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窮窩 換窮業 斷窮根——巧家東坪鎮道角村整村搬遷引領群眾脫貧致富

挪窮窩 換窮業 斷窮根

人口重構 產業重組 生態重塑

——東坪鎮道角村整村搬遷引領群眾脫貧致富

挪窮窩 換窮業 斷窮根——巧家東坪鎮道角村整村搬遷引領群眾脫貧致富

昭通巧家縣東坪鎮道角村最高海拔3939米,最低海拔2100米,村委會駐地海拔2920米。因背靠大藥山,受高海拔、低氣溫、常年多霧、土地貧瘠等地域條件制約,產業以馬鈴薯、燕麥、蕎子為主,農業生產“靠天吃飯”,教育、醫療、交通、通信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嚴重滯後,生存環境非常惡劣,屬於典型的“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地區。自上世紀90年代,許多農戶通過外出務工定居、投靠親友等方式遠遷普洱、勐臘、江城等地謀生,自發搬遷203戶1144人、有組織搬遷95戶253人,常住人口由376戶1680人減至78戶28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65戶248人,佔常住人口的83%。巧家縣因地制宜,大膽創新,以易地搬遷和土地流轉推進人口重構、產業重組、生態重塑,破解了“一方水土養育不了一方人”的歷史難題。

挪窮窩 換窮業 斷窮根——巧家東坪鎮道角村整村搬遷引領群眾脫貧致富

真抓實幹樹好“一面旗”,堅定“搬出去”的決心

巧家縣認真落實中央“五個一批”、省委“應搬盡搬”和市委“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強化“窮窩不挪,枉幹扶貧;窮根不斷,愧對歷史”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把讓貧困群眾挪出“窮窩”、斬斷“窮根”進城入鎮過上好日子作為脫貧攻堅首要目標。幹部職工高度統一思想、形成共識、堅定決心,堅決啃下脫貧攻堅“硬骨頭”,營造了“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幫群眾所需”,“不把扶貧工作幹好誓不罷休”的工作氛圍和氣勢。按照遷入地“進城、入鎮、進廠、上樓”,遷出地“流轉、入股、分紅、務工”的思路,堅決把生存艱難的群眾搬離大山、一步到位搬入城鎮,實現山裡人變城裡人的“一步跨越”。道角村搬往東坪集鎮水坪安置點1戶,剩餘卡戶64戶245人和隨遷戶37戶161人(常住人口1戶6人、非常住人口36戶155人)搬遷至魯甸卯家灣安置區,剩餘常住人口將在鎮內搬遷消化,最終實現整村搬遷。

挪窮窩 換窮業 斷窮根——巧家東坪鎮道角村整村搬遷引領群眾脫貧致富

挪窮窩 換窮業 斷窮根——巧家東坪鎮道角村整村搬遷引領群眾脫貧致富

統籌組織開好“三個會”,激發“願意搬”的動力

採取處級領導包鎮、科級領導包村、幫扶幹部包戶的網格化管理制度,確保每一戶搬遷戶至少有1名幹部職工聯繫幫扶。組織幹部職工走村入戶,瞭解掌握搬遷意願,“一對一”建立臺賬,落實黨員幹部一包到底、全程包保的責任機制。深入實地開好村組幹部會、黨員代表會、群眾院壩會“三個會議”50餘場次;包保幹部走村入戶圍繞消除群眾思想顧慮,做到搬遷政策、後續發展、基本保障、服務管理、美好生活“五個講清”,與群眾攀交情、認親戚,加強政策宣傳,逐步與群眾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朋友關係,實現思想、工作、情感“三個認同”,充分調動黨員群眾主動搬遷、帶頭搬遷、支持搬遷。同時,摸清勞動力底數,調查就業意願,開展技能培訓,掌握就業技能,消除搬遷群眾搬遷後的就業顧慮。

