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命的人才偏食

作者:杜家祁;編輯:徐無鬼

偏食是個很壞的習慣,但是不少人都有這個壞習慣,包括了本人自己。

不過那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現在可是什麼都吃(除了有一些東西不怎麼愛吃之外),而且對別人偏食還非常不以為然,特別是我家中那位,有嚴重偏食毛病,在法律上稱之是我的配偶的人,一到我買菜的時候,想起他來就咬牙切齒。

我的學生裡面,有一位也是以偏食著稱的。有一次她同學想煮飯請她吃,先問她有什麼不吃,她回答,我什麼都吃,只不過這個不吃,那個不吃,一數起來,有十幾樣東西是不吃的,而且理由還挺多,振振有詞。後來有一次她抱怨為什麼找不到男朋友時,大家都異口同聲——因為你太麻煩了。

好命的人才偏食

上海特色美食

在畢業聚餐時,我問起大家這個問題:偏食和地區、時代有沒有關係?因為在讀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內地小說時,很難不注意到裡邊對“飢餓”的描寫,比如《棋王》內王一生連掉到隙縫裡的飯粒還要挑出來吃,當然最難忘記的當屬那群知青的那頓“蛇宴”。好像只要能吃的,都不會嫌棄,這樣怎可能會偏食?

當晚在座的人除了少數香港人外,都是內地人,出生年份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末都有,然後我發現原來座中偏食的都是上海人,比如上面說的小姑娘。我以前碰到偏食的人都會想起一個廣東俗語“打得少”,就是父母太寵愛了,餓上幾頓,看他吃不吃,但原來如果碰上父母自己都偏食,那就沒話說了。小姑娘說,她父親比她偏食得還更厲害呢,雞鴨不吃,有鱗海洋動物不吃,有怪味的蔬菜如芹菜苦瓜不吃,有餡的東西如包子、水餃也不吃。

小姑娘的父親是六十後的上海人。本人的上海親戚,五六十後四個兄弟姊妹,兩個女的倒沒聽過有什麼不吃的,但兩個男的,一個不吃豬肉,一個不吃雞鴨鵝,難得家裡還每餐都照顧他們的需求,想想那個年代……原來偏食還牽涉到“性別”呢,家裡寶貝男孩子,女孩子長輩不特別遷就,自然就不會偏食。

其他地區的人基本沒這毛病,有位陝西的朋友說得好:要是沒得吃的話,什麼東西都覺得好吃,哪還挑這個挑那個的。但真正偏食得厲害的,是現在的小孩子,有些朋友說,讓小孩吃飯,就像打仗一樣,鬥智鬥力,時間精力都巨大消耗,小孩寧可餓肚子也不肯吃自己不想吃的東西。

餓他幾頓不就行了嗎?我心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