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扎堆,有遊客未戴口罩“裸奔”

週末,從新聞看到全國許多地方的景點人滿為患,更有人從眾上熱搜:遊客排起長龍,間距較為密集,間距小於1米,有遊客未佩戴口罩……

景區扎堆,有遊客未戴口罩“裸奔”

人流密集,很多人沒有戴口罩

之前清明節假期,西湖、黃山等景區遊客爆滿。4月13日,文化和旅遊部、衛健委發出通知稱,旅遊景區在恢復開放期間出現大量旅客聚集擁擠現象,增加了疫情傳播風險。

鍾南山院士通過世界衛生組織,給大家提醒:不管是在居家、公司或者是公共場所,保持一定的距離非常重要。當前也不要參加群眾聚會,不要聚餐。

通俗的講法就是,低風險不是無風險。抗疫英雄張文宏的觀點:疫情不可能短時間結束,抗疫將成常態化,“對於普通民眾來說,可能要學會習慣疫情常態化,一邊上班,(一邊生活),一邊抗疫”。


景區扎堆,有遊客未戴口罩“裸奔”

那麼,遊人迫不及待扎堆景區到底是為什麼呢?回答是:在家“憋”久了出來放放風。

人流密集處為什麼不戴口罩呢?回答是:戴上太熱,太悶。

“憋”久了真的是扎堆景區的原因嗎?“太熱,太悶”就是不戴口罩的理由嗎?非也!最多是“藉口”罷了,或者說這只是外因,真正的內因才是主要因素,所謂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探討下內因很有意思了。

有一個心理學大師叫佛洛依德的老爺子說過,人有三個“我”——本我、自我、超我。

景區扎堆,有遊客未戴口罩“裸奔”

“本我”,原始的本能慾望,就是心裡的那個原始人,是一個人的野性,遵循享樂原則。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慾望、衝動和生命力,與動物沒什麼兩樣,吃喝拉撒睡婚配,人人都一樣。

“超我”,由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而來。遵循至善原則,體現在人的良知、公德心和社會價值。

“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之間起到一個調節作用,既要滿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違反道德準則和法律的行為,奉行的是現實原則,代表著的是人的常識和理性,是本能受到了外界影響而轉變為的一種相互能接受的形式。

探索自我的成長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也是最漫長的部分,因為自我成長需要一輩子去踐行!

景區扎堆,有遊客未戴口罩“裸奔”

回看所有“任性事件”,如“跑步的澳洲女”,“隔離期間堅持要喝礦泉水的女留學生”,“感染後仍營業致上百人隔離的披薩店女老闆”等等,無一不是“本我”強大,“超我”太弱。

不過任性終將會付出代價。披薩店女老闆判刑10個月,澳洲女丟了工作限期離境,至於那位礦泉水女留學生,目前雖沒有搜到後續情況,但人民日報曾為此發過聲:

3月16日深夜,人民日報以“女子入境被隔離非礦泉水不喝,非常時期多將心比心”為題對此進行了發聲表態,人民日報稱:非常時期,全國上下正在齊心抗疫,此時積極配合相關政策和工作,就等於給大局做貢獻。

景區扎堆,有遊客未戴口罩“裸奔”

再來看看這些“憋”不住非要去扎堆還嫌戴口罩“太熱太悶”的遊客,也許這些行為夠不上犯法,只是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裸奔”中萬一被傳染了,豈不是得不償失,畢竟我們

還沒有完全瞭解新冠病毒的特點,而且還有不知數量的無症狀感染者,都可能隨時偷襲得手。這代價就太高了。


景區扎堆,有遊客未戴口罩“裸奔”


如何避免踩上這樣的“坑”?

那就是

感性和理性並重。人,因為理性而文明,因為感性而可愛。

理性與感性,以緣起觀的角度來看,均是生命的一個部分,本身是沒有什麼好醜染淨,誰高誰低的。只是人們因為覺觀力弱,理智往往不夠深徹,感情中夾雜著我見、愛染與煩惱。

成年人可以這樣做。

稻盛和夫說:在事情的開始階段,必須用理性思考,在實際執行階段再融入情感因素。

理性思考就是要在出行前先做足功夫:查人流量、車流量,制定出行方案和預備方案,做足安全措施等。事實上,除了景區,戶外很多地方是可以“透透氣”的,我們何必扎堆人看人,而且還不知裡面是否有“潛伏的特務”。


孩子可以這樣教。

孩子小時候,主要是“本我”狀態,高興就笑,難過就哭,想吃就抓,不要就棄。隨著各種教育和管束的介入,孩子會懂得一些社會規則,“超我”就會逐漸構建起來。“超我”強大起來的孩子,不需要外在的力量,可以自制和自控。

如果管教無力或不得法,“超我”構建不起來,或弱小無力,就制約不了“本我”那個小野人。

成長方案:平時放棄控制和包辦,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多讓孩子參與實踐探索,增加自信和經驗積累。

景區扎堆,有遊客未戴口罩“裸奔”

我是心理諮詢師旭焺細語,我在今日頭條帶您讀懂自己,為您解密親子關係、親密關係,揭示少年兒童教育發展的規律。

本文為原創,今日頭條首發,歡迎轉載,並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