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金控是靠什麼盤活“產業信用”?

企業融資最大的難點在哪裡?


要有抵押物!


當風險事件出現,金融機構投資兌付最大的難點在哪裡?


是抵押物變現!


這幾年,金融服務機構在處理相關風險時,既有機構因為踩雷而將投研團隊“大換血”,也有機構針對信評人士等進行處罰。


這些措施,或許可以在數據上控制住部分金融服務機構踩雷的頻率;但是也讓金融展業畏手畏腳,缺乏對於風險項目的投資,也限制了資金流向實體經濟的節奏。


傳統金融活動,受到“金融信用”的掣肘。就是說當經濟繁榮景氣時,投資行為趨於大膽,大量流動性湧入市場;而當經濟下行時,投資行為趨於保守,實體經濟得到的金融資源就會明顯減少。


而從實體經濟發展來看,實體企業恰恰在低迷週期更需要金融支持。


是否有一種模式,可以解決金融週期對於實體經濟投融資活動的擾動?


本期我們選擇海爾金控作為研究標的,看看其“產業投行”模式在面臨市場痛點時的策略,亦為機構投資人提供展業視角。


海爾金控是靠什麼盤活“產業信用”?


☆ “抗週期”的成績單


在過去幾年時間,海爾金控的“產業投行”模式,已經成為獨具稟賦優勢的一種金融展業模式,而備受業內關注。


在“第三屆(2018)新金融高峰論壇”,中國社科院原副院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曾談到他的擔憂:當經濟增速下降的時候,金融會萎縮得比它要快。


早在2019年下半年,在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會議上。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會議上強調,金融機構要克服順週期思維,與實體經濟同舟共濟。


這種邏輯放到當下“疫情”當前,變得更為重要。


近日,海爾金控發佈第二期超短融募集說明書,就呈現出不一樣的業務成績。


根據財務數據,海爾金控2016-2018年及2019年1-9月,發行人利潤總額分別24.06億元、27.32億元、29.17億元和27.46億元,淨利潤分別為18.23億元、20.45億元、21.69億元和21.12億元。


這一數據放到宏觀經濟形勢的變遷下,似乎並未受到金融業務週期的影響。


從財務指標來看,截至2019年9月末,海爾金控貨幣資金餘額為 90.85 億元,佔總資產的比例為 6.33% ,扣除受限資產 46.60 億元,剩餘 44.25 億元分佈於庫存現金、銀行存款、其他貨幣資金等,隨時可支取。


而同期,海爾金控及四大業務板塊的主要運營主體子公司,共獲得合作銀金融機構授信額度合計903.40 億元,已使用授信額度為213.24 億元,尚有 690.16 億元授信額度未使用。


這些數據均顯示,海爾金控作為一家金融服務平臺,擁有極大的展業空間。


“逆週期”並非一句簡單的展業口號。


之於行業而言,這背後起碼演變出兩個問題,一是金融服務要怎麼做?二是金融服務要怎麼做,才能做的好?


在疫情衝擊的大背景下,國家相關部委和各級地方政府陸續出臺多項幫扶政策,各類金融服務機構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也在加大。


一手是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一手是政策面對於企業融資的支持。


怎麼樣把這兩隻手給牽起來,而且牽好?


☆ “金融信用”的痛點


為什麼說當經濟增速下降的時候,金融會萎縮得比它要快?


問題在依託於傳統的“金融信用”體系,風險事件會頻頻出現。按照李揚的邏輯,金融風險就有可能會有所暴露,於是管理和防範風險,特別是防範系統性風險就成為我們一個不變的任務。


截至4月中旬,2020年以來已有44只信用債出現違約,涉及規模達到577.94億元。同時,今年以來繼續新增了5家違約發行人。


海爾金控是靠什麼盤活“產業信用”?


圍繞著傳統的“金融信用”體系,也會出現一系列怪現象。


就在前幾天,在大公國際下調某企業評級後,該企業旋即宣佈與大公國際終止合作。金融機構僅依託傳統的“信用評級”進行風險管理,顯然是不足的。


怎麼樣打破這種侷限性?


以海爾金融保理投資的彌渡縣灌溉水利工程項目為例。這個項目是典型的重資產傳統產業,痛點非常典型:“項目前期投資體量大,後期運營資金回籠時間長”。


一是整合項目貸資源,並對項目特許經營期產生的用水費用進行資產證券化變現,加速資金回籠時間;二是引入綠信鏈模式(綠色產業鏈式信用生態模式),在節水農業領域落地,鏈接上下游農資供應及農產品銷售平臺、專業農業技術團隊、小微普惠金融資源等進行共創,為三農提供全產業鏈解決方案。


通過全產業週期的參與,就投融資環節的信用痛點,還解決了資金週轉率痛點,以及項目運營產出能力、項目複製效率等痛點。


截至2018年末,海爾金控合併報表範圍內,就有153家子公司,涉及金融、類金融、醫養等領域。


金融項目在為實體企業提供融資的同時,還帶著一眾海爾金控生態圈的其它“戰友”加盟,“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多元化的對項目進行支持。


依託產業生態優勢,打造金融服務生態,賦能於平臺內的企業以及所投項目,形成生態賦能,顯然要比傳統的金融服務,形成的產業價值的要大得多。


☆ 用生態賦能“產業信用”


如何疏解金融服務機構展業的風險,與其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通過“全天候”的參與,投融資雙方的合作關係,變成母生態與子生態的關係,投資方在參與時,可“股”可“債”,充分為項目推進提供便捷,本身就成為項目方的增信者。


這對於項目運營打開更大的融資渠道,帶來的效果不言而喻。


海爾金控是靠什麼盤活“產業信用”?


用海爾金控的做法,即通過全天候、全週期的金融參與,切實提升產業信用,且提升產業的發展效能,從根源上解決產業發展的信用痛點。


而在另一個案例中,海爾產業金融將物聯網技術逐步融合到學生的校園生活服務場景中,依託校聯網,在大學打造全場景、一體化的校園生態服務,鏈接洗衣機、熱水器、直飲水、洗鞋機、吹風機、烘乾機等各項生活設施。


這就打破了校園硬件服務“前提投入高、資金回籠慢”的痛點。


通過不同的業務節點構成整體生態,生態的價值遠遠大於單一產品供應的市場價值。校聯網已覆蓋全國135所高校,用戶超72萬人,所擁有的產業信用屬性和增值空間,已非傳統的設備供應可以比擬;而項目在複製價值,也更為顯著。


從金融展業邏輯來看,依託金融工具,將不同的“節點”,匯聚成為一個價值鏈條,乃至一個價值生態。而生態的價值,反過來會通過價值提升反哺產業的信用,有效盤活價值生態的金融屬性,環環相扣。


按照規劃,海爾產業金融聚焦智能製造、醫療健康、教育文化、農牧食品、城市運營等五大產業,依託產業+金融+科技,為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提供了一種路徑的樣板。


在服務實體經濟的過程中,“行則副言,表裡如一”,遠不是隻提供一筆現金那麼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