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亨利《擦亮的燈》:從拜金女南希身上分析人重拾自我的3個階段

《擦亮的燈》一書,雖然不是歐亨利最出名的短篇小說,但肯定是歐亨利最具有現實對照意義的一篇小說。

小說情節很簡單,盧和南希是一對好閨蜜,懷著改善生活的夢想一同來到大城市打工。盧在工資較高的洗衣房做工,賺的錢可以用來買許多漂亮衣服,同時她還有一個可靠的男朋友阿丹,生活很是知足常樂。南希則為了能嫁給百萬富翁,選擇在一家百貨店當店員,雖然工資不高,但是能接觸到上流社會的有錢公子哥,更有利於實現嫁人夢。

小說的最後是歐亨利式的反轉結尾:看似樸實的盧拋棄男友阿丹,坐上富家公子的車走了;一心想嫁有錢人的南希,則拒絕了百萬富翁了求婚,選擇了阿丹。某天兩人在街頭偶遇,南希眼裡閃爍著幸福的光芒,盧卻扶著欄杆失聲痛哭。

歐亨利《擦亮的燈》:從拜金女南希身上分析人重拾自我的3個階段

為何南希最後會選擇和之前截然不同的人生路線?從中我們可以得到哪些啟示?今天,我將借用拉康精神分析理論中的“鏡像階段”,分析南希是如何從建立自我認同,到打破自我認同,再在最後找到真正的自我的。

01 什麼是“鏡像階段”理論?

1.什麼是鏡像階段

拉康是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被稱為“法國的弗洛伊德”。1949年拉康正式提出“鏡像階段”理論,這確立了拉康在精神分析學界的地位,也奠定了他精神分析學研究的基調和方向。

拉康認為,人類的自我意識產生於鏡像階段,這時人們進入“想象界”。鏡像階段是指這樣一種現象:剛開始的嬰兒是沒有自我意識的,分不清自己和世界的區別。直到6-18個月時,嬰兒認出鏡子裡的自己的影像,並慢慢對鏡子裡的自己產生認同,覺得那就是真實的我。這就是鏡像階段的出現。

18個月後,鏡像階段結束,我們進入“象徵界”的階段。象徵界”主要是由語言構成的世界,這時兒童開始掌握語言,並將語言作為表達慾望的工具。因此在“象徵界”裡,人們會獲得更真實的一種主體性,對“我”的概念也會更明晰。

歐亨利《擦亮的燈》:從拜金女南希身上分析人重拾自我的3個階段

2.鏡像階段對我們有什麼影響?

想象界裡“鏡像階段”的自我,只是身體反射出去的一個影像,是一種虛幻的想象,並不是真正的自我。

而18個月後“象徵界”的自我,則會受到外在世界更復雜的影響。因為隨著語言的介入,人的自我意識會提升,外界給予的反饋也更加多樣,因此人不再沉迷於之前鏡中的“理想自我”,而是發展出更加立體、複雜的自我形象。

這兩個階段裡,不管是鏡像階段裡的”鏡子“,還是想象界的”語言所構成的世界“,都象徵著所有外在的“他者”,比如父親,母親,社會關係,家庭、他人對我的評價、認可等。這種外在“他者”對自我塑造的影響,是貫穿我們一生的,我們一生都在不斷重複那個過程。也就是說,根據鏡像理論,我們的自我本質上始終是虛幻的,只有通過外在世界以及他人的認同或反饋,我們才能認識自我。

歐亨利《擦亮的燈》:從拜金女南希身上分析人重拾自我的3個階段

歐亨利《擦亮的燈》裡,主人公南希自我身份的形成過程,正好對應了鏡像理論裡的兩個階段。她從鏡像階段時的”理想自我“,發展到象徵界時的打破自我。再最終超越了這兩個階段,破除外在“他者”對她的影響,找到了真實的自我。

02 用鏡像階段分三步解讀《擦亮的燈》

1.鏡像階段第一步:建立初步自我認同

一開始南希就說自己要嫁給一個百萬富翁,因此,她選擇了在薪水不高卻能接觸到許多有錢公子哥的百貨店工作。這時的南希,被刻畫成一個愛慕虛榮、深受慾望驅使的角色。

用鏡像階段來理解的話,小說中剛到大城市的南希,就像一位被帶到全新世界的嬰兒,而城市就像是那面鏡子,也就是他者。像鏡像階段裡那樣,他者從兩個方面影響了南希自我意識的建立。

首先,南希在這個城市裡看見的自己,就是鏡子裡那個虛幻的“我”的影像。

南希看見的自己的是漂亮的、高貴的。就像小說在描述南希時說到,

“她穿著短夾克也還是那麼得意洋洋,眼神靜默卻帶著輕蔑,那是一種會讓男人失去鬥志、窘迫羞愧的眼神。”很明顯,南希對自己的自我感覺很不錯,一心想著要降服某個有錢的男人。

