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遼東十六堡之寧東堡,田埂上的隔絕與融合

明代遼東十六堡之寧東堡,田埂上的隔絕與融合

《明實錄》:“請修媳婦山廢堡改名寧東堡發軍戍守……,兵部覆奏詔允行。”

我們沿著匯入鴨綠江的靉河河口上溯,如珍珠鏈般的明代邊堡遺址,有序地分佈在河岸左近,距遼東第一堡江沿臺堡西北方向九公里,田埂之上便是靉河堡壘線的第二座堡壘——寧東堡。數百年前的明代堡壘,可以清晰用現在的地理名稱,分辨出當年的位置和保存特點,江沿臺堡所在的村級行政單位為石城,而寧東堡所在的村級單位則被稱為土城子,很大程度上這是後人見到它們時的基本概貌。今天的寧東堡可以稱為“城”的夯土牆,早已淪為田地的一部分,殘垣,卻不是荒土,歷史如微風細雨一般灌溉了這片曾經讓人巍然的土地,描摹著田埂上的隔絕與融合。

明代遼東十六堡之寧東堡,田埂上的隔絕與融合

明代遼東軍堡的重要作用就是屯兵,而屯兵的重要載體就是屯田,從今天遼東邊牆城堡遺址的地理位置看,百分之九十都處於適合耕種的區域之中,也都是今天居民聚居的地區。明代邊堡位置的確定,有三點要求,一是邊堡處於邊牆之後的有效支援距離;二是考量山險、河險及就地取材的需要;三是地理條件必須符合屯田耕種的特點。

按照鳳城文物志書的記載: 現在此城只存城基土崗輪廓,可以看出該城為長方形,東西長500米,南北寬250米。”但按現有城址夯土牆遺蹟的測量,寧東堡為方城,東西、南北各200米左右,按照《全遼志》的記載,寧東堡駐兵500員,如果再算上家眷,這樣的規制是很難承載的,所以寧東堡最可能兵力是三百至四百員。寧東堡歸險山堡的險山參將管轄,其位置處於首堡沿江臺堡和險山堡之間,主要為指揮中樞險山堡提供預警和調動時間,同時能夠通過交通線支援沿江臺堡。

在寧東堡建立之前,在其左近另有一廢棄的媳婦山堡,兩者隔靉河只一千米不到的距離,嘉靖年間兵部拓邊之後,將此處新建堡壘的位置搬到了靉河右岸,從位置上看更方便支援邊牆作戰,同時屯田耕種面積更大,建城地理位置更加平坦,區別於媳婦山堡以靉河為屏障的建設特點。

明代遼東十六堡之寧東堡,田埂上的隔絕與融合

《全遼志》:“嘉靖四十三年,撫按奏設官軍五百員名,本堡可屯兵設伏,有警險山江沿湯站兵馬可為策應。”

這樣良好的屯田條件,加之早起靉河沿線堡壘壓力較小,寧東堡的兵能打仗嗎?這個問題可能是整個明代邊軍之問了,啃過幾部網絡小說的歷史愛好者們,都會侃侃而談誰家的家丁最厲害,但以寧東堡為代表的堡壘邊軍,正處於明中期軍制完全敗壞的分界線上,且邊軍所面臨的的境況,與內地承平日久的衛所軍有所區別。

首先,寧東堡所處位置貼近建州女真傳統聚居區,即使萬曆之前,這一地區衝突相較於貼近海西女真的開原等地衝突較少,但此時的軍事主官比較強力,軍隊素質較之明末稍高。而且寧東堡的兵力來自險山堡的調撥,主要是險山參將所轄的優勢兵力。其次,遼東中衛兵馬在當時還是較弱於遼西一帶的邊軍,畢竟衝突主線在蒙古、海西等部,而建州諸衛還相對貼服,此時的邊軍不需要隨時登牆廝殺,也就對素質要求不高。

明代遼東十六堡之寧東堡,田埂上的隔絕與融合

明代軍事堡壘線中的堡壘之間距離、規制大致相同,堡壘間均有交通線連接,互相之間的策應協同能力較強。一個堡壘的建立,充分考慮了水源、地質、交通等因素,合則無往不利,分則一盤散沙,對於守堡兵來說,只有整條防線的聯動,才能使邊堡真的發揮作用,單一的堡壘,只會讓敵人各個擊破。明末撫順之戰之時,努爾哈赤定點打穴,讓撫順失去作用,讓兵力和建制不低的東丹、馬根丹兩堡瞬間失去抵抗能力。以險山堡、寧東堡、江沿臺堡的三堡區域戰區來看,邊牆讓他們成為珍珠鏈式的防守線,此時的敵人只能依靠河流沿線的平緩位置上行,這樣三者的相互作用就會被充分發揮出來,反之則無用。

邊堡被框在了攻守平衡的框架之內,但被忽略了人和制度的因素,所以宏達的軍事設想也難以達到,而更多的是在實力未翻轉前,達到震懾作用。寧東堡遺址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其城址區劃還非常完整,內部仍有人家居住,據說當代的小學也曾設置在內,可以想象當面一座的城池立在河岸邊,對於越牆而來的部落少民還是具有一定衝擊力的。如果他們沒有形成優勢兵力,那麼很難對一個自給自足的堡壘帶來威脅,同時也難以承受上下堡壘的快速支援。

明代遼東十六堡之寧東堡,田埂上的隔絕與融合

嘉靖年間的兩次拓邊,奠定了遼東中衛、左衛的堡壘群,寧東堡只是這一區域環線的微小環節,但就當時的軍事構想來看卻又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在新建寬甸六堡後,其實際靉河沿線堡壘都經歷了一段改遷、廢立時期,其所處位置的關鍵作用也不在明顯。

但誰有能想到數百之後,這些如寧東堡的堡壘,他們的殘磚斷瓦,成了後來移民建立家園的天賜之物,他們選擇的屯田熟土,在沉寂數百年之後,又成了這些背井離鄉者的天堂。正是屯兵的需要,讓軍堡必須考慮生存要素,因為長城是完整的軍事聚落群,而不是單一的牆,單一的城。這些屯田、生存的關鍵要素,沒能防住洶湧而來的部落少民,卻間接讓數百年後渡海而來的移民們成就了家園夢想,讓人不禁唏噓可謂。

明代遼東十六堡之寧東堡,田埂上的隔絕與融合

在封建王朝時期,這片希望的田野上充斥著緊張的對峙,生機滿滿的青苗可能也不回讓人對未來有所期望,待到風消雨歇,歷史的煙塵滾滾而去,田埂之上早已沒了什麼隔絕、融合,我們站在先人耕作的土地上,懷想那些困難邊軍殺敵、耕作的身影,總有一種恍若穿越之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