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大學創新產教融合方式 推進學校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煙臺大學堅持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務地方的發展理念,不斷深化產教融合的辦學特色,聚焦新舊動能轉換和山東自貿區建設等省市重大發展戰略和產業佈局,持續推動產學研合作機制改革,緊緊圍繞產業發展推進產學研一體化,加大科教融合力度,創新產教融合方式,以改革攻堅行動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

一、對接地方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以校企共建學院提升人才培養“含金量”

煙臺大學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促進人才供給側和地方產業需求側的全方位對接。學校與綠葉集團共建藥學院,與臺海集團共建核裝備與核工程學院、研究院,與新華三集團共建數字創新學院,與榮昌製藥等知名企業共建專業15個。在新舊動能轉換的大背景下,學校停招了一些需求量小的傳統專業,新增了海洋科學、投資學、休閒體育、智能科學與技術、生物製藥等專業。學校3個專業群獲批省教育服務新舊動能轉換專業對接產業項目,14個項目獲批煙臺市校地融合發展項目。校企共建學院、專業的模式下,高校教師進工廠、企業專家站講臺,企業還為學生提供了研發、實習等實習崗位,使學生不僅鞏固了理論知識,學到了操作技能,還增加了對企業的認識。在大學生就業難的今天,煙臺大學校企共建學院和專業的畢業生卻“逆市走俏”。未來5年,學校計劃校地校企共建5個學院、10個專業、15個平臺,合作經費總額5億元。

二、瞄準地方經濟發展的科研需要,以產學研用相結合加大服務地方的“貢獻度”

服務地方的過程中,煙臺大學持續深化產教融合,充分發揮藥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等4個省“一流學科”和ESI全球前1%學科優勢,聯合中集海洋等單位,獲批4個省協同創新中心、8個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加快釋放學術生產力。學校碳四分離教師團隊的專利技術“用甲乙酮系列混合溶劑分離丁烷與丁烯的方法”榮獲中國專利金獎。如今,碳四分離成套專利技術已完全替代了國外技術,轉讓39家大型企業,增加產值40多億元。海洋石油鑽井平臺樁腿熱壓模具科研團隊,承擔了海洋“國家重器”搖籃的煙臺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海洋平臺“M2模具項目”的研製。每生產一根半弦管產值約13萬元,相比進口能節約資金6萬元,每建造一座海洋石油鑽井平臺,創造產值近億元,節約資金3600萬元。團隊研發的支撐樁腿熱壓裝備與工藝用於國家重大戰略裝備“藍鯨1號”等30多座海洋石油平臺。

三、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戰場,以校地企融合謀求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煙臺大學深化校地合作模式,藥學院把實驗室辦到生產一線,獲批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學校與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簽署協議共建開發區科教園區,圍繞開發區高端化工、生物科技、現代海洋、高端裝備等產業,佈局化學化工、生物食品、海洋科學、機械工程等學科群,強化學科與城市發展需求的契合度。煙臺大學開發區科教園區的建設,必將對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優化煙臺市乃至山東省高等教育結構佈局產生深遠的影響。不久前,煙臺大學2個項目入選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校企合作雙百計劃”典型案例,是全省唯一入選高校。2020年,煙臺大學將深入實施學校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推進“校地校企融合工程”,進一步促進校地校企人才共享,深化產教融合,打造一批服務煙臺的新型高端智庫,暢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以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

四、持續探索地方綜合類高校深化產教融合的有效路徑,闖出一條不同於“雙一流”和職業院校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一是對標對錶,找準“指南針”。借鑑蘇州大學、寧波大學等高校成功經驗,強化頂層設計,將服務地方工作業績納入績效考核、職稱評價,利用協議工資、項目工資等方式,提高教師主動性。二是主動對接,敢啃“硬骨頭”。聚焦龍口裕龍島特大石油煉化項目,深入開展引智共享、學科產業對接。利用煙臺自貿區、中韓產業園、新舊動能轉換核心區等區位資源,彰顯北大清華共同援建煙大的獨特優勢,推動與紫光旗下新華三集團共建數字創新學院、與煙臺開發區共建自貿區知識產權研究機構等平臺。三是全面融合,捏緊“粘合劑”。進一步拓寬校企對接融合的渠道,牢牢把握省市共建的有利契機,用好煙臺市校地聯席會議制度與校地融合發展資金,在人才共享、平臺共建等方面發揮創新和支撐功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