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耐得千事煩,收得一心清

曾國藩:耐得千事煩,收得一心清



世上繁華三千,看得淡即是浮雲

人生煩事無數,耐得住就是晴天。

煩惱暗生,事不如己意,即滋生煩惱。煩事並非天定,乃由心生。慾火不滅,慾壑難填,人既有慾望就一定會有煩惱,既有喜好便一定有煩事。

曾國藩說“居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耐煩不僅是做官之道,更是為人之道。麻煩大家都會遇到,但能忍耐麻煩卻並非人人都能夠做到。

關於耐煩,《論語》裡有“小不忍則亂大謀”之語,朱熹在《論語集註》中也曾言“小不忍,如婦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耐煩。


曾國藩:耐得千事煩,收得一心清



耐煩,遇事冷靜一點

遇不如意事,須恬靜忍耐以處之。耐煩是與世界相處的第一步,任憑風水浪打,我自巋然不動。

每遇大事難事,著急上火、怨天尤人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形成一種緊張的氛圍,使自己變得愈加著急。越煩越亂,越亂越煩,以此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心煩意亂、莽撞行事並不會使局面得到緩解,反而可能會因為倉促行動缺少思考導致局面進一步惡化,造成更加嚴重的損失。

在大事難事面前,要沉下心穩住氣,耐得住麻煩。只有頭腦保持清醒,不急不躁,才有可能做出正確的決斷,進而度過難關。


曾國藩:耐得千事煩,收得一心清


曾國藩是個穩紮穩打的人,由於其並不聰明,所以不論做學問還是做人曾國藩都一步一個腳印慢慢來,從不嫌麻煩。正是這種慢性子,使得曾國藩總能在緊要關頭能保持冷靜。

咸豐皇帝去世後,胡林翼向慈禧太后推薦曾國藩出任兩江總督。當時肅順等人被任命為顧命大臣,雖有同治帝,但皇帝年幼,實際大權掌握在肅順手中。

曾國藩接到胡林翼的密函後,打算寫封信給肅順表示感謝。但寫了幾句他就停了下來,曾國藩認為肅順剛愎自用,由其獨攬大權的局面恐怕不會持久。思前想後,曾國藩沒有寫這封信。之後不久肅順便被抄家,曾國藩因與肅順無瓜葛而取得了慈禧太后的信任。

在曾國藩鎮壓捻軍的途中,曾發生被捻軍圍困的情況,當時曾國藩所率湘軍不多,無法與捻軍硬拼,在這種情況下曾國藩聽取幕僚的建議,按兵不動,以達到使對方生疑退兵的目的。

在煩雜的事情中修心,王陽明說“事上磨”就是這個道理。人不經事不會成長,只有經歷千頭萬緒的麻煩事,才能成熟起來。


曾國藩:耐得千事煩,收得一心清



耐煩,對人包容一點

對人要有肚量,要學會包容,能容人才能成大事。世人眾多,每個人的性情都不同,有人寬厚,有人涼薄,有人巧言令色,有人碌碌寡合。

真正的朋友不會給你添堵成為你煩惱的對象,對於不是朋友的人更不值得把他們放在心上讓他們變成你煩惱的對象,這樣想來,似乎世上沒什麼人能讓自己為之生氣煩惱了。

做人耐煩,就是與人相處能容人,待人接物有肚量。朋友間、鄰里間、同事間甚至是陌生人之間的言語衝突都可以通過包容化解,面對所有不愉快,讓它像風一樣溜走。

曾國藩很重視與人相處之道,早年的“刺頭”經歷使曾國藩意識到“恕”的重要性,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化敵遠比樹敵重要。容人之短,與人為善,才是正確的處事之道。尖刻待人容易招致禍端,學會包容寬恕則能免禍。

曾國荃與曾國藩雖為兄弟,但二人性情大不相同,相較於曾國藩的寬厚,曾國荃則有著諍佞嫉虛的性格特點。在官場中,曾國荃與多人不和,同出湘軍的彭玉麟曾三次請求曾國藩誅殺曾國荃。

曾國荃的缺點作為哥哥的曾國藩自然都看在眼裡。在寫給曾國荃的信中,曾國藩多次勸誡曾國荃,要他收斂自己的脾氣,不要總是不耐煩,這樣不利於與人相處,“仰鼻息於傀儡羶腥之輩,又豈吾心之所樂”。

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如意,我們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煩心事。人的一生,不可能自己獨行,我們總會碰到形形色色的人。耐煩,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雅量;是一種性情,更是一種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