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張罰單、6128.5萬元罰款!年內已有40家銀行因涉房貸款違規遭罰

企業徵信市場再迎“新員”入局,不乏百行徵信、啟信寶等強勁“後生”。4月23日,北京商報記者根據央行披露信息不完全統計,僅在4月,就有至少4家機構獲企業徵信“入場券”。 此外,2020年以來,包括杭州、深圳、河南、重慶、湖南、吉林、遼寧等多地,陸續有機構獲得企業徵信備案或備案公示。不過,多個玩家擠進徵信賽道的背後,企業徵信市場仍在洗牌階段,也有部分已獲備案企業主動或被動註銷資質。企業蜂擁入局和黯然離場背後,是一場怎樣的戰局?企業徵信玩家又該如何突圍?

90張罰單、6128.5萬元罰款!年內已有40家銀行因涉房貸款違規遭罰

新入局者不斷

自2019年4月備案重新“開閘”後,市場對企業徵信業務的熱情有增無減。2020年4月23日,記者注意到,央行上海總行官網公示了上海生騰數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生騰數據”)的企業徵信備案信息,若公示期間未收到異議反饋,便意味著,又將新增一家公司獲央行企業徵信業務備案。

根據公示信息,生騰數據註冊資本5000萬元,繫上海合合信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全資設立,主要經營企業徵信、電信業務、日用百貨、工藝品、電子產品、數碼產品的銷售,以及從事貨物及技術的進出口業務等。目前,生騰數據已推出企業徵信產品“啟信寶”。

啟信寶只是眾多入局者中的一例,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近期已有不少公司進軍企業徵信賽道,僅在4月,就有百行徵信有限公司、杭州徵信有限公司、焦作市智慧金融服務有限公司等多家機構相繼在央行分支行完成備案。

另據記者不完全統計,2020年以來,包括杭州、深圳、河南、重慶、湖南、吉林、遼寧等地,陸續有不少機構獲得央行企業徵信備案或備案公示。

雖是後來者,但實力不可小覷。以百行徵信為例,該公司系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與芝麻信用、騰訊徵信、前海徵信、考拉徵信、鵬元徵信等8家機構共同發起組建,是國內唯一一家持牌市場化個人徵信機構,已與眾多商業銀行、保險、信託、消費金融等機構合作。

“目前確實有多家機構蜂擁進入企業徵信市場,我從一些工商平臺瞭解到,僅2020年前兩個月,就新註冊了幾十家和企業徵信相關的新公司。” 在中國併購公會信用管理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劉新海看來,數字經濟時代,企業徵信作為一種特殊的數據相關產業,廣受投資機構看好;此外,與個人徵信門檻限制不同,企業徵信領域沒有企業壟斷,且在中小企業融資評估、信用管理、商賬管理和供應鏈管理等方面,仍存很大的市場空間,因此很多機構都希望能進入企業徵信賽道。

商業模式仍待考

陽光之下亦有陰霾。就在新玩家不斷加入企業徵信領域之時,也有一些已獲備案的機構“抱團”告別企業徵信市場。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2月末,全國共有22個省(市)的128家企業徵信機構在央行分支行完成備案。相較2019年11月的135家,一個月內銳減了7家。如2019年12月31日,就有億微徵信等4家機構被央行公告註銷企業徵信業務備案,據披露,4家公司均為主動申請退出企業徵信業務備案。

“公司離場是正常的市場反應,徵信行業具有一定的專業複雜性,需要長期投入和積累,所以主動申請退出,在某些情況下也不失為一個好的辦法。就國內而言,市場化企業徵信機構發展得都不太理想。這種困局既由企業徵信本身特點決定,也有中國企業徵信業自身發展的問題。”劉新海直言。

蘇寧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中心主任孫揚同樣稱,市場有進有出才有活力。一方面,在金融大數據市場整頓下,金融機構在採購和使用外部數據時,對於數據來源都有非常嚴格的要求,目前,一些企業徵信公司或無法滿足數據來源的嚴格驗證要求。另一方面,企業徵信市場已相對飽和,部分公司因缺乏特色產品、特色數據,導致無法在市場上獲得進一步生存機會,不得不選擇退出。

聯潤信用首席規劃師、上海市政府採購評審專家楊曦則坦言,儘管徵信市場有一定需求,但一個行業的穩定,仍需要政策、技術、資本等多層面支持。在他看來,儘管企業徵信市場有不少資本介入,但在政策、法律層面仍處於探索階段,同時在技術層面,很多機構對信用成本、風險度評估方面缺乏準確測算。此外,很多機構沒有找到一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導致信用成本和收益失衡,因此才主動或被動離開市場。

目前,國內雖然已有超百家企業徵信牌照備案,但實際經營情況並不樂觀。2020年以來,仍陸續有機構被註銷企業徵信資質。劉新海進一步預測,當前,很多企業徵信公司商業模式不清晰,經營不善,難以盈利,預計疫情下還有一批弱小的企業徵信公司倒閉。

保持獨立性和專業性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企業徵信機構“新生”入局,這一市場的洗牌仍將繼續。缺乏商業模式和核心競爭力,且對徵信缺乏深入瞭解的企業徵信機構,都將難以為繼;而緊貼應用場景、具有行業資源、技術過硬的企業徵信機構更具有競爭力。

“企業徵信畢竟是圍繞企業為金融和商業交易提供風險管理信息服務,所以首先還是要了解用戶需求,只有在此基礎上整合豐富數據源,具有專業創新能力的機構,才可以逐步在市場上立足。”劉新海指出,今後,企業徵信機構需要更加開放和專業創新。

在他看來,目前,國內企業徵信的模式幾乎是千篇一律,因此企業徵信機構要以開放的姿態,吸納國內外的專業經營理念和商業模式。同時,因為很多企業徵信機構數據維度單一,因此需要通過商業合作和資源整合才能立足市場。

此外,機構還應進行本土化的創新,包括企業信用評估模型創新、企業信用數據源應用創新,以及信用服務模式的創新等,企業徵信服務應聚焦行業、區域和商業環境,除了金融領域之外,也要為實體經濟服務。

楊曦同樣認為,今後,企業徵信行業的競爭將集中在產品的精益設計與數據的深度加工上,一方面,徵信機構應按市場規則做事,除了資本、技術支持外,還應專注專業,瞭解市場需求。此外,在做企業徵信服務時,機構應堅持專業性、獨立性、有效性、即時性,保持產品的動態性、及時更新,這樣才能有競爭力。他直言,“任何徵信機構在信用收集、評估方面,都應保持獨立性,保證不受到任何盈利性關聯,目前就不乏機構背後有相關資本和人脈的‘影子’,導致徵信獨立性和價值大幅下降。”

值得關注的是,多位分析人士提示,在全球個人信息保護趨嚴下,企業徵信業務處理個人信息要慎重,涉及金融信用信息和企業商業機密時要嚴格合法合規,還要加強互聯網信息安全,防止大規模企業數據洩漏。

“不能打著企業徵信的牌子,做個人徵信業務,不能非法獲取和銷售個人隱私數據,不能通過做輿情等服務誘導企業付費刪帖的事情。”在孫揚看來,企業徵信機構要想保持生命力,不能僅是提供數據,還要提供類似小微風控建模、風險預警等增值服務,以增強自身競爭力。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劉四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