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观的形成,是引导学习的方向

我们的书法风格,由我们的内心所欣赏的形态来决定。也就是说,书法水平的高低,不是手,而是心。手,只是执行者。内心让手怎么做,它就怎么做。眼见的宽,水平就能向着高的方向发展。眼见的窄,付出的努力再多,境界就在那里摆着,高不了!

审美观的形成,是引导学习的方向

王羲之说:“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矣”。现代某著名书法家对王羲之这句话提出了批评。认为王羲之说的不客观,除了钟繇、张芝,其他人虽然不如他们二人,但总有可取之处。这就是眼界不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见到的东西总是比自己的好,才会认为王羲之说的话不客观。假如处在王羲之的那个高度,真的看其他人的书作没有可观之处。


学习书法的朋友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尚未学习以前,感觉所有的书法作品都不错。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就会看到一些书法作品不怎么样。随着学习的深入,眼界的拓展,水平的提高,原来认为很不错的一大部分人,只剩下很少的人。这不是别人的水平降低了,而是自己的水平提高了。提高的原因,是好的东西看得多,能分辨出书法作品中的优劣。

凡是技艺,没有学不成的。差别在于精与不精。不精的人,病根出在心力懈怠,不能专心致志。有学习者临帖,告诉他看清楚了点画位置后再下笔。他却把临帖当做任务,把字写完就算完成了今天的学习任务。学习的目标,存在的问题,需要改善的地方,心里全然没有打算。看似很用功,实则效率极低。

我们在学习之初,先要确立自己的审美标准。妍丽、朴实、圆润、雄强、遒媚、劲健……有了方向,再从细节上去精雕细琢,一步一步的向着目标去实现。

审美观的形成,是引导学习的方向

书法风格之所以多种多样,都是由于每个人对美的认识不一致而产生的。喜欢妍媚华丽的人,硬要让他们去学朴实厚重的风格,写起来总是留有雕琢的痕迹,不能达意。而让喜欢质朴的人去学妍柔妩媚的风格,他们根本不屑于细节上的精雕细琢。违背了自己的心意,做任何事都不可能全心投入。

书法虽是小道,若不用心,毫厘之间,优劣可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手上的功夫只剩下熟练了。只要持之以衡,目标终究会实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