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佛學》第 七 章 第二節 佛經是如何解析明心見性的

第二節 佛經是如何解析明心見性的



《楞嚴經》前二卷是專門論述如何明心見性的。其中非常關鍵的兩句話是“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和“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解釋第一句話:如果你在眼前萬物之中看見、或者找到一個“見性”的存在,那麼你見到的一定就不是本心自性。這就像是,如果你能夠指出鏡子中映現出的任何一個影像是鏡子的話,那麼這個影像就一定不是鏡子本身。如何見到本心自性呢?方法是,認識到凡是被見到的都不是真正的見性,真正的見性是無法被看見的——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解釋第二句話:如果你看不見一個我不去看萬物時有一個見性的所在之地,那麼這個“見性”自然不是你所看見的萬物中的一物。既然它不是個物,就是非物,凡所有物皆是幻相,非物則不在物中,因此這個“非物”就是你的本心自性。


對於《楞嚴經》我們暫舉以上這兩句話為明心見性的心法要訣。


下面,為了能夠以量子佛學的方式去明心見性,我們先看薛定諤貓的實驗。


高月明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gaoyueming12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