其次,社會大眾的心理需求和人們的價值觀等,對南希的自我塑造起了作用。南希所處的百貨商店,營造出的是特別注重審美品位和物質的環境。而這個環境裡,也真的發生了窮女孩飛上枝頭變鳳凰的故事:

一個賣手套的女孩嫁給了一個以後會成為百萬富翁的潛力股。

這些都影響了南希,讓她寧可拿著微博的工資,也想要在這裡嫁到有錢人。

歐亨利《擦亮的燈》:從拜金女南希身上分析人重拾自我的3個階段

這是南希經歷的鏡像階段的第一步,她先是形成了對自己初步認知的形象,再通過城市這個他者的反饋,內化了自己的形象,建立了自我意識。她和現實之間建立起一種初步關係。

這很像初次來到北上廣深奮鬥的年輕人。有人選擇互聯網有人選擇財務有人選擇工地搬磚,因為在過去幾十年的生活裡,我們已經通過家庭、學校這些他者的影響,有了對自己的初步認知。接著當我們用這個自我認知去和城市接觸,反彈回來,得到一些東西,又進一步深化了對自己的認知,所以有人選擇盡情消費犒勞自己有人節衣縮食想多存錢,也有人不斷將錢投資自己為了更好的上升。

我們每個人的自我意識,都是在這樣不斷和他者的反饋中完成的。

2.鏡像階段第二步:自我認同破滅

有了初步自我意識之後,南希繼續探索不同的人生。

為了早日嫁個好人家,南希把百貨商店當成學校,開始全方位學習那些優雅的小姐太太們的言行舉止。大到衣服的款式、前沿的髮型,細到一個風情萬種的挑眉,拎包的方式。甚至還開始學習裝飾品知識、音樂鑑賞等這些高雅文化。功夫不負有心人,接連有兩位富家公子向南希示好。但南希發現他們一個態度高傲,另一個則喜歡撒謊,於是統統拒絕了。

這時,她的自我意識開始變化。從一開始的想嫁給有錢人,變成了“必須嫁給一個行得正坐得直的男人”。她的價值觀有了更多的動搖和改變,那些原本對錢的要求,反而變成了真誠、尊重、善良這樣的品質。

歐亨利《擦亮的燈》:從拜金女南希身上分析人重拾自我的3個階段

這個時候的南希,進入了拉康所說的“象徵界”的狀態。也就是,通過與外在世界及他人這些“他者”的深入接觸,南希對自我有了更復雜立體的認識,也因此打破了之前的自我認同,這個時候的南希是很矛盾的。她發現一切和她之前想的不一樣,而她不知道她現在的認識是不是對的,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想要什麼。

生活中,我們也在經歷和南希一樣的矛盾。我們一直活在外在對我們的塑造和認同裡,讓外在的觀念不停來內化我們的想法和行為,也就聽不到內心真正的聲音。

比如說,當消費主義盛行的時候,部分年輕人用花唄和信用卡透支消費,沉浸在物品帶來的快樂裡,並認為這才是面對生活的態度。卻在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面前,因為收入下降又沒有存款,而在微博上哭訴,稱“在沒有收入的情況下最多支撐不過一個月”。這時,我們又開始覺得足夠的存款才能增強抗風險的能力。我們的金錢觀始終跟著社會外界的風向變化而變化,缺少自己的判斷,於是常常感到捉襟見肘。

之所以產生這種困境,是因為我們在認識和定位自己時,完全站在了外在他者的角度,而丟失了對自我的認識。

3.擺脫鏡像階段,找到自我

由於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從一開始就是建立在“鏡子裡的我”這麼一個虛幻的形象中,因此“自我”的本質就是虛幻的,我們永遠只能通過他者來建立一個自我認識。在拉康看來,這種自我認識是帶有悲劇性色彩的。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也要如此悲劇的看待人生。因為世界的妙處在於,它是變化的。我們從外在的角度來獲得對自己的認同,這種認同又在反覆變化。於是我們的人生會不斷經歷從認同到破滅,再到認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裡,我們就會越來越接近於理想的自我。

故事的最後,南希在經歷困惑後最終確定了自己的選擇:在盧拋棄丹後,和可靠的丹在一起,滿眼閃爍著愛的光芒。

歐亨利《擦亮的燈》:從拜金女南希身上分析人重拾自我的3個階段

這裡我們可以反觀一下盧最後的結局:盧一聲不響地跟一個公子跑了,儘管獲得了物質財富,但卻並不幸福,反而在馬路上扶著欄杆哭泣。為何南希能找到真實的自我,而盧不能呢?對比一下兩人的應對方式,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啟示。

