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誕生到現在質量有沒有變重?

地滴達


這個問題沒有具體的測量,沒有精確的測量就沒辦法,具體有數值。

但是有一個問題是地球有巨大的磁場。很難有地球上的東西從地球上出去。除了外圍的一點空氣。但是空氣好像不屬於地球本身。

水蒸氣也不足以離開地球那麼高。

那麼,外來的可以被地球磁場吸引。這可以增加地球的重量。

再就是我們人類發射的外太空的太空飛船之類的從地球上出去的物質了。這可以減少地球的重量。

究竟這兩者的差距有多大呢?

這要看人類發射的外太空的飛船之類的物質的重量了!具體有多少就很難估量了。

至於從地外來到地球的物質就更難估量了。

所以地球的重量究竟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

當然這只是在地球本身這個範圍而言大概是這樣的。

如果超出這個範圍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那就有太多的不一樣了。


一言說世界


地球的總質量一直在不斷變化,有增項同時也有減項,結果就是兩者基本上達成了平衡。也就是說,從40億年前的“太陽系大轟炸”結束到現在,地球的質量並沒有明顯的增減。

圖:“太陽系大轟炸”時代的原始地球。

地球上的生命在不斷增殖,但這並沒有改變地球的總質量,一切元素皆來源於地球。比如植物的生長,它們只是利用陽光的能量拆分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碳固化儲存在自己體內而已。

哪些因素在增加地球的質量?

太空並非空無一物,而是遍佈星際塵埃的,沒有絕對真空一說。在銀河系內,星際塵埃包括星際氣體、塵埃和粒子流等,它們統稱為“星際物質”。地球上有92種元素,太空中也是一樣的,只是物質極其稀疏罷了。在地球軌道區域,每立方厘米都有至少1個氫原子,其他越重的元素,原子分佈得越稀疏。地球的引力不停在俘獲這些太空物質,將它們變成自己的一部分。

圖:太空並不空。

當然其中也有更大的碎片,微隕石、隕石之類的大顆粒一直在墜入地球,(還有幾千萬年一次的小行星撞擊)即使它們在大氣中燒燬了,也只是從固態變成了氣態,質量還在。

圖:流星。

就是以上這些物體,每天不停地“從天而降”。據統計,地球每年從公轉軌道上“搜刮”來的各種物質總共約有20萬噸之巨,相當於一年掉下來倆尼米茲航母。這麼說地球一直在增肥?不可能,有掙錢就得有花消。

哪些因素在減少地球的質量?

咱知道,地球上越重的物質沉得越深,像鈾之類的放射性重元素沉得最深,它們大多聚集在地球的地核裡。這些放射性元素在地心不停發生著衰變(也有裂變),將質量轉化成能量,烘烤著地幔,給各種地質運動提供著能量。每一年,至少有15噸放射性元素轉化成能量。

圖:核裂變示意圖。

另外,地球大氣層也在一刻不停地損失著質量。在500多公里高的太空邊緣(逸散層),稀薄的大氣中,最輕的氫等元素聚集於此。這裡氣溫很高,分子運動非常快,所以在太陽高能粒子流的“沖刷”下,每天都會有30噸(有爭議)的氣體分子(主要是氫)脫離地球的控制,逃逸進太空之中。這麼算下來,每年又損失十來萬噸。

圖:大氣分層示意圖。

最後說一下人類造成的影響。據推算,全球氣候的變暖會加快空氣逸散到外層空間的速度。另外還有太空發射,有人統計過,每年約有65噸的物質“乘坐”人類的各種航天器離開地球,高爾夫球,電瓶車,什麼都有。在太空時代的最初53年裡,尤其是美蘇爭霸期間,地球質量因為人類的航天活動總共減少了3473噸,比地心核裂變損失的質量還多。

總之。

地球的質量就像我的工資卡餘額,進項不少花銷也大,所以它總保持著類似的額度,以肉眼幾乎不可見的速度增加著……人無外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地球無小行星不增重,就是這樣。

如有謬誤,煩請指正。歡迎喜歡科學的朋友們關注:純野生科學家。專業化繁為簡,每天分享通俗易懂的科學小知識。


純野生科學家


地球誕生到現在,肯定是變重了,因為有大量天外的隕石落在地球 上,地球質量怎麼能不變大?地球的旋轉速度在減慢,就說明地球的質量增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