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疫次间隔频率与公共卫生防治发展中屠苏文化失传关联

摘要:中国历代疫情统计数据,可查询1937年邓拓的《中国救荒史》。结合各朝代统治时间,据书中发生疫灾次数的统计,可计算历代疫次频率,医疗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境况及规律可见一斑。屠苏是中国古代春节时饮用的酒,元旦饮屠苏这个承载并传承我国近两千年的大规模科学防疫传统文化,历代医典均有记载配方。据不完全统计,二百多首历代诗篇报告了其作为一种岁旦管理提升身体免疫力的年庆风俗,曾在民间的巨大传播影响力。屠苏配方功能显示:它有调理脾胃,解毒辟秽,提升免疫力等作用。就冬春季节病菌病毒易传播、南北朝唐宋等历代大规模饮用习俗可判断它曾是一种优秀的岁旦辟疫文化。结合屠苏在民间的诗词流传诗篇数量推演,会发现疫情频率增长与屠苏从民族文化基因中的遗失密切相关,它提示我们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应在继承中起步。

中国历代疫次间隔频率与公共卫生防治发展中屠苏文化失传关联

1.人类与微生物之战

众所周知,微生物远比人类在地球上适应存在的时间长,过半的人类疾病由致病病毒和细菌引起,数千年以来,人类一直在与不断发展和高阶变异了几十亿年的物种进行抗争。民间有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的说法。

邓拓认为“‘灾荒’是由于自然界的破坏力对人类生活的打击超过了人类的抵抗力而引起的损害”。我认为其中的瘟疫疫病也是这样,古时人们无从了解微生物和实施更赤裸有效的抗争,自然法则使得适者生存。这种情况有损害也有益处,人类遗留的恰是在疫战中的顽强适应幸存者。所以未来持续战绝不仅仅是更换装备,虽然是必不可少的,用最新科技手段武装自己,使用疫苗或更新一代的有效药物。但还应奔着终极目标——不断提升人类群体自身的免疫力,以炼狱般的境况考验人类征战应对新变异病毒的能力,因为人类自身本有着强大的适应抗争性基因。而怎样提升,除了强健身体,医疗预防上,还应先从传统继承入手。

中国历代疫次间隔频率与公共卫生防治发展中屠苏文化失传关联


2.历代疫情频率与防疫文化

下表摘自毕业于河南大学经济系的邓拓在1937年著书《中国救荒史》。选择瘟疫和朝代持续时间来研究疫次频率。各朝代瘟疫次数,由1937年的邓拓先生统计,那个年代更容易得到统计相对完整和真实的数据。在计算朝代统计时间上,因为依据标准和现代有所不同,他正是在这个数据时间内统计的瘟疫次数,选择尊重他的统计时间。

中国历代疫次间隔频率与公共卫生防治发展中屠苏文化失传关联

基于表1和结合历史大事件、生物医药大辞典数据及屠苏流传诗篇整理表2:

中国历代疫次间隔频率与公共卫生防治发展中屠苏文化失传关联


中国历代疫次间隔频率与公共卫生防治发展中屠苏文化失传关联

3.历代防疫与屠苏文化遗失关系

基于表2分析防疫成绩:

1、多数人研究认为,我国最早自汉代已懂得对感染疫病的百姓进行隔离治疗,能采用系统的治疗方法并形成有体系的医典书籍流传下来。医典配方中明确记录屠苏是用于岁旦辟疫所用,有预防瘟疫等作用功能。晋代屠苏配方中甚至把有毒性的药物炮制过再使用的探索应用。

2、特别是在医疗卫生公共领域,圣医教引民众家家使用中药材,包投施用于井水,不仅饮食、沐浴,洒扫庭院,也在新年和酒饮用,民间已形成习俗,以全面提升免疫力方法救民众于水火。

3、隋唐两宋时期,在冬春新旧交替季稳固形成中华旦日防疫传统文化,有效地提升国人免疫力和尽最大力量控制着疫情间隔频率,使得疫病爆发间隔时间最大化,降低到18.706和15.219年/次。

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至今在其他邻邦(日本等)得到推崇尊重与传播发展。

从上次的2003年非典到2020年冠状病毒爆发,拥有现代医疗防控手段和防备的我们,小疫控制得好,不做记录,史留大疫经过了17年。疫情频率成绩最好,较之人员损失动辄几万到近百万,伤亡也是有史以来最低的。

但仅仅依靠好的医学和防控手段不仅是危险的,显然也是不足的。

中国历代疫次间隔频率与公共卫生防治发展中屠苏文化失传关联

4.屠苏遗失析因

创建历代岁旦防疫屠苏文化是世界史罕见奇观,习俗维系的医民信赖关系竟长达千年之久。

屠苏诗文流传数量是对岁旦免疫文化的记录和兴衰反映,从幼至老,依次饮用,不仅通过岁旦免疫庆祝得岁,还在时刻反映我国人民对家族团结安康的向往和对未来体质健康的美好期盼,对照历史大事记,析屠苏遗失原因:

1、隋唐统治的近318年中,人们安居乐业,循历史轨迹,家诗篇数量61,屠苏传统文化习俗在继承发展孕育中。战疫成绩最好,均瘟疫疫次时间间隔达18.706年/次。

2、两宋百姓相对稳定时间长,达487年。人民安居乐业,131篇的流传记录饮屠苏酒的盛世民俗文化传统开始达到巅峰,诗文佳作上至北宋庙堂宰相王安石、苏辙;后有南宋文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和文学家、爱国诗人、民族英雄文天祥;下至无数平民百姓等。新年伊始,举国上下各族男女老幼无不畅饮屠苏,管理新一年身体的安康。不仅如此,宋代天文、科技以及印刷术均居世界前列,我国古代科技四大发明也在此时期相继传入世界各地,曾对当时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后南宋陷入侵,战疫成绩较好。

3、据蒙元史学专家研究:元蒙侵入世界其他文明地区,不仅造成其他国家文明发展的大倒退(详见图表2),也对中华文明形成有史以来最大的毁灭性伤害,体现在当政近百年,屠苏诗文猛降至8篇,因战争和疫情引发的次生瘟疫疫次时间间隔频率高达4.85年/次。

4、恢复到明代汉统,屠苏文化传统诗作略有复苏增至10篇,疫次时间间隔频率降低到5.11年/次,满统清后诗文渐少到1篇,屠苏文化几乎绝迹,瘟疫疫次时间间隔频率达到有史以来最值每4年/次。

细观1840-1949年中国近代史,百年屈辱史,战乱愈加频繁。外辱内乱,各种集团间的战争频发,抗日战争爆发,连续14年,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仅二战日军侵略,我大国善良同胞被生灵涂炭,死伤达3500万之众。生命保全、温饱生存一直是人民的首要问题......明清和近代因为频繁陷于政权迭代,外族入侵,战乱纷飞的时代,民不聊生,这是最强防疫——屠苏民俗传承一波三折最终遗失的主要原因。

再难觅合家依次畅饮屠苏酒恭祝康健的安和场面记录。最强防疫文化屠苏遗失。

世间多少事,轮回烟雨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