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縣江盤鎮馬土山村:一個貧困村的華麗蛻變

一個貧困村的華麗蛻變

每日甘肅網4月21日訊 據甘南日報報道(記者 閔貴平 通訊員 汪江海)不沿路、不沿河,地勢偏遠,交通不便,人均耕地0.96畝,人居環境差,一直以來都是制約舟曲縣江盤鎮馬土山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馬土山全村86戶356人,純藏族村,平均海拔約1800米,屬高半山地區,是舟曲縣2013年建檔立卡貧困村。

幾年前,群眾到縣城辦事要步行一小時多的山路才可坐車去城裡,雨天村道山路泥濘難走,真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如今,記者驅車沿著新硬化的水泥路盤旋而上來到馬土山村,赫然映入眼簾的是錯落有致、風格獨特的生態文明小康村,紅色的琉璃瓦、鵝黃的牆面,乾淨整潔的村道,與鄉村美景構成了一幅民俗風情田園畫。

“黨員把頭帶,群眾富得快;支書做示範,村莊面貌換;支部堡壘強,合力奔小康。”在馬土山村黨群服務中心和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院內,標準化開放式黨群服務中心佈局整體劃一,黨徽熠熠生輝,黨旗迎風飄揚,黨建與新時代文明實踐元素充分彰顯,給群眾講述著黨建引領貧困山村的蛻變之路。

黨員把頭帶,群眾富得快

“發揮餘熱,為本村事業獻智獻策,為黨和人民增添光彩。”王六十五家門前牆面上用最樸實的語言表達著一位老黨員的初心和使命。共產黨員戶牌子在馬土山村上無處不見,牌子上寫有姓名、民族、入黨時間、本人照片及黨員承諾事項。馬土山村共有46名黨員,男黨員41人,女黨員5人。自創建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示範縣以來,在村支部堅強帶領下,發揮村上黨員力量,帶領村民改思想、轉觀念,主動帶頭組織全村閒散人員進縣城勞務市場攬活,依靠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組建“女子搬運隊”,承接搬運建築裝飾裝潢材料,按利分成。村支書王永平說“只要家裡有黨員的,我們就在他家大門上貼上牌子,亮明黨員身份,積極發揮黨員在村上的模範作用,帶領村民擼起袖子加油幹,現在我村每年外出務工的有120餘人,人均年收入2萬餘元。”

支書做示範,村莊面貌換

“農村強不強,全靠領頭羊。”作為加快鄉村振興的關鍵一環,支部書記承接著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帶領村民發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使命。為了擺脫馬土山村貧困面貌,趕上脫貧致富的快車道。馬土山村“兩委”班子成員積極作為,針對全村務工人員無技術、缺技術等情況,村支書王永平通過多方考察諮詢,於2017年帶頭創辦了舟曲縣永平勞務中介有限公司,實行勞務輸轉、家政服務、技能培訓和種養殖業等為一體的經營模式,搭建“黨組織+勞務公司+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的產業發展平臺。目前已累計組織全縣勞務輸轉1萬餘人次,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勞動力650餘人次,勞務輸轉馬土山閒散勞動力700多人次,農業農村實用技術培訓120餘人,吸納本村貧困戶到勞務中介公司就業10人,幫助貧困群眾實現就業增收,2018年12月,被縣人社部門確定為“扶貧車間”。在“三變”改革中,王永平帶頭髮揮“領頭羊”作用,多次與群眾溝通、做思想工作,承包50畝耕地種植核桃、養殖200箱中華蜂,現如今50畝核桃園已初成規模,增收後將按利分紅給參合群眾。

2017年以來,按照全縣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計劃,馬土山村全面實施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進行村道硬化,村容亮化,牆面美化等建設改造,並給每戶補助2.5萬元,進行農村“七改”工程和風貌改造;投資370萬元為馬土山村硬化通村道路。“精準扶貧以來,村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過去從沙川橋到村上的路是土路,現在路面加寬硬化了,還做了邊溝,群眾出行方便多了。”馬土山村老村長王學馬才說。

支部堡壘強,合力奔小康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馬土山村黨支部以全縣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示範縣建設為抓手,以黨建全面引領脫貧攻堅,按照舟曲縣村級陣地標準化建設“443”基本做法,推動黨建工作與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深度融合。按照“親民開放、簡約實用、服務群眾、功能完備”村級活動陣地進行了升級改造,駐村幫扶工作隊、第一書記、駐村幹部常態化在村級活動室開展工作,充分體現了服務型黨組織優勢;發揮黨建在農村改革發展中的引領作用、脫貧攻堅中的保障作用,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中的主導作用,引導、扶持符合黨組織組建條件的產業戶、專業合作社培育建立基層黨組織,建立舟曲縣永平勞務中介有限公司黨支部,由黨員參與公司和合作社的管理運營,帶領其他黨員群眾勤勞致富,搭建了“黨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發展平臺,強力推進全村脫貧攻堅工作。

近年來,舟曲縣緊緊圍繞“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發展理念,充分挖掘旅遊資源稟賦,獨具特色的生態文明小康村新格局初具雛形。通過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示範縣和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尤其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在村支部的帶領下,廣大黨員守初心、擔使命,齊心協力推動全村發展,現在的馬土山村從昔日的落後村實現了向生態文明小康村的華麗轉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