她之前想的不一样,而她不知道她现在的认识是不是对的,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想要什么。

生活中,我们也在经历和南希一样的矛盾。我们一直活在外在对我们的塑造和认同里,让外在的观念不停来内化我们的想法和行为,也就听不到内心真正的声音。

比如说,当消费主义盛行的时候,部分年轻人用花呗和信用卡透支消费,沉浸在物品带来的快乐里,并认为这才是面对生活的态度。却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因为收入下降又没有存款,而在微博上哭诉,称“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最多支撑不过一个月”。这时,我们又开始觉得足够的存款才能增强抗风险的能力。我们的金钱观始终跟着社会外界的风向变化而变化,缺少自己的判断,于是常常感到捉襟见肘。

之所以产生这种困境,是因为我们在认识和定位自己时,完全站在了外在他者的角度,而丢失了对自我的认识。

3.摆脱镜像阶段,找到自我

由于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镜子里的我”这么一个虚幻的形象中,因此“自我”的本质就是虚幻的,我们永远只能通过他者来建立一个自我认识。在拉康看来,这种自我认识是带有悲剧性色彩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也要如此悲剧的看待人生。因为世界的妙处在于,它是变化的。我们从外在的角度来获得对自己的认同,这种认同又在反复变化。于是我们的人生会不断经历从认同到破灭,再到认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我们就会越来越接近于理想的自我。

故事的最后,南希在经历困惑后最终确定了自己的选择:在卢抛弃丹后,和可靠的丹在一起,满眼闪烁着爱的光芒。

欧亨利《擦亮的灯》:从拜金女南希身上分析人重拾自我的3个阶段

这里我们可以反观一下卢最后的结局:卢一声不响地跟一个公子跑了,尽管获得了物质财富,但却并不幸福,反而在马路上扶着栏杆哭泣。为何南希能找到真实的自我,而卢不能呢?对比一下两人的应对方式,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南希从一开始,就一直不断直面的去和外在发生关系,从外在的反馈中触碰到自我,从而不断调整对自我的认知。她始终是动态的、变化的和发展的。因此,尽管她也经历了从认同到破灭的过程,但她却在这过程里找到了理想的自我。

卢的表现恰好相反。她选择了洗衣店的工作后就一直停留在这份工作里,她的生活由于这种稳定而快乐,但却缺少变化。她其实也想找个有钱公子,但既没有自信又没有做出行动,因此她也就既不知道外在的真实——有钱公子是什么样,也不知道自己的真实——我到底想要什么。她一直生活在镜像当中,不能区分镜子与现实。所以她才会在遇到一个有钱公子后就稀里糊涂跟着走,结果最后,发现有钱公子不是自己想的那样,而她也丢失了自己的本心。

所以,当我们正视和直面自己内心的想法,并不断付出行动去和世界发生关系时,我们就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回馈,从而更清晰的认识自我。

03现实启示:我们该如何找到自我?

从南希的人生故事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的启示呢?

1.勇敢的直面和认识那个初步的自我,并做出行动

在我们尝试去探索真正的自我前,已经有一个“自我“存在了,这个自我是过去的经历塑造而成的,因此在探索之前,我们需要先对这个自我有足够的了解。比如小说中的南希和卢:南希当时的自我认知,就是想嫁给一个有钱人;而卢西呢,只是觉得自己爱钱,但并不敢面对自己也想嫁给一个有钱人的想法。在一开始,南希对自己的认识就是更准确的。

因此,不骗自己,勇敢的直面自己的想法是很重要的。

比如职场中你很想得到某个好项目,却因为怕被同事说喜欢争抢或出风头,而不敢和老板提,结果项目派给别人后又焦虑后悔,最终自己的薪资和能力也没有得到提升。

又比如有的人明明很想要一场甜甜的恋爱,但迫于某种矜持或面子,总是表达出“单身很好,我一点都不缺男/女朋友”的态度,于是只能一边羡慕别人一边总找不到合适的爱情。

欧亨利《擦亮的灯》:从拜金女南希身上分析人重拾自我的3个阶段

这些左右为难的纠结,会让我们止步不前。

不如直面自己,做出行动。在行动中,你会对自己越来越有把握,越来越了解自己。哪怕在后来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不是这些,但只有通过这个不断接触的过程,才能看清自己。

2.不断接触外在并从外在中获取反馈,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我

马克思说:

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也就是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表明环境和外在对于自我认识是有很影响的。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的与社会发生链接,产生互动。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真正的自己,从而对想象的自己进行否定。就像南希最终发现,原来最重要的并不是找到一个有钱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外在他者是一把双刃剑,它让我们活在镜像世界里,构建一个虚假的自我。但只要你不断的勇敢探索,它就会很好的帮助你,最终促使你去瓦解虚构的自我,寻求到真实的自我。

比如章子怡,从一开始她就是一个将欲望明晃晃写在脸上的人。想出名,想嫁入豪门,为此做出不少事也惹来不少争议。但她从不躲藏自己的欲望,也舍得为此拼命付出。拍《卧虎藏龙》的时候,她用上所有时间练习武术,吊威亚的时候发生意外,也敢直接拿脸撞上去···最终,她成就了那个经典的”玉龙娇“。凭借实力,她成为当之无愧的影后。

现在章子怡的生活是怎么样呢?她把更多生活重心放在了家庭上,和汪峰有了两个可爱的宝宝。微博上她说:“时至今日,我更加懂得了爱与生命的意义。”

像小说里的南希那样,章子怡也一直在不断直面自己,同时也不断从外在世界中汲取反馈,调整认知。最终,她们也都找到了自我。

04 结语

日本著名服装设计师山本耀司曾说: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与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这段话很好的印证了拉康的镜像理论。当我们越是诚实的面对自我,勇敢的探索自我,我们就越能摆脱镜像的假象,不断朝着理想的自我靠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