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如何做到“躺下是一堆人民幣”?

中產,如何做到“躺下是一堆人民幣”?


“站著是一臺印鈔機,躺下是一堆人民幣”

是我看到過,最生動最形象,形容“中產階層”的一句話,出自《你的第一本保險指南》。

任何一名中產,做到前半句並不難,差別無非是印鈔產量的多與寡。

然而是否能做到後半句,卻在中產之間,亦或是在任何人與人之間,大概率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個體差異。

這個差異的始點,是在於一個人,能否理性客觀且又豁達仁愛地面對人生最為嚴肅的話題之一——生與死。

這裡的“理性客觀”是指,是否承認任何一個人都有客觀的可能性未能活到人均壽命?

這裡的“豁達仁愛“是指,是否能在看淡個人生死的同時,關心“生者”(自己家人)之後的生活?

如果上述兩個問題,你的回答都是“是”。

那麼有一類型的保險——定期壽險,是你不得不認真考慮配置的險種。

雖然目前在國內,定期壽險的普及程度遠不及那些耳熟能詳的重疾險、儲蓄險、意外險等。

但通過最近兩個月與客戶的交流,我發現,隨著互聯網上保險科普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已經能自發意識並重點為自己規劃定期壽險。

那麼借這篇文章,我想為大家再歸納總結一下,定期壽險的有關知識。

一、為什麼要買壽險?

讓我們一起來思考一個問題:

人生最大的風險是什麼?

這個答案,在我看來,非“

英年早逝”莫屬。

除了帶給家人巨大的精神與情感上的創傷,我們嘗試問一下自己:如果不幸早逝,家庭財務上的損失是否已經有所準備?父母、配偶、子女的生計是否還有著落?他們還有足夠的錢去過我們期望他們所能夠擁有的生活嗎?

所以購買“以死亡為給付條件的”壽險,是為了讓自己的家人在自己身故後,生活能夠得到保障,而不至於因為家庭主要經濟來源的身故而給家庭財務造成缺口和壓力。

這一點,對於為人父母的我們其實最能有體會:小孩未來的教育開支;未還清的房貸、車貸;對未來生活的美好規劃,這些全部是建立在我們能夠為家庭持續創造收入的基礎之上。

因此我們自己本身才是這個家庭最重要的“資產”,為這份資產投上一份壽險,完全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心愛的家人。

既然說保險的基石是對風險的科學量化,那麼"英年早逝”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人生宜保》一書中,精算師作者指出:“早亡”雖然是個相對概念,但根據現在人口的預期壽命和一般人口的退休年齡,也可以基本界定是65歲前的身故。

作者根據中國人壽保險行業經驗生命表(2000-2003)的非年金業務表計算得出中國大陸人口早亡可能性。見下圖。

中產,如何做到“躺下是一堆人民幣”?

《人生宜保》

我們可以看出,早亡的可能性還是很顯著的(高於10%),英年早逝的不幸故事在這個不完美的世界裡常常上演。

二、定期壽險,中產首選

壽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麼為什麼是我會說定期壽險是中產量身打造的呢?

同樣是在《你的第一本保險指南》一書中,作者指出:定期壽險是在美國普及的,一定程度上與美國中產階層的崛起有關。社會學家米爾斯對中產這個群體的評價是“他們大多數沒有自己獨立經營的財產,而往往作為高級僱員為擁有大型資本的人工作。因此從財產方面說,他們的地位和普通勞動者一樣,但從職業收入來看,他們又處在中間層級。由於沒有財富積累和生產資料,中產階層的抗風險能力偏低,尤其是身故風險”

有別於傳統的終身壽險,定期壽險的最大優勢就是便宜

這一點主要是尤其不返本的特性所決定。

舉個栗子,如果被保險人在保障期(如30年)內身故,那麼保險公司會賠一大筆錢給受益人;如果被保險人在保障期內沒有身故,那麼保單自認終止,所交保費也不退還。

無儲蓄功能,使得定期壽險就能以較少的保費撬動較高的身故保額,屬於典型的純保障類保險。

例如,30歲男性,購買100萬壽險保額,如果買保障至終身的終身壽險每年保費接近3萬塊,而買保障至50歲的定期壽險每年保費只要1000元。

同時定期壽險更靈活的保障期限設置,正好能夠匹配在不同人生階段對壽險保額的不同需求:

兒童、青少年時期:因為不承擔養家的責任,幾乎不需要購買壽險;

成家立業時期:壽險的需求隨著越來越重的家庭責任而增加;

退休時期:如果沒有財富傳承的需求,隨著子女的獨立、房貸的結清,退休後所負擔的養家責任開始變小,隨之壽險需求也逐漸降低。

三、如何選購定期壽險

結合《你的第一本保險指南》與精算視覺科普小講堂,我歸納出以下幾點:

1.確定保額(重點)

保額高低決定了被保險人身故後,家人能夠得到的經濟補償。如果所購買的保額遠低於所需要的保額,那麼這份定期壽險發揮的作用就受到了限制。

那麼如何計算自己需要多少保額呢?

有兩種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大致來量化(粗算)自己的風險敞口:一是收入法,二是負債法。

收入法是指,不幸英年早逝的情況下所損失的未來所有收入。例如一個人今年30歲,預計退休60年,不考慮薪酬漲幅,目前年收入20萬,那麼他現在的身價就是年薪乘以剩餘工作年限(30年),即600萬。

負債法是指,不幸英年早逝的情況下尚未完成的各項財務責任之和。常見的家庭財務責任有:目前的負債餘額(房貸、車貸)、子女未成年之前的撫養成本(主要是教育花銷)、贍養父母的支出。如果是單職工家庭(即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還需要考慮配偶的養老開支。

當然,當我們羅列了這麼多應保的開支或者收入,發現預算有限撐不起那麼高的保額的話,可以根據優先級排序,先解決最迫切的風險,比如房貸,起碼做到身後不留債嘛。

2.保障期的選擇

上文中也提及到,壽險的需求其實是隨著我們人生階段的變化而變動的。

由於我們在工作時才會創造經濟收入,因此定期壽險的保障最好能覆蓋我們整個工作階段。

因此到60歲或者70歲即可。

3.繳費期的選擇

通常我們都會建議,儘可能拉長繳費期,如果能做到保多久繳多久是最好的(當然內地市場上基本見不到這樣的產品)。

因為繳費期越長,年均保費越低,能夠提高初始的身故保障槓桿倍數。

所以常見的長繳費期是20年或者30年。

4.關注健康告知

投保定期壽險也要做健康告知的,不同公司健康問卷的詳略要求不一,如果有身體異常指標的盆友想投保定期壽險,也要像買重疾一樣關注健康告知哦。

比如有的定壽產品就不接受吸菸體投保的。

5.關注除外責任(即什麼不賠)

目前國內的定壽險都有若干條免責條款,最少的3條,多的有7條。

一般3條免責的是不保以下三種情況:

(1)2年內自殺

(2)投保人故意殺害被保險人

(3)故意犯罪

而免責7條的,一般都會加上:

(4)吸食毒品

(5)酒駕或無證駕駛

(6)戰爭、軍事衝突、暴亂或武裝叛亂

(7)核爆炸、核汙染等

很明顯,除外條款越多,定期壽險所能賠償的範圍就越窄。

6.價格

因為定期壽險的產品責任很簡單,所以類似於一錘子買賣,如果在上述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那麼選擇有價格優勢的,就是不二法則了。

目前市場上,定壽險也呈現出,可根據客戶身體情況而區別定價的趨勢了。

所以對自己身體健康情況有足自信,那就快來接受保險公司的移動體檢,來申請鉅惠費率把!

最後補充一點,很多朋友以家庭單選購定壽時,會考慮要不要購買夫妻共保(有點類似團購,總保費略優惠)。

關於這一點,我只想說,目前來看,離婚率遠高於死亡率是客觀事實

一旦離婚,前妻替前夫交保費(不交,自己的保單也會失效),然鵝卻被前夫更改了身故受益人為現任夫人的狗血劇情,還是不要太酸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