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夫:深入古法 獨出新意

荷側瀉清露 萍開見游魚

——為永夫畫作序

嘗聞陳師曾有言:“吾國美術自古以來最為發達,書畫、雕塑、建築皆能表國民性之特長。……唯書與畫,授受淵源,自古迄今,統紀分明,蔚為大觀。”讀中國繪畫史,如綿延之山脈、浩瀚之江河,起伏跌宕,亙古神奇,或質樸簡率之帛畫,或古拙雄健之畫像磚石,或富麗沉厚之敦煌壁畫,或風流蘊籍之人文畫,或重彩,或水墨,或工謹,或寫意,風格萬千,流派紛呈,然無不流露中華民族之思想、情感、觀念、意趣,無不彰顯中華民族強烈而獨特之審美意識。

趙永夫:深入古法 獨出新意

趙永夫作品《清夏》

夫工筆畫者,中國繪畫之重要品類也。日月經天,江河行地。中國工筆畫之概念經歷歲月之嬗變,始稱“細畫”,工筆畫上溯至元以前為國畫之主流矣。雖工筆畫之概念在有清一代臻熟,然可見於長沙馬王堆出土之帛畫,淵源一脈十分清晰。唐張彥遠雲:“歷歷具足,甚謹甚細而外露巧密。”逮唐宋乃工筆畫之高峰,名家輩出,經典鑄就,石窟壁畫是為見證,遺響潤澤引領當今。元代文人畫興起,“意足不求顏色似”,意筆畫奇峰聳出,承宋代水墨畫之衣缽,是為國畫之主流,工筆畫漸入低潮。至明工筆畫稱“工畫”,唐寅經典名言“工畫如楷書,寫意如草聖。”清以降,工筆畫概念既定,包容之性、多元之性、開放之性為時代所接納。由“細”至“工”進而“工筆畫”,取神得形,以線立形,以形達意,實乃歷代學人及朝代藝術追求之趣味也。新中國成立,尤其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伴“八五思潮”之湧起,乘藝術教育之蓬勃,工筆畫欣逢新時代之盛世輝煌。仰唐宋之巔峰,借西畫剖析、色彩學說之梯杖,承中華文化之傳統,存中華文化之特質,振中華文化之精神,再現豪邁之氣象。中國工筆畫業已構建新樣式、新方法、新語境、新觀念也。縱觀當代中國工筆人物畫,造型能力之嚴謹,傳統線描功底之紮實,色彩之和諧,刻畫之細緻入微,人物形象之鮮活生動,生活場景之真切感人,實屬國家之榮光,繪畫之珠冠矣。永夫正逢其時,問學津門,師承家英、沛漳、春陽、廣健諸先生,涵泳優秀傳統文化,師心師法師造化,定有作為矣!

趙永夫:深入古法 獨出新意

趙永夫作品《西施浣紗》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乃藝術之根與魂。創作出無愧於時代之經典作品,必須讀懂中國人,讀透中華美學精神,汲取精華,去其糟粕。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鑑而豐富,西方之色彩、解剖、構成、透視、材料等皆可為工筆畫所用。“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繪畫之可採入者融之”,此徐悲鴻先生談古今中西之高論也。今人馮遠先生以為,東西方文化藝術互補互滲交匯須有“度”,若過“度”則可能喪失了吾等賴以存身與引以為光榮之基石,假若達不到“度”,則現代傳統難以建立。一言以蔽之,惟認清中國繪畫之特徵,建立吾國人之標準體系才是正確做法,話語權不應為西方所謂之標準,也不是主動地放棄中國繪畫特色而與西方藝術接軌。中國繪畫之基因只能靠中國人自信地傳承下去才能得以發展。現代工筆繪畫以繼承傳統工筆繪畫為基礎,借鑑西方繪畫人物造型、光影、色彩和空間處理,創造全新之畫種,或古代仕女,或現代人物,為大眾所喜聞樂見,繪畫藝術已開拓出一片天地。

趙永夫:深入古法 獨出新意

趙永夫作品《滿天星》

趙君永夫幸運矣,所處之時代,恰逢中國繪畫藝術走出陰霾,走向大發展、與國際接軌之時代,繪畫技法、繪畫意識及繪畫理念煥然一新,與時俱進;永夫所接受者,為此全新繪畫理念。品讀永夫之畫作,清新典雅、唯美純淨。既繼承傳統韻味又融入現代氣息,且將西畫之觀念、技法融入創作中。永夫大膽實踐,頗有成果,引人關注。

趙永夫:深入古法 獨出新意

趙永夫作品《晨曦》

誠如《中庸》所云:“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中國工筆畫與寫意畫之關係亦如是,工筆與寫意在歷史發展長河中互為借鑑,互動互補,相融共生,共同發展。工筆畫之基本形式、精神內涵、文化特質獨步當代,其生命力之所以如此強大,不僅來自不同朝代美術家審美創造,更基於自身藝術屬性。一者源於中國畫之材料、手段、方法決定其不可能同西畫般描繪出非常惟妙惟肖之視覺逼真效果;二者源於中國繪畫強大文化觀念之支撐,儒、道文化和中國哲學使得中國畫中諸多藝術之觀念幾近技術本質,畫不以追求淋漓盡致之客觀真實,且去寫意、寫情、寫心。蘇東坡雲:“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描繪之對象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實未有偏離藝術表達之本質。工筆畫非為逼真,是為畫藝術之真,是故工筆畫較之寫意畫,殊途而同歸,用“工”之態度,做“意”之表達,此乃中國文化觀念之高度凝結與精緻詮釋矣。寫意水墨畫為中國繪畫文化品味建構之高標,從理論到實踐上提升中國繪畫之文化內涵至新境界,寫意水墨畫彰顯之中國文化和哲學精神最為深刻矣。反之,寫意水墨畫影響工筆畫,如寫意畫之意象表達雖走在前面,但並未削弱工筆畫,反而拓展工筆畫領域,為工筆畫發展提供可能性。是故跨界則有新空間,有創新之新地帶。畫不在似,亦不在不似,亦不在似與不似之間,在乎神與韻也。得人情於物理者,似與不似皆好耶。

趙永夫:深入古法 獨出新意

趙永夫作品《清音迎曉日》

明人杜瓊雲:“繪畫之事,胸中造化吐露於筆端,恍惚變幻,象其物宜,足以啟人之高志,發人之浩氣。”借筆墨書寫心靈,乃畫家精神世界之剖白、才情之彰顯、學識之記錄,兼負“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之"特健藥"效功者也。

中國畫之筆墨非僅技法矣,覽歷代大師之筆墨,皆可領略體悟其之才華、性情和修養,“清心地”、“善讀書”、“卻早譽”、“親風雅”。技法乃手段而已,旨在展現人之精神境界,畫家之人生感悟。吳昌碩之線如金剛杵,金石氣十足;八大山人之線盡顯苦澀與孤寂;任伯年之線飄逸瀟灑……故學者當識古人用筆之妙,筆筆從手腕脫出,即是筆筆從心坎流出矣。

永夫善工兼寫,相輔相成,相融相合,漸入佳境。已有數種畫冊問世,亦在多地舉辦畫展,今又有新作出版,囑餘作文以序之,甚喜共勉。斯為序。

(李學春 甘肅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