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電影解說,大家還會花時間去仔細看電影嗎?為什麼?

不會畫平行線


在平時時間不夠或者沒有耐心的情況下,我可能會選擇去看電影解說,電影節解說一般會把整部電影分成數個小片段,再加上自己對一些關鍵情節的解說,對有隱喻或者觀眾看不懂的地方會對前因後果加以解釋,看起來確實方便快捷。但其實我認為如果時間充足的話或者願意擠出時間來看整部電影還是挺不錯的,當然前提是你對這部電影很感興趣,這樣你就可以自己琢磨一些情節自己去領悟,這也是一種樂趣,需要自己細細體會,是電影解說給不了的。如果把看電影比作吃魚,電影解說就像我們小時候的父母,仔細地幫幼小的我們挑去每一根有可能造成危險的魚刺,這是一種親情;但是當我們長大了還需要這樣嗎,是不是覺得這樣的魚肉少了一些味道呢,看電影也是如此,如果你看了電影解說再去看完整的電影,是不是也會有這種感覺。再加上一百個人眼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有些比較隱晦的地方或者沒有明示的結局,這種結論一般是不確定的,導演的想法也是想把懸念留給觀眾,一般會有好多種可能,看觀眾自己怎麼想;電影解說給出的只是他的一家之言,你可能會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我的看法是先去看完整的電影,看不懂的地方自己細細體會,看完了可以再去看看電影解說,有時候可能會因為看法相同而產生找到知己的感覺,實在看不懂的地方也能得到解釋,這樣才能將看電影的樂趣最大化。


少年空了心


電影和電影解說不是對立的,就像文學作品和電影改編一樣。好的電影不懼任何周邊產品,反而怕別人討論的不夠,只有差的電影才唯恐別人洩密了結局,因為它的內涵在結局到來的時候,意義也損失殆盡。


比如電影《忠犬八公的故事》,故事很簡單,幾句話就可以說完:老人撿了一條狗然後養了,在老人心臟病發作的那天早上,狗玩了它從來不玩的叼球遊戲。老人死後,狗每天都到車站等他。


但就算知道情節、結果,我們還是再想看一遍,並且再次感動。這是因為電影除了這些,它還有一個整體上的意義和指向,這是超出情節、結果的。


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與電影產生情感上共鳴,接受了情感洗禮,恍惚覺得一切都煥然一新,人間如此美好,而新的生活又是如此令人感動。這是作為藝術之一的電影帶給我們的饋贈。


現代社會節奏變快,電影解說應運而生,這就像一個金庸迷遇見另一個金庸迷一樣,書看的和討論的都是津津有味。


孩子們喜歡聽同一個故事很多遍,不是因為知道情節、結局,而是因為他們把自己代入了進去,可以玩為之瘋、為之狂、為之哭。這就是為什麼就算現在節奏再快,人們還是願意投入時間看電影。


電影可以宣洩,可以昇華,可以娛樂。


只有差電影才會經受不住解說,好電影永遠是引發討論的。


看完解說覺得不錯再去看電影,這其實是在判斷這部電影值不值得看。而一部電影值不值得看,永遠只有自己看過之後才能知道。

解說和影評都只是提供一個判斷標準,就算豆瓣評分低的片也有人打五星。


每個人隨著自己閱片量增加,都會有自己判斷的方式。比如覺得喜歡某一個導演、演員,特意去找他的作品和解說視頻等等。電影解說增加了電影的趣味。


但現在的電影解說也參差不齊,也需甄別。


湘行觀影


電影解說和電影本身是不一樣的。

解說是講內容,如果講述的人不是專業的播音主持系,平鋪直述的解說,聲調沒有特色,會讓人沒有興趣,聽起來就是一個內容簡介,而且很多都會帶上自己的主觀意見,對劇情、對演員本身並不是客觀的。

比如之前肖戰主演的《誅仙》,喜歡他的人,自然讚賞倍加,什麼好聽說什麼,捧得高高的。

如果是討厭他的人,自然什麼都看不順眼,連造型這些不被演員掌控的東西,也會擱在演員身上狠批。

如果黑子,那就更可怕了,恐怕這個演員呼吸一下都是錯。

而且,電影那麼長,講述的故事、劇中的音樂,轉折等等,都是非常精彩的,是解說所不能形容的。

如果,電影解說得好,客觀公正,還加了又意義的介紹,能讓人眼前一亮,心有所悟,那就就更想去看看了。

畢竟,好電影難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