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民俗文化

都昌人的開創性源自有文化

摩 羅

前幾年,中央電視臺攝製一部展現景德鎮陶瓷藝術的系列專題片,請一位老作家撰寫解說詞。央視導演對老作家說:景德鎮的故事要從都昌寫起。老作家驕傲地說:我知道,我就是都昌人。

景德鎮就是都昌人開創的碼頭。宋以前的昌南鎮,就是浮樑縣的鄉下,估計也就百來戶人家吧。宋朝命之為官窯,宋真宗以自己的年號景德賜之為名。此後都昌人蜂擁而入,讓陶瓷產業迅速發展壯大,讓小鎮享譽世界,並由此給偉大天朝賺來了一個不甚恭敬的西洋俗名:china。這個俗名隨著西洋勢力的擴張而傳遍地球每個角落,以致於世人不知天朝與中國,只知有瓷器。“都是都昌惹的禍”啊。

正如這本《都昌民俗文化大觀》所言:“都昌移民促使了景德鎮人口劇增,旅景都昌人計70姓之廣,使景德鎮市區人口清末躍升40萬人,並形成了‘十里長街半窯戶,迎來隨路喚都昌’的局面,都昌幾乎每個村都有人在景德鎮,有人說景德鎮的碼頭,成了都昌人的天下。”

《都昌民俗文化大觀》指出:“景德鎮燒窯業分槎窯與柴窯兩項,至1949年的統計,全市107座柴窯,業主屬於都昌人的達93座;槎窯17座,老闆全都昌人。景德鎮當年燒窯的木柴,大多從張家嶺、蔡家嶺、徐家埠收購,盛年達五十多萬擔,用土車運至景德鎮。景德鎮生產瓷器具有一千多年曆史,其產品素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罄’而飲譽業界,其中分圓器、琢器兩個行當,其中圓器業絕大多數為都昌籍人,民間十八年,圓器行有工人約5萬人,在全鎮三分天下有其二。至於攣窯更只有都昌余姓獨行獨藝。同時也產生了象‘雪景大師’——余文襄等一大批都昌籍瓷畫工藝美術大師。景德鎮富豪榜上,首富‘三尊大佛’都昌佔其二,‘四大金剛’都昌佔一半,‘十八羅漢’都昌人佔九位。”

景德鎮陶瓷業的工人、技師、陶瓷藝術家,及至街巷居民,都昌人佔了大部分。經過千餘年的發展,我小時候去景德鎮,得悉都昌移民依然佔有景德鎮人口的60%。

邵倫秀、鄒國堅總結得很好,都昌人開創景德鎮,是“從水的世界走向火的王國”。這麼大規模的地域遷徙、產業創新,在古代真是驚天動地的大事。

這樣的大事當代還在繼續演繹。《都昌民俗文化大觀》指出:“都昌牙匠歷史悠久,拔牙、鑲牙等技藝代代相傳,如今僅和合鄉牙醫就達8000多人,包括周邊鄉鎮,近3萬人在全國各地行醫執業。”一個縣竟然給中國貢獻了3萬名牙醫,這也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奇蹟。由於牙醫直接服務於人體,只能分散全國。如果把這3萬名牙醫集中在一地,那一定像當年開創景德鎮一樣,也會再次開創出一座新城市。

此外還有珠貝業、建築業的發達,也是蔚為大觀。

都昌人為什麼有這麼傑出的開拓精神、創新能力?首要原因當然在于都昌地少人多,農業漁業的發展,無法滿足人口增長帶來的需求,大家只能向外謀生。但是,都昌人的謀生不是止步於溫飽,而是能夠形成規模、幹出事業來,這就更加值得說道說道。

鄙意以為,都昌人能夠“從水的世界走向火的王國”,並獲得巨大成功,靠的是“有文化”。這種開拓精神、創新能力,不來自進士舉人,而是來自作田種地的老百姓,所以這裡所云“有文化”,不是指王官大學、六經宏文,而是指老百姓自己所操行的婚喪典禮、所踐履的五倫大義、所吟誦的俗語野調。

千百年來,都昌一直是農業社會,萬千村落,依山而建,沿湖而居,各掃門前雪,自種村邊田,好像是一群掘土刨食、逐水謀生的孤家寡人。可是一旦家有大事,萬方輻輳,親友匯聚,鞭炮唱喜,鑼鼓敲歡。每遇節慶,更是村村聯動,萬民同樂。所樂皆有緣由,所聚皆合禮法。無論是遍野散居、偶爾會聚的現象,還是隱伏在背後的禮法,都是真正的“文化”。

五穀養精,淳樸養氣,文化養神。都昌是魚米之鄉,都昌人是淳樸鄉民,都昌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都昌自然是精氣神兼備的一方水土。村邑有村邑的精氣神,個人有個人的精氣神。此等地域,繁榮在文化裡,此等邑民,生息在文化裡。

有文化自可領會天地、參化星月、把握時勢,所以他們的適應能力、開拓精神、創新意識,都很出色。他們的循禮樂俗、重業守成,也同樣出色。只有少數特別“有文化”的群體,才能在開拓創新、循禮樂俗之間達到平衡,都昌人恰好達到了,這樣的人自然可以無往而不勝。

有文化就是有文化,為什麼這本書叫做《都昌民俗文化大觀》,而不直接說“文化大觀”呢?這裡面有點奧秘。自古以來,傳承於太學、體現於朝儀、流行於詔誥的觀念、思想、言語才叫文化,老百姓供奉於几案、喜慶於婚嫁、踐行於日常的文化,只能叫民俗。一沾“民”字,好像就很土,很鄙,很低級。

其實,民間鄉野文化,才是文化的母體孃胎,才是廟堂文化的源泉。君不見“禮失求諸野”乎?禮者,廟堂文化也,野者,民間文化也。廟堂文化不過是民間大文化養育出來的一個小分支而已。每當廟堂文化出問題,必得從民間文化母體中,重新養育出一支好苗,呼啦啦直挺廟堂之高。今日西方學術界,流行一個說法,認為精英文化是大傳統,民間文化是小傳統,把大小完全顛倒了,其見何其鄙陋哉。正是基於這種錯誤認識,人們總是把飽讀詩書的人叫做有文化,把打魚種地唱小曲的人叫做沒文化。其實咱們種地人、打魚人、燒窯人,有的那可是文化的老孃啊!

不管怎麼叫法,反正咱們都昌的民俗文化,就是咱們自己的文化,我們愛這文化,我們用這文化,無論我們是活在田壟、漁舟、瓷器作坊裡,還是闖蕩江湖艱苦創業打天下,我們都是這種祖傳文化的承載者。我們不嫌它鄙俗,我們只覺得溫暖,只覺得跟千萬聖賢的人情與胸懷息息相通。我們的所有成就,所有歡樂,都是從這文化裡生長出來的。你說這是地方文化?那好,我就是熱愛這地方、這文化。

都昌這地方,這麼有文化,每一代都有熱衷於地方文化、民間文化研究的高手。邵倫秀、鄒國堅二友,是這一代研究者中的佼佼者。他們鍾情鄉土,熱愛民俗。他們一面皓首窮經,蒐羅典籍,一面訪俚穿巷,採風探俗,將我都昌民俗文化,敘其源頭,理出支脈,匯聚成書。治亂大義、生死大道、人文大化,盡在其中矣。這是都昌文化界大事。此書出版,必將促進都昌人的文化自覺。

蒙二友抬愛,囑我為序。特藉此機會,對我都昌民俗文化,俯首致敬。對二位的辛勞和貢獻,拱手致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