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記憶|金代都統印 承唐宋體制

德州記憶|金代都統印 承唐宋體制

1975年,夏津縣退休工人孟慶明在縣城內挖下水道發現銅印,遂上交政府,成縣檔案館鎮館之寶——

金代都統印 承唐宋體制

□王瑞國 郭紅曉

德州記憶|金代都統印 承唐宋體制

銅印為矩形印紐,為方便鈐印,頂上有“ ”符號。

德州記憶|金代都統印 承唐宋體制

按右上、右下、左上、左下順序,印文四個字為“都統之印”,為九疊篆體陽文。

德州記憶|金代都統印 承唐宋體制

金朝疆域圖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官印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其特殊的文化內涵。它最早是作為權力的象徵出現的,是官吏行使職權的信物。俗話說“官評印信”,古代官員到任後第一件事就是“驗印”,正所謂“赤紱在躬,非印不明。整傳符節,非印不行。”我們在研究古代歷史的過程中,官印是體現當時職官變遷、行政區劃、地理沿革等方面的重要資料,在歷史研究中佔有重要地位。夏津縣檔案館,珍藏著一枚800年前的官印——金代都統之印。

挖下水道

掘出金代都統銅印

1975年6月,夏津縣自來水公司退休職工孟慶明在縣城新市街東口南邊挖地下水道時挖掘出一枚銅印。此印重560克,印面尺寸長6.2釐米,寬6釐米,印總高4釐米,紐高2.7釐米,銅印的印文為陽文九疊篆體“都統之印”四個字,印紐為矩形,為了方便鈐印,印紐上面有一個“⊥”形符號。孟慶明馬上將銅印交給夏津縣革委會辦公室檔案組。檔案組工作人員收到這枚銅印欣喜之餘又有很多疑問:這是什麼朝代的印呢?是一枚官印嗎?為此,檔案組工作人員請教了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雜誌社古代官印專家,經鑑定,這枚銅印為金代官印。目前此印存於夏津縣檔案館,為鎮館之寶。都統是軍政合一的長官,銅印於金代中期大定年間製造。

金朝(1115年—1234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疆域遼闊。金朝的官制隨著軍事擴張而不斷地發展和變革,既有女真本族的官制,也有遼、宋的官制,最終形成了具有金代特點的官制。目前已經出土的金代官印大多為武官官印,這和當時金代實行的“猛安謀克”制是分不開的,即軍事長官也是當地的政治長官,同時也反映出當時戰爭頻繁。金代官印在品質上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並以中期的官印最具代表性,這個時期的官印是金代官印中質量最好,藝術成就最高,其印文較為規範,且圓潤流暢。夏津縣檔案館保存的這枚銅印經專家鑑定正是金代中期大定年間(1161年—1189年)製造,距今有800多年曆史,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縱列字數相等

印文是九疊篆體陽文

都統印印文采用的是九疊篆體,它以小篆為基礎,是一種非常特別的篆書,唐宋以來多用於官印上面,是流行於宋代的“國朝官印”字體,主要用於印章鐫刻。古代印文在隋唐以前以小篆陰文為主,印文排列疏鬆散漫,不規整。隋唐時期開始採用篆體陽文,印文佈局講求對等對稱,縱列字數相等,當字數為奇數時,則加一“之”字求得對稱、工整,個別筆畫少的字入印時,會多一些曲折彎轉的誇張,這就是最初的九疊篆。它最大的特點集中在筆畫處,給人的直觀感覺是摺疊堆曲,均勻對稱,每個字的摺疊多少,視筆畫的繁簡而定,有五疊、六疊、七疊、八疊、九疊、十疊之分,甚至還有十疊以上的。因“九”乃數之終,因此名為“九疊篆”,形容其摺疊之多。“曲屈平滿”是九疊篆最大的特點,其筆畫布局成方形,填滿空白部分,以求得均勻。九疊篆盛行於宋、元、明時期,並一直延續至今。

側面、背面無款記

矩形印紐適合匣裝

金代官印除印文外,在印的背面和側面常常刻有款記,款記為鑄印年代及印文內容,比如陝西某縣出土的“義軍都統之印”,在印的右側刻有“京北行部造”,左側刻有“興定四年九月日”,印背左側陰文刻有“義軍都統之印”。夏津縣出土的這枚印章側面、背面皆無刻字,這也為研究金代官印提供了更多的參考。官印的印紐經歷了從簡向繁過渡,又從繁趨於簡的演變過程,金代的官印不再使用鼻紐、瓦紐、橋紐等,也不再穿孔佩綬隨身攜帶,印紐變成了短矩形把手,變佩戴為匣裝。夏津縣出土的這枚印章就是當時典型的矩形印紐。

軍政一體

都統為管理萬戶的首領

都統是古代武職官名,始見於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苻堅進攻東晉時,《後漢書》中記載:“苻堅興兵攻東晉,徵富家子弟年二十以下者三萬餘騎,置少年都統一人領之。”唐天寶末設天下兵馬元帥,都統諸道節度使,以平安史之亂;唐後期為討伐藩鎮和鎮壓農民起義,設諸道行營都統,為各道出徵兵的統帥;遼、金亦有都統、副都統之名,清及北洋軍閥時期也設置此官職,多為統領一方兵馬的最高長官。金朝軍事大權由皇帝直接掌握,設置都統官職始於天輔五年(1121年),據《金史·兵志》記載:“收國元年十二月,始置鹹州軍帥司,以經略遼地,討高永昌,置南路都統司,且以討張覺。天輔五年襲遼主,始有內外諸軍都統之名。時以奚未平,又置奚路都統司,後改為六部路都統司……每司統五六萬人。”金朝採用軍民合一的“猛安謀克”制度,金建國初年,以三百戶為一謀克,十謀克為一猛安,《金史·兵志》記載:“凡猛安之上置軍帥,軍帥之上置萬戶,萬戶之上置都統。”由此可見都統的權利很大,是金朝統領一方的最高軍事長官。

地理位置重要

夏津為古黃河渡口

都統印為何會在夏津縣被發現呢?在金朝的百年曆史中,夏津長期處於其統治範圍內,屬大名府。夏津縣歷史悠久,地理位置重要,春秋戰國時期為“趙、齊、晉會盟之要津”,因諸侯會盟,史稱“夏盟”。“津”為“渡口”的意思,《水經注·河水》記載:“自黃河泛舟而渡者皆為津也”,夏津縣地處北上黃河拐彎處的西岸,為黃河東西過往的重要渡口,“夏津”之名亦是據此而來。當時金與南宋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金政權想繼續南下攻城略地,南宋意圖收復北方失地,而夏津位於淮河以北,地理位置比較重要,金朝在此設置都統掌管軍事也是有可能的。另外,也有可能是因各種歷史原因,都統印被攜帶至夏津縣而佚失。

金朝十年滅遼,兩年滅北宋,而後與南宋進行了長達百年的對峙,最終在蒙古與南宋的夾擊下覆亡。這個長達120年的封建王朝留下的可供研究的檔案資料卻非常少,夏津縣出土的這枚都統之印對研究宋、金時期夏津縣乃至冀東南、魯西北的軍事活動具有很高的價值。

(原稿載於2020年4月24日《德州日報·德週刊》3版往事)

德州日報全媒體出品

來源 | 德州市檔案館

作者 | 王瑞國 郭紅曉 編輯 | 李玉友

德州記憶|金代都統印 承唐宋體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