南希從一開始,就一直不斷直面的去和外在發生關係,從外在的反饋中觸碰到自我,從而不斷調整對自我的認知。她始終是動態的、變化的和發展的。因此,儘管她也經歷了從認同到破滅的過程,但她卻在這過程裡找到了理想的自我。

盧的表現恰好相反。她選擇了洗衣店的工作後就一直停留在這份工作裡,她的生活由於這種穩定而快樂,但卻缺少變化。她其實也想找個有錢公子,但既沒有自信又沒有做出行動,因此她也就既不知道外在的真實——有錢公子是什麼樣,也不知道自己的真實——我到底想要什麼。她一直生活在鏡像當中,不能區分鏡子與現實。所以她才會在遇到一個有錢公子後就稀裡糊塗跟著走,結果最後,發現有錢公子不是自己想的那樣,而她也丟失了自己的本心。

所以,當我們正視和直面自己內心的想法,並不斷付出行動去和世界發生關係時,我們就會得到越來越多的回饋,從而更清晰的認識自我。

03現實啟示:我們該如何找到自我?

從南希的人生故事裡,我們可以得到什麼的啟示呢?

1.勇敢的直面和認識那個初步的自我,並做出行動

在我們嘗試去探索真正的自我前,已經有一個“自我“存在了,這個自我是過去的經歷塑造而成的,因此在探索之前,我們需要先對這個自我有足夠的瞭解。比如小說中的南希和盧:南希當時的自我認知,就是想嫁給一個有錢人;而盧西呢,只是覺得自己愛錢,但並不敢面對自己也想嫁給一個有錢人的想法。在一開始,南希對自己的認識就是更準確的。

因此,不騙自己,勇敢的直面自己的想法是很重要的。

比如職場中你很想得到某個好項目,卻因為怕被同事說喜歡爭搶或出風頭,而不敢和老闆提,結果項目派給別人後又焦慮後悔,最終自己的薪資和能力也沒有得到提升。

又比如有的人明明很想要一場甜甜的戀愛,但迫於某種矜持或面子,總是表達出“單身很好,我一點都不缺男/女朋友”的態度,於是只能一邊羨慕別人一邊總找不到合適的愛情。

歐亨利《擦亮的燈》:從拜金女南希身上分析人重拾自我的3個階段

這些左右為難的糾結,會讓我們止步不前。

不如直面自己,做出行動。在行動中,你會對自己越來越有把握,越來越瞭解自己。哪怕在後來發現自己真正喜歡的不是這些,但只有通過這個不斷接觸的過程,才能看清自己。

2.不斷接觸外在並從外在中獲取反饋,在這個過程中找回自我

馬克思說:

人的本質是人的社會性,也就是人是各種社會關係的總和。

這表明環境和外在對於自我認識是有很影響的。我們能做的,就是不斷的與社會發生鏈接,產生互動。在與社會接觸的過程中,我們會看到真正的自己,從而對想象的自己進行否定。就像南希最終發現,原來最重要的並不是找到一個有錢人。

從這個角度來說,外在他者是一把雙刃劍,它讓我們活在鏡像世界裡,構建一個虛假的自我。但只要你不斷的勇敢探索,它就會很好的幫助你,最終促使你去瓦解虛構的自我,尋求到真實的自我。

比如章子怡,從一開始她就是一個將慾望明晃晃寫在臉上的人。想出名,想嫁入豪門,為此做出不少事也惹來不少爭議。但她從不躲藏自己的慾望,也捨得為此拼命付出。拍《臥虎藏龍》的時候,她用上所有時間練習武術,吊威亞的時候發生意外,也敢直接拿臉撞上去···最終,她成就了那個經典的”玉龍嬌“。憑藉實力,她成為當之無愧的影后。

現在章子怡的生活是怎麼樣呢?她把更多生活重心放在了家庭上,和汪峰有了兩個可愛的寶寶。微博上她說:“時至今日,我更加懂得了愛與生命的意義。”

像小說裡的南希那樣,章子怡也一直在不斷直面自己,同時也不斷從外在世界中汲取反饋,調整認知。最終,她們也都找到了自我。

04 結語

日本著名服裝設計師山本耀司曾說:

“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麼,反彈回來,才會瞭解“自己”。所以與很強的東西、可怕的東西、水準很高的東西相碰撞,然後才知道自己是什麼,這才是自我。

這段話很好的印證了拉康的鏡像理論。當我們越是誠實的面對自我,勇敢的探索自我,我們就越能擺脫鏡像的假象,不斷朝著理想的自我靠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