挪窮窩 換窮業 斷窮根——巧家東坪鎮道角村整村搬遷引領群眾脫貧致富

挪窮窩 換窮業 斷窮根——巧家東坪鎮道角村整村搬遷引領群眾脫貧致富

系統謀劃走好“三步棋”,打牢“穩得住”的基礎

圍繞搬遷後如何穩的問題,系統謀劃人口素質提升、勞動技能培訓、收入保障計劃“三步棋”,確保搬遷群眾就業有保障、收入可持續。一是提升人口素質。為使搬遷群眾儘快融入新的生活環境,創新提升人口素質方式,送服務上門,村組幹部、掛包乾部充分利用走訪農戶的機會,客觀宣傳新環境中就醫、就學、就業、養老、休閒、娛樂等生活方式。二是開展勞動技能培訓。為解決群眾遷入後的就業問題,主動與遷入地溝通聯繫,圍繞遷入地“兩園兩基地”產業配套和電子、縫紉、傢俱等扶貧車間建設,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能培訓,讓每名勞動力都至少掌握一項技能。三是實施收入保障計劃。採取“土地流轉發展產業保收、組織勞務輸出促進增收”的模式,確保搬遷群眾增收可持續。平均每戶每年通過流轉土地可獲收入約2266元;建檔立卡貧困戶參與養殖場固定投資回報分紅,每戶每年可獲分紅420元以上;有組織地進行勞動力轉移就業,穩定輸出125名搬遷群眾外出務工。

挪窮窩 換窮業 斷窮根——巧家東坪鎮道角村整村搬遷引領群眾脫貧致富

創新機制盤活“三塊地”,增強“能發展”的活力

創新運用“支部+合作社+公司+農戶”模式,成立以黨支部為引領、村集體所有的專業合作社,盤活遷出地耕地、林地、宅基地“三塊地”,依法向經營主體流轉,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一是盤活耕地。全村有耕地8337畝,與群眾達成耕地經營權流轉協議,已流轉耕地1700畝,期限20年。二是盤活林草地。全村有草地12153畝,林地11000畝,與群眾達成經營權流轉協議,已流轉草地5000畝,期限20年。三是盤活宅基地。全村有宅基地78處35.1畝,搬遷後將危舊房全部拆除、復墾複綠。盤活後的“三塊地”由企業流轉並按照“每畝首年80元,次年起每年遞增10元直至150元”的標準支付給合作社,合作社每畝提取20元發展集體經濟,其餘分配給農戶。創新“流轉土地+配套設施”機制,搶抓扶貧協作機遇,整合涉農資金929.4萬元,建好搬出地田間道路、供水管網、蓄水池等基礎設施,為產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挪窮窩 換窮業 斷窮根——巧家東坪鎮道角村整村搬遷引領群眾脫貧致富

多措並舉打好“三張牌”,破解“可持續”的瓶頸

道角村劣勢在山,優勢也在山。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打好人口分佈重構、產業結構重組、生態環境重塑“三張牌”,變惡劣的生存環境劣勢為綠色的招商引企優勢。一是人口分佈重構。通過整村易地搬遷和鼓勵支持自行搬遷,讓全村1680名群眾搬出大山,徹底擺脫惡劣的生存環境。二是產業結構重組。構建支部領辦的專業合作社綁農戶、龍頭企業綁專業合作社的產業扶持“雙綁”利益聯結機制。引進實力雄厚、產業鏈較為完整的百康肉業公司發展商品牛,首期計劃養牛2000頭,出欄1440頭,爭取國家資金727.18萬元修建肉牛擴繁場及草倉、飼料加工廠等,以固定資產入股合作社,固定資產的7%量化股份給群眾,每年可獲50.9萬元收益,其中12.9萬元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和合作社管理費,38萬元作為持股農戶分紅,實現持股農戶“零投入、零風險、穩分紅”。引進宣威恆東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祿豐廣通藥禾種植專業合作社,爭取國家產業扶貧資金100萬元,以村集體經濟入股合作,種植金鐵鎖和黃精等中藥材1700畝,金鐵鎖、黃精年收入分別可達1萬元/畝和7500元/畝。三是生態環境重塑。堅持危舊房應拆盡拆和退耕還林應退盡退,全面推進復墾複綠,大力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退耕還草5114畝,通過人工種草解決畜禽飼草問題。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7500畝,石漠化治理5000畝,變荒地荒坡為綠洲。

來源:微巧家


編輯:都市時報一點關注 張麗青

審核:馮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