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扎堆,有游客未戴口罩“裸奔”

周末,从新闻看到全国许多地方的景点人满为患,更有人从众上热搜:游客排起长龙,间距较为密集,间距小于1米,有游客未佩戴口罩……

景区扎堆,有游客未戴口罩“裸奔”

人流密集,很多人没有戴口罩

之前清明节假期,西湖、黄山等景区游客爆满。4月13日,文化和旅游部、卫健委发出通知称,旅游景区在恢复开放期间出现大量旅客聚集拥挤现象,增加了疫情传播风险。

钟南山院士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给大家提醒:不管是在居家、公司或者是公共场所,保持一定的距离非常重要。当前也不要参加群众聚会,不要聚餐。

通俗的讲法就是,低风险不是无风险。抗疫英雄张文宏的观点:疫情不可能短时间结束,抗疫将成常态化,“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可能要学会习惯疫情常态化,一边上班,(一边生活),一边抗疫”。


景区扎堆,有游客未戴口罩“裸奔”

那么,游人迫不及待扎堆景区到底是为什么呢?回答是:在家“憋”久了出来放放风。

人流密集处为什么不戴口罩呢?回答是:戴上太热,太闷。

“憋”久了真的是扎堆景区的原因吗?“太热,太闷”就是不戴口罩的理由吗?非也!最多是“借口”罢了,或者说这只是外因,真正的内因才是主要因素,所谓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探讨下内因很有意思了。

有一个心理学大师叫佛洛依德的老爷子说过,人有三个“我”——本我、自我、超我。

景区扎堆,有游客未戴口罩“裸奔”

“本我”,原始的本能欲望,就是心里的那个原始人,是一个人的野性,遵循享乐原则。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与动物没什么两样,吃喝拉撒睡婚配,人人都一样。

“超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遵循至善原则,体现在人的良知、公德心和社会价值。

“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到一个调节作用,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违反道德准则和法律的行为,奉行的是现实原则,代表着的是人的常识和理性,是本能受到了外界影响而转变为的一种相互能接受的形式。

探索自我的成长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也是最漫长的部分,因为自我成长需要一辈子去践行!

景区扎堆,有游客未戴口罩“裸奔”

回看所有“任性事件”,如“跑步的澳洲女”,“隔离期间坚持要喝矿泉水的女留学生”,“感染后仍营业致上百人隔离的披萨店女老板”等等,无一不是“本我”强大,“超我”太弱。

不过任性终将会付出代价。披萨店女老板判刑10个月,澳洲女丢了工作限期离境,至于那位矿泉水女留学生,目前虽没有搜到后续情况,但人民日报曾为此发过声:

3月16日深夜,人民日报以“女子入境被隔离非矿泉水不喝,非常时期多将心比心”为题对此进行了发声表态,人民日报称:非常时期,全国上下正在齐心抗疫,此时积极配合相关政策和工作,就等于给大局做贡献。

景区扎堆,有游客未戴口罩“裸奔”

再来看看这些“憋”不住非要去扎堆还嫌戴口罩“太热太闷”的游客,也许这些行为够不上犯法,只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裸奔”中万一被传染了,岂不是得不偿失,毕竟我们

还没有完全了解新冠病毒的特点,而且还有不知数量的无症状感染者,都可能随时偷袭得手。这代价就太高了。


景区扎堆,有游客未戴口罩“裸奔”


如何避免踩上这样的“坑”?

那就是

感性和理性并重。人,因为理性而文明,因为感性而可爱。

理性与感性,以缘起观的角度来看,均是生命的一个部分,本身是没有什么好丑染净,谁高谁低的。只是人们因为觉观力弱,理智往往不够深彻,感情中夹杂着我见、爱染与烦恼。

成年人可以这样做。

稻盛和夫说:在事情的开始阶段,必须用理性思考,在实际执行阶段再融入情感因素。

理性思考就是要在出行前先做足功夫:查人流量、车流量,制定出行方案和预备方案,做足安全措施等。事实上,除了景区,户外很多地方是可以“透透气”的,我们何必扎堆人看人,而且还不知里面是否有“潜伏的特务”。


孩子可以这样教。

孩子小时候,主要是“本我”状态,高兴就笑,难过就哭,想吃就抓,不要就弃。随着各种教育和管束的介入,孩子会懂得一些社会规则,“超我”就会逐渐构建起来。“超我”强大起来的孩子,不需要外在的力量,可以自制和自控。

如果管教无力或不得法,“超我”构建不起来,或弱小无力,就制约不了“本我”那个小野人。

成长方案:平时放弃控制和包办,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多让孩子参与实践探索,增加自信和经验积累。

景区扎堆,有游客未戴口罩“裸奔”

我是心理咨询师旭焺细语,我在今日头条带您读懂自己,为您解密亲子关系、亲密关系,揭示少年儿童教育发展的规律。

本文为原创,今日头条首发,欢迎转载